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风险时期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风险时期
武汉大学的经济学在读博士 宋宗宏
2008-8-5
当今世界并非是多元化的世界,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并不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自9•11以来,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布什政府继续沿用冷战的思维方式,宣称要建设新罗马帝国,美国的许多单边政策正在将全世界拖入一个充满风险的漩涡。毫无疑问,如果不转变思维方式(可能性极小),美国必然会继续遏制中国的崛起。这就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目前美国已经从地缘政治角度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扶持印度已经充分暴露了美国的政策动向,如果印度成为南亚的一个大国,则会对中国形成某种牵制,从而确保美国在亚太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印度的崛起必然会与中国争夺资源,其结果是印度成为缓冲中美矛盾的一个重要地带,中印之间直接对立的最大受益者将会是美国。
任何危机的发生几乎都起因于内部,如果不修好内政,中国在未来将难以应对各种危机。改革开放至今已30年,中国知识界、媒体到处都充满了乐观的预测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世界工厂”到“大国崛起”,还有人根据GDP的增长率,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实力进行线性的乐观预测,认为中国将在20年之后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这种预测毫无根据,而且无视中国目前的严峻现实,青年失业、官商腐败、贫富两极分化、金融部门和某些关键部门被外资控股、国际竞争力低下、技术能力低下、中产阶层分化等,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延缓中国崛起的进程,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失业、腐败、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中国将会失去发展机会,沦为一个新的“殖民地”或“飞地”,成为发达国家倾销产品、转移国内矛盾、分化瓦解的对象。对美国抱有天真幻想的中国人应该注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看看美国在自由、民主的旗号下,发动过多少场“正义”的战争?!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对此中国人应该保持警醒,我们从未如此远离过战争,也从未如此接近过战争!有人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然而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中国没有研发出原子弹和氢弹,如果没有那两场令美国军方深感耻辱的战争,今天伊拉克的命运就是明天中国的命运!任何发展成就都来自于艰苦的努力,中国人不要把一切都寄托在神秘的精神力量上、躺在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的废墟上意淫,辉煌只属于过去,今天的中国,可曾有过哪怕是一刻的短暂辉煌?!历史再悠久,如果不能在当代人的手中焕发生机,成为推动社会前进和文明发展的动力,只怕早晚会坐吃山空。
有时候,一个健康的人和一个病重的人,在病人被疾病击倒之前,可能会呈现出相同的行为和身体上的特征和现象,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的繁荣和所谓的经济“奇迹”仅仅是从经济增长率的角度去说的,这种繁荣是病态的,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性。这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按照卡尔•波兰尼的说法,市场经济社会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运动,一种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动,另一种是消除或缓解市场经济的破坏性作用的社会保护性运动,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内引入了市场机制,其结果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为市场机制可以推广到任何领域,包括本属于公共领域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保护性机制的解体和缺失导致中国呈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原本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现象:经济迅速增长,但是贫富差距却在拉大。人们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买不起房,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强度越来越大。问题之所以还没有发展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原因在于中国目前已经或正在淘汰一部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而这些弱势群体的很大一部分是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体,而农民工群体与农村的天然联系以及土地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其次,要认识到这种虚假的或根基不稳的繁荣,需要和日本作一对比,二战之后,日本几乎与中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起跑,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和日本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1978年之后,二者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日本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问题出在哪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逐渐放弃了自主创新和研发的战略,引入外资,试图通过合资来引入外国技术和管理方式,而外贸出口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这种粗放的外向式发展战略(请注意:我并不反对引进外资和改革开放,问题是我们必须在这种引进和开放中保持自主)越来越难以为继,不仅耗费国内资源、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导致内需疲软,所积累起的庞大美元外汇储备,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从经济史来看,任何一个后进国家都不是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的,国家干预的重点放在建立本国的高附加值产业上(在重商主义时代,高附加值产业是以纺织业为主的制造业,而在今天,这种产业主要是钢铁、化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放弃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会,除了在少数产业(国防、军事等)中贯彻自主创新和研发的战略之外,在大多数产业中,都采取了引进外资的方式来获取技术,其结果是非但没有积累起技术能力,反而被外资牵制,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或曰生产力,斯密认为国家的实力体现在国家所生产的年产品上,而李斯特则认为国家的实力体现在国家生产产品的能力上,我更倾向于从李斯特的“质”和“潜能”的角度界定国家的实力)已经大大地打了折扣,这种处于产业价值链条低端的尴尬地位,怎么能叫做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或成为了“世界工厂”?(请与当初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时的数据资料作一比较!)
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强国的某些必要条件,但是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也存在中国崛起的充分条件,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中国所采取的政策和人民的努力,如果中国继续局限在狭隘的视野上,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则中国将会继续失去机会。高风险来自于内部和外部,这是对执政党的能力和中国人民的智慧的考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