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读韩非子《爱臣》篇

火烧 2010-09-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本文解析韩非子《爱臣》篇,探讨君主如何驾驭臣子,防止臣权威胁。强调法与刑的重要性,分析战国时代君臣关系的紧张与国家强盛的联系。

   

韩非子《爱臣》篇,不是说如何去爱臣,而是说君主最爱的臣,却有可能危害君主自己以及国家。因此劈头一句就是: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战国当时,人与人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有着可怕的实际情况:  

   

“主妾无等,必危嫡子。”  

“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  

   

得出一个结论:  

“奸臣蕃息,主道衰亡。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  

   

怎么办?君主要具有“四美”才行:“身之至贵,位之至尊,主威之重,主势之隆”。如何能具有呢?“不求诸外,不请于人,宜而得之”,关键还是在于自己能够驾驭一切,如果不能做到,那就不行。  

韩非子给君主指出了这些之后,就出主意说,“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对臣下还是要峭法严刑,“不赦死,不宥刑”,当然,这法与刑的大权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不能反而让臣下有此权柄。此外,“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臣下有了都城的地盘,并且握了兵权,对于君主,当然是危险了。这就产生了对臣下的要求,“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还有,“府库不得私贷于家”,不得与邻国有私交,不得带剑上朝。  

读了此文,可以想见,战国时代君臣之间,朝廷上下,不得不然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了。  

然而,当这些成为君臣共识,上下遵照,却也是强国的表现,说明着内部的稳定和谐,这稳定和谐是建立在直面残酷的现实与险恶的臣心的基础上的,这是当时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之路,反之,国家就会内乱,也就谈不上强大和自立于战国之林了。  

责备韩非子“其极惨礉少恩”,充其量只是一种“道德批判”,只知责难“法治”的严酷,而不能从时代国家社会人心这些现实基础上去加以理解。  

为对付儒者的这种责难,聪明的君主也许会给自己穿上“礼治”的外衣,变成“外儒内法”,儒们也就安定了下来,一方面,是情况看着舒服些,大家也不是板着面孔过日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家社会中也能派上些用场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