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机关规模壮大了,人际关系淡薄了
现在的50后、60后的同志们,特别是那些已经退下来的50前的老同志们,凑在一起,谈起过去的民风清洁、干部廉洁、夜不闭户、社会和谐来,无不唏嘘感叹,诅咒“世风日下、国将不国”,很是怀念那动乱年代。单说干部,说过去的干部根本就看不出干部来,晚上下雪了,县府大院里最先出来扫雪的就是那些书记、县长们,老早扛着扫帚就干起来了,别的同志看到领导扫雪了,也慢慢加入进来,没有人安排的。就是打扫厕所,领导和同志们也都一样。也难怪,那时搞个人崇拜,毛主席说“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党的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就不折扣地照办了;毛主席说为人民服务,他们就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了。
那时,机关里的人员也还很少,多数县局不过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吧,一两间办公室而已。这些年来,发展了,机关在逐渐壮大,人情关系逐渐淡薄,干部也越来越像真正的领导了。
其实那个个人崇拜的动乱年代,社会纯正清洁的风气也并不是随着被彻底否定,就一夜之间变化了的,而是还有相当惯性的,这个惯性大概要延续到80年代末!是由量变逐渐演变成质变,完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先说机关的壮大。我们县里的计划局(那时叫计委)应该算个典型吧,过去可是计划时代啊,计划时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事物都要经过计划局的,可以说上管天文下管地理,业务之繁多,可想而知。但那时,计划局与其他大部分县局一样,办公室都集中在县府楼上,就占了一间大的办公室(相当于两小间)。人员十几个,挤在一间,主任(计委)与打字员对桌,领导与大家说说笑笑,还时常抢着扫地打水的。
进入80年代以后,又增加了一间小办公室,成了“主任办公室”,主任终于独立出来了,但副主任们还是与大伙“战斗”在一起,主任与大家见面自然也不如在一起时多了。
9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过时了,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了,按理说这个部门没什么用了,该取消了。其实不然,计划局搬出县府楼,征地另立门户了,现在的计划局早已是一座办公大楼、几座宿舍大楼的大机关了,人员发展到多少,恐怕都数不清了。
那天我到一个局里办事,人家新搬了办公楼,电梯上去,简直让人摸不到大门啊。局长的办公室里外几层套间,花草树木,琳琅满目,虽然我们是小县城,也可能是我没到过大机关,我想布什的办公室顶多也不过如此吧!
就人员的发展看,以我局为例,是从十几个人发展到了一百几十号人,这还得男同志50刚出头、女同志不到50就内退(发工资不用上班了),好尽量精兵简政呢。过去的办公室仅一名打字员,一名主任。接待、写文件、分发、守电话等等,就主任一人包了,好像也还不十分忙;现在不同了,这些活落已经由十几人分工合作了,局长屋里抹桌子、沏茶水都有专人了,可见发展之大。以乡镇为例,前几年合并乡镇,一个乡里的副书记副乡长有三四十个之多,还有若干助理的乡长,这还不包括副乡级的干部。一个小小的乡长,还要若干助理,可见乡长的工作能力了!那次要精简机关,据说精来减去,到最后也就只辞退了一个看大门的大爷了事了。
再说人情的淡薄。过去的“战斗”在一起,领导与同志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领导工资高些,上班时还不时捞领导的好烟抽啊。下班以后,三天两头大家要凑一凑啊,那时可不去饭店的,就是去谁的家里,一般10次有8次要凑到局长的家里去。虽然同志们也许买瓶酒,也许提个罐头,但算起来还是局长破费多,这还不算要局长夫人忙前忙后的,常常闹得人仰马翻。
那时上面到下面出发公干,很少很少听说有吃公家的。比如,我们到乡镇,或者自己去饭馆吃了,最多的是凑到临近的某个同事的老家去,像是去做客一样,格外亲热。现在已经不存在吃自己饭的情况了,公款互吃,领导招待亲朋好友,家庭聚会,都在千方百计报销去了,在自己家里摆饭桌恐怕也没有了。网上讨论一年全国到底吃到吃不到3000亿,以我类推,以中国之大,以中国吃喝之普遍之昌盛,恐怕3万亿也不止!
人情关系的疏远淡薄与办公室的扩大也多少有些关系吧,过去人少一间办公室,领导同志天天混在一起,官兵一致打成一片。而后,局长自己有自己的办公室了,而后副局长们也搬家另过了,而后科室里的小头头们也纷纷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从此再不能天天都可以见面了,如果随便到别人的办公室里,还有串岗之虞。比如,我们的局长吧,有时也能看到他的专车停在大楼下面,反正快有半年没有见到我亲爱的领导了吧,也许领导太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