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计划经济的弊端究竟是什么?

火烧 2011-05-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计划经济的弊端,结合苏联历史背景分析其经济政策,强调历史环境对计划经济的影响,并回顾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发展基础。

计划经济的弊端究竟是什么?  

――答复暗影流香《再侃市场“市场经济”》之四  

   

    在暗影流香网友答复我的文章中,第四部分是讨论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弊端的。他在文中说:  

   

当时苏联的经济,是不健康的,它是依靠压缩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以及牺牲民众的生活质量为代价,从而获得以军工为主的重化工业的强大,除了军工产业,苏联经济在其他工业领域,几乎一无是处,除了军工产业,当年的苏联,就是一个资源输出型国家,靠卖军火和粮食以及石油维持生计。  

徐老拿苏联的例子来证明公有制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并以此证明我是错误的,实在非常荒唐,一个穷兵黩武一辈子的军事帝国,一个已经灭亡的军事帝国,这个事实难道还不够徐老们深思吗?  

   

暗影流香网友在这段话中,似乎理直气壮,但他却犯了一个根本的历史错误,忘记了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给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革命斗争带来了希望,也引起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仇恨和反抗。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国际帝国主义的集体干涉则使这场内战更为尖锐化和复杂化。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敌人四面封锁的艰难条件下,领导全国军民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为苏联由战争转入和平建设创造了条件。此后,俄国继续在经济上受到帝国主义集团的封锁。为了新生政权的生存,于1922年成立的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使苏联建立起了强大的重工业,奠定了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侵略的经济基础。正是因为有这个基础,苏联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当年苏联的经济政策完全是在帝国主义逼迫下采取的、是在当时条件下保存无产阶级政权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脱离了当时这个历史环境来谈计划经济的弊端,除了瞎说百道之外,还剩下什么呢?  

我们国家在解放初期,遇到了与苏联当时类似的状况。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对我国实行集体经济封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这个环境,才迫使毛泽东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束紧裤带,节衣缩食,一面通过抗美援朝,抗击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战争威胁,一面在苏联帮助下从事156项重点工程建设,打下了新中国牢固的工业化基础,并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没有这个正确的政策,没有全国人民的牺牲和奉献,就不会有中国的今天。而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段光辉的历史,也为此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所以,当暗影流香网友嘲讽我不该得几千元钱的退休工资时,我是问心无愧的,因为我的确为我们共和国的强大付出了我的全部精力。  

那么,为什么还要改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其实说起来也不复杂,因为环境改变了。文革以后,我们国家外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通过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国家的独立也已为世界各国所承认;同时计划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主要是由于信息难以完整收集;计划难以科学制订;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压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特别是文革的错误等,这就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深刻反省,苏联的解体也为中国提供了反面的教训。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才及时提出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并由此涉及到了我国社会的深层次变化。所以我认为:是十月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当时的国际环境迫使斯大林、毛泽东实行了计划经济,而正是计划经济才保证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并为以后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解体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也的确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当政权巩固以后,人民当然有权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要了解和掌握本国人民的各种消费需求的信息并根据它来分配社会资源和组织生产,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看不见的手”来分配社会资源和组织生产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苏联解体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及时进行这个转变,而我们在邓小平的指导下,这个转变基本上成功了,虽说它也发生了较多的偏差,带来了很多新的重大的问题。  

所以简单地将苏联的解体归之于计划经济不是实事求是的,何况还不能忘记其中有苏联的敌对势力这个主要的因素在起关键性的作用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