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唐山大地震》有什么错?

火烧 2010-08-0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分析《唐山大地震》电影主题与争议,探讨其商业片运作、心理创伤再现及文化符号包装,涉及布迪厄与葛兰西理论,反映主流意识与批判现实主义差异。

    我好好地看了这部片。我看很多人看片的时候都很感动。坐在我旁边的老太太都哭了,另外一个中年男性和他妻子也差不多哭了。看了网上很多对这片的相关评论,大家基本上反映都是很好的。同时,我也在乌有之乡上看到有些同志写的文章,总体上感觉他们并没有真正把握这部片,没有对之报以宽厚的态度。
    首先,我想,冯小刚这部片是从《余震》这部小说改编来的。所谓余震,就是指地震之后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所以,再现这种心理创伤并治愈这种心理创伤,就成为电影的主题。当然,影片把名字取为“唐山大地震”,这确实是打了个擦边球,实际上称之为“唐山大地震之后”或者“余震”更好些。这也说明,冯小刚这部片是典型的商业片的运作方式。
    其次,这部片在描写唐山大地震前后的场景,我觉得也没有很多值得非议的地方。在卡车上做爱也没有什么错啊。这恰恰说明,毛时代并非像很多人说的是禁欲啊!当然,也绝对不是纵欲。呵呵,想一想,要是没有做爱,毛时代人口怎么会增长这么多啊。当然,影片中的镜头是很少反映自救和政府的救助,这是一个缺陷。
再次,对于影片女主角以后的人生经历,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她比较自闭,比较孤僻。这是典型的个人心理疾病,但是,最后她却是忏悔。这种忏悔实际上也是在反思之后的回归。这种回归,就让人思考她以前行为是否合理的问题了。
    最后,冯导在影片中植入了一些广告,宣传了所谓成功人士的亲情(方达),方达可以解读为“发达”。毫无疑问,这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意识观念。同时,用亲情、成功、勤奋、努力、有爱心等良好的符号包装了这位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成功人士。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那些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求在精神生产方面也占据统治地位;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与文化领导权;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生产与符号生产实际上具有掩饰与合法化的功能,它通过将一些人、一些阶级用良好的修辞包装起来,从而证明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
    毫无疑问,冯小刚对这方面的论述是和当今中国所谓的主流意识相一致,可以说,这是一种写实,而不是批判现实主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