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收益的合理性仅在于风险补偿而不在于“创造价值”
资本收益的合理性仅在于风险补偿而不在于“创造价值”
水生
近年来,在国内论坛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总是此起彼伏。其中引起争论的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就是:生产资料究竟是否可以自已创造价值?因为,这个结论实实在在地关系到资本收益和劳资分配的合理性。其实,在笔者看来,在现阶段的商品社会中,资本收益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其是否能创造价值,而主要在于对资本投资风险进行补偿存在合理性。当然,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与资本也能创造价值的神话相比,对资本投资收益可占有的份额,也就是劳资分配的比例显然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但由于资本生来具有的谋取最大收益的本性,一些人就总是念念不忘批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总想能找出资本也可以“创造价值”的理论依据,从而为“以资为本”和“按资分配”进行辩护。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确是为了对劳动价值论有所发展和创新而加以研究,也许红树蟋网友就属于此列。昨日,该网友就发出了一篇《一评传统劳动价值论:“转移说”缺乏事实支持》。看来,红树蟋网友后面还有若干评论,现在仅仅是开始而已。所以笔者不揣冒昧,就此先回一文。
红树蟋网友在《一评》中开头就说,“我认为,科学地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这一理论的本质要求,深入地考察和概括商品交换现实的和历史的全部事实,进而对传统观点进行全面反思和比较彻底的扬弃,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反映论。”而其“进行全面反思”和“比较彻底扬弃”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扬弃了只有“劳动”(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认为生产资料也能创造新的价值。其举出的一个案例就是,在“土质不同的两块处女地中收获的不等量产品,即使是同一劳动者使用同一工具同时耕作的产物,其价值也不可能相等。”,“相同的劳动之所以不能创造出等量价值,明明是生产资料的差异造成的,与人的无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任何意义上的劳动都无关”,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每投入一定量肥料每亩可增加产值若干的事实”,并企望以此来证明,生产资料也能创造价值。
笔者写了几个跟贴,看来红树蟋网友还并未能完全理解。其实,严格来说,“同一劳动者使用同一工具同时耕作”“土质不同的两块处女地”只能是一种假设而无法实现,而红树蟋网友所提出的案例中一个十分显而易见的更大漏洞就在于,从一开始投入的就是两块“土质不同的处女地”,也就是说初始投入的就是两块“不同质量”的生产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上投入“等量”劳动理所当然要收获“不等量”的产品。这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有何相干?即便是投资者花费同样的价格买了这两块“土质不同”的处女地,也根本不能说明是生产资料创造了价值。
其次,这两块处女地的“土质不同”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人为造成的,一种是自然造成的。而前者正是“劳动”的结果,而后者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而马克思早就说过,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将这块土地与大自然隔绝起来,期望通过这块土地“自然地”让其土质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需要多少时间,能有多少增量?至于通过“施肥”这一生产过程投入肥料而使土质发生变化,这不正是新增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结果?
再次,关于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问题。在现代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生产、流通、交换或服务等经济活动中,总要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其实质是为了实现对生产对象“物”(包括生物)的时空状态变化和“物”的结构、数量、质量的物理、化学、生化、生物性质的重组而实现其性能或形态的变化,以满足或服务于人类各式各样的需求。在这一人与自然的社会化互动中,通过人的劳动和自然界的运动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各种形式的价值转移或消耗。我们至今也无法举出一个某种生产资料能脱离人的劳动和自然界的活动而自行创造价值的案例。
其实,早在人类社会出现“资本”之前,“劳动”就早已存在。人类社会在没有“资本”的状态下发展了数以万年计,而且正是在人的“劳动”与自然界的互动中不断创造着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逐步进化和发展到现在的。当然,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的出现,有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劳动效率。但“资本”离开了“劳动”,自已却无法“创造”任何价值。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脑体结合的“劳动”行为。所以,与其说“机器”也能“创造价值”,不如说“机器”有助于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来得准确。笔者奉劝那些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总是耿耿于怀的人们,与其挖空心思地想找到生产资料也能“创造”价值的理论依据,还不如从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两个角度去认真分析一下,以寻找“资本”获取收益的合理性。当然,如果能先认真分析一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商业资本之间对剩余价值进行分配的案例,或许更有启发。从劳资分配的关系来看,其实,相对于“劳动收益”的所谓“资本收益”显然与“金融资本收益”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这只是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已。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则显然与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只会大同小异了。
2008年8月13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