中国文字将最先走向外星文明
中国文字将最先走向外星文明
汉字就是流动的音乐、形象的信息、立体的思想、多彩的情感。面对汉字,就像面对客观存在一样,我们可以看到万物的形态,听到万物的话语,嗅到万物的气味,还可以触摸宇宙的肌肤,并与宇宙进行心灵对话。
语言文字不等于思想情感,但内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一经形成逻辑系统,并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推广应用,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图言系统与“无字天书”
音与图,二者合成文字。
中国上古文明已很发达,但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介是音,类似现在的动物。音化的思想情感不好保存,随着人体消失,思想情感就会散去,既不便于传播,又不便于流传子孙后代。在需要的推动下,约在炎黄时期,中国人创造发明了交流思想的第二种主要媒介——图。所以,东方最古老的文化,除了少量实物遗存外,就是几千幅图。
中国古代图文化发源于约五六万年前,器物纹饰约形成于1万年~5000年前。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有50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是中国文字的萌芽。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这些图形文字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和寓意,揭示了史前文明、古代文明及其传承的一个惊天秘密:中国远古天文历法和易学的基本知识、原始人的精神信仰与科学文化等就隐藏于其中;在系统文字产生之前与文字传承系统之外,尚有一个历史更加悠久至今仍存的图案、象数传承方式,就是图言系统。
“无字天书”古已有之。相传黄帝战蚩尤是得九天玄女授兵法“六壬”、“遁甲”后,才取胜而统一中国的。该书应是最早的“天书”。然而,这部天书在上古时已佚失,后人在研究它的演释时才知道“遁甲”与“太乙数”,都跟《易纬、乾坤凿度》的“太乙行九宫”相同,而“六壬”的天地盘和神将又与“遁甲”相近。由此可以判断,古代著名的数术三式是滥觞于黄帝时期,完成于纬书时期。我们现在看到的“天书”,只能称为有文字的“天书”,当然文字是后人根据流传补记上去的。
最早的“无字天书”是《河图》、《洛书》和《太极图》等。据古籍中的记载,“伏羲氏”以仁义治理天下,龙马负图而出,得而画八卦,该图古称为《河图》。它的特点是:用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又如大禹治水,理龟载文于背,得而成《九畴》,古代称为“雒书”。然而,后来见到的洛书,没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环点示数的图(又称“洛图”)。该图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环居中。”据说《河图》、《洛书》皆有后人根据流传补记的文书,后来散佚,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宋时朱熹的《易学启蒙》中的两幅图,因有数无字,所以就叫“无字天书”。后来,又出现一幅图叫作《九宫图》,全是用数码排列。可能是用八卦原理,仿照《洛书》与《大载礼记》中的《明堂图》创造的。该图的特点是:纵横交叉数的和皆十五,又称“九宫数”。它最早出现在徐岳的《术数记遗》中,属于古算法。因为该图有数无文,也可以称为“无字天书”。此外,古代还有几幅图,如“古太极图”、“先天图”、“后天图”等,也都是“无字天书”。
《无字天书》三篇,图示3600个,注经句3600句,古代称之《甲经》。《乙经》1080局,阴阳格局。
《无字天书》每个图示都是注解不完的“智库”。1958年山东临沂出土孙膑竹简记载,众弟子问,何不著书?孙膑说,吴国与越国盛产竹子,砍光吴越之竹,编成竹简也著不完的书。
《无字天书》开篇的八个图示经句,《无字天书·甲乙经》4680幅图与经句,从古至今未得诠释。
大文学家陶弘景著《鬼谷子无字天书》,不是空穴来风,十三术有渊源。捭阖术,就是苏秦、张仪所学纵横术游戏规则;揣摩术,就是现代模拟文化的初级形态。孙庞斗智,孙膑用的就是揣摩术。
《司马田穰苴法》、《十三篇》、《孙膑法》都有关于《无字天书》的经句,只是后人没有象《红楼梦》那么深入研究。
《无字天书》不是历史,不是故事,也不是诗歌、散文,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智能教科书。其中的“绳萦索”,就是苏秦、张仪求师鬼谷传授的外交纵横术之一。美国要在欧洲捷克、波兰建反导系统,苏联反对,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再三向俄罗斯总统普京解释,不是针对俄罗斯,普京抛出一张王牌,既然美国不是针对俄罗斯,那么美国可以与俄罗斯共同使用阿塞拜疆雷达系统,使美国陷入尴尬局面。小布什第二次请普京到他家农场做客,重谈在欧州建反导系统,普京抛出第二张王牌,说与欧州各国共享。普京用“绳萦索”的外交手段扣紧美国,拉紧欧州各国心理萦索关系,使小布什第二次陷入尴尬局面。这说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与小布什犯了很大的错误。
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八卦毫无疑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八卦的产生代表着古代先民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观念逐渐演变积淀的成果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源流特色。
伏羲画《八卦》,在黄帝史官仓颉造字之前,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端;文王演“周易”,在周朝发展早期,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几千年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历经汉、晋、宋、清的兴旺发展时代。《八卦》蕴藏着古代先民对于天地四相自然宇宙最直观简捷的哲学思想,其旬、数、理是古代一切科技思想之源。《八卦》来自于古天文学,是《周易》的核心。近年来,海内外兴起的“八卦”文化热经久不衷,使《八卦》在人类文明之林尽显风骚,风靡全球,这是人类文化的奇迹。中华民族向来以“八”为吉祥数字,俗语云:“要得发,不离八”,“天有八风”,“地有八方”,“神有八仙”,“人有八字”。在诸多“八”的观念中,最神奇的是《八卦》,军事上有八卦阵,武术中有八卦掌,饮食中有八卦汤,中华民族留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是《八卦图》。
“太乙文体”:肢体语言和模拟天象的符号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最早已经成熟的文字当是刻于龟甲之上用来记述当时占卜星象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但是,这世间最早的文字绝对不是甲骨文。在图言与文字产生之间,甚至在更加久远的年代里,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文字,可能就是“太乙文体”。
“太乙文体”是人类早期记录肢体语言和模拟天象的简单符号。
在《补天阁》最古老的文献记载中有一些关于上古洪荒年代不甚详尽的文字记录:“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正是“太乙文体”。
“太乙文体”又称“上古妖文”,相传是在那个神秘的年代里统制大地的洪荒妖族专属的文字,由妖族大圣传说中的东皇太乙所创。相比于后世仓颉造字时天地变色的景象而言,身为三界之长、统率天下妖族的天帝太乙所创造出的文字自然有着难以言说的神秘威力。上古时,常有仙人妖族移山填海,斩断青冥所倚仗的正是由这太乙文体念颂的真言法咒。
后来上古洪荒妖族在这片大地上忽然消失了。为什么呢?
其实这些人并不是什么仙人妖族,而是主要通过肢体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祭祀祖先和研究天象的东方民族。太乙文体就是对他们的肢体语言的简单记录。
人们都说女人是靠直觉活着的“动物”,男人是靠思维活着的“动物”。其实,男人与女人都是靠直觉活着的,所不同的是女人的天性比男人更习惯于用心观察,因而女人更擅长肢体语言。“太乙文体”主要是由女性根据直觉创造的,所以缺少科学性。于是后来很快就消亡了。但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汉字起源
随着文明演进的需要,中国古人用来交流思想情感的第三种媒介应运而生,即文字诞生,文字是音与形的结合体,即中国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字,但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快,需要交流和记录的思想情感极大丰富,现有的象形文字远远不够用了,就有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字等。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关系极其密切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然而,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媲美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而且大多数符号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积累知识,传播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更好地记录语言、存储信息。语言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思想情感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3400年的历史。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
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虽然神话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事实的折射反映,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只能据此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下列因素都对汉字起源起到了重要作用:(1)对肢体语言和天象的简单仿描符号;(2)上古时期结绳记事和社会活动的启示;(3)《八卦》的卦象,如干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为水,离卦为火等;(4)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造字;(5)汉字、图画同源,书画异名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仓颉造的字数量最多,并对已有的文字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规范。
在长久的实践中,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的产生和成熟,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埋没、不可估量、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贡献。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约有4000多个,最常用的仅为三五百字。
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反复的磨合交融,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
殷商时期的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1)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2)取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3)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4)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构造原理
现代汉字的字体都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演变而来的。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汉字构造原理,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其中前两项是“造字法”,中两项是“组字法”也,后两项是“用字法”。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独创的。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理念,认识了一个字就等于掌握了世界的一个理念,认识了一个词就等于掌握了世界的一个原理。
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规整的字体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的形状是方的,头脑是圆的,因而用汉字思考产生的思想是外圆内方的,具有很强的立体性和稳定性。
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可以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信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汉字由400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通过拆字的方式,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字义。当时代演化出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
组成汉字的字根的空间配置对字义有较大的影响: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含义不同;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国”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有不同的字体;字体不同,汉字的字形也就不一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提议将“國”改为“国”,包含“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和愿望。
汉字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国内的人名、地名。即使是用来表达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有学者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语、日语。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的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的发展多为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的优势
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拼音文字。在现今的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传说是天神大梵天创造并授予人类(可能是外星文明在地球上的复制),其他文字则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印度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和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字母也不是他们的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人类最早的字母就是小方闪米特字母。但是,这种字母也不是他们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
埃及人创造的圣书文字、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也叫“箭头字”)、中国人创造的汉字,都不是拼音文字。除了汉字外,别的几种非拼音文字都先后消亡了。产生于5000年前、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古埃及圣书文字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字、波罗米文字等。所以目前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不仅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汉字读音最动听。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抑扬顿挫,铿锵锐耳,特别是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整齐、节奏鲜明,读之琅琅上口。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第二,汉字字形最优美。它不仅是图形文字,具有图画美,包念着许多绘画、美术信息,还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第三,汉字最好辩认。因为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文字部件排成方块,一目了然;线性排列,则不易辨认。汉字是方块字,拼音文字则是线性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汉字比拼音文字具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第四,汉字意思最好懂(具有关联性)。例如,汉语词:牛、公牛、母牛、小牛、牛奶,相对应的英语词:ox、bull、cow、calf、milk,经比较就会发现:这6个英语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规律可言;而汉语词则不同了,只要学会组词法,然后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所有带“牛”的词都与牛有关了。而且由于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等于认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与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第五,汉字可以超越国界。历史上,汉字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和民族虽然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日本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5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8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这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完成的。他们俩人都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10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1000多个简体汉字。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也像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10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13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15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汉字的缺点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上,表达起来非常薄弱和繁琐,例如运算,只有借助阿拉伯数字和符号。在机械、建筑制图方面也只能借助符号。所以,对个别汉字可以再作简化;而对那些被简化得不好的繁体字一定要恢复,如汉、爱、东等等。大胆吸收使用数字、字母符号,使运算和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当然,这些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汉字,但作为辅助是非常必要的。
汉字的未来
从汉字的产生、发展和运用,我们可以对人类的未来作出一些判断:
第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英文强势将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衰落。特别是随着五笔输入法的问世和被广泛运用,汉字输入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相比之下,很难看到拼音文字的优势。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生命、自然、宇宙规律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需要十分准确、形象、生动、简捷、明白地表达,汉字比拼音文字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一需求。
第二,21世纪是数字化时代,但不是拼音文字时代。一切信息都可以按照数字的不同组合得以实现交流与转化,但数字不是拼音文字。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可以用,拼音文字国家也可以用,方块字国家还可以用。如果数量十分庞大时,用阿拉伯数字记载,既书写繁琐,而且也不方便阅读,用汉字书写则要好得多。比如一亿,如果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就很费事。
数字表达事物的数量关系有优越性,汉字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更有优越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可能将极大地改变世界。
第三,月亮村、火星村等更适合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汉字和阿拉伯数字能够更好地概括、揭示和表达地球、月亮、火星的不同点,而且象形文字也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最早登陆月亮和火星以及其它天体的文字是汉字和阿拉伯数字。
先贤古圣创造的文字,实在是精妙绝伦。学无止境,奥在深入,妙在其中。就说这个“学”字,“字”的头上捧着个“爻”字,把代表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爻”字装在了大脑上,内含了千变万化的运动规律。一个字经过这么多时代,至今仍值得我们推敲。
学与问本来是不可分的,学从问中来,没有问题学什么?学无目的,学无动力,也就不会有学问。
这个“问”字,是“门字”内有个“口”字,代表问来问去,让我们品味无尽。
在这个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变化无穷的茫茫宇宙中,人作为一个个体,无论有多高的智慧,多么的伟大,也只不过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而已。如果从宇宙空间俯瞰地球,人类与蚂蚁没多少区别。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以虚怀若空的的心态把自己真正地融入宇宙自然之中,认真学,认真问,认真做学问,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我们追求学问,就是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探诸事,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环境相结合,加强心灵修炼,提高悟性,达到心明眼亮。人们生生不息,代代相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高等生命的进化遵循着最基本的规律,对声音和图像具有相近的感知能力。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最容易被其他文明所认识和接受。从现在发现的疑似外星文明的事件来看,中国文字已经成为外星文明熟识的文字。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文明必将对其他文明产生更大的影响。
北 京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