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荧屏可以聚焦,历史不容“切片”--评《喋血孤城》、

火烧 2010-08-24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喋血孤城》以常德保卫战为背景,引发对余程万的关注与讨论,电影再现抗战历史,但需注意历史不应被片面解读,需全面了解抗战全貌。

近日,各大影院都在放映一部渲染已久的战争片——《喋血孤城》。或许正是由于该片的上映,才让素来健忘的国人想起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也才想起用一张电影票去换回一点对八年抗战的纪念。当然,换回的不只是当年的硝烟,还捎回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历史人物——余程万,以及一种俨然成风的历史观。  

众所周知,电影的宣传效果是不可小觊的。如同64年前张恨水的小说《虎贲万岁》问世后声名鹊起一样,随着《喋》片的上映,“余程万”这三个字又再度耳熟能详,甚至穿透了历史的雾埃,一路青云直上。  

不过这个被捎回的历史人物毕竟是由《喋血孤城》一片引出来的,所以还是先说说这部电影,以便因影述史,由史及人。  

据影院的海报介绍,该片以发生于1943年11月的“常德保卫战”为背景,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民党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余程万(吕良伟饰)时任该师的师长,当然也就是《喋》片中的主角及最近被瞩目和热议的焦点。  

且不说该片中的战地爱情之凄美,化妆水平和光影效果之惟妙,单就那长达60分钟的战争场面就足以使观众为之震撼,被之震翻。于是就有媒体乍舌,称其为“最纯粹的战争片”;于是就有人在被震翻之余,唏嘘慨叹:“原来是国军在抗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至于该片的主角余程万,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热捧和拔高,以至于顷刻间跳出了历史的争议,几乎成了一个抗战英雄中的“高大全”。而与此同时,则是引发了对国军之外的抗战组织和抗日力量的大加挞伐或责有烦言。  

勿庸置疑,当年的常德保卫战着实惨烈,可谓抗战史中的光辉一页;其指挥者余程万也的确抗敌有功,不啻为一个抗日名将;而《喋血孤城》一片,也果如其海报所宣,是不折不扣的“2010年暑期档唯一一部战争巨制”。作为一个观众或者说是一介看客,看罢这样的战争巨片,抚今追昔感怀其人其事其壮举,是人之常情,也是理所当然。但是感怀之余,切莫过于沉缅于屏幕或镜头,而忽略了剧外的其他历史人物,忘却了屏幕背后的抗战史诗。  

说《喋》片是“2010年暑期档唯一一部战争巨制”,一点不假。但历史上的 “常德保卫战”却仅是整个“常德会战”中的一环,也只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的一战。在整个八年抗战中,惨烈的远不止一个“常德保卫战”。远者有提振国民信心的“平型关大捷”,有威丧敌胆的“百团大战”;近者有让日寇踟蹰不前魂断湖南的“长沙会战”,还有抗战中罕见的以一对三的“衡阳保卫战”(中日双方的死伤为1:3)。  

此外,就参与抗战的组织和力量而言,也远不止一个装备精良的五十七师。当时“小米加步枪”的八路军,孤垂江南且被国军重围的新四军,卧雪眠霜以树皮草根充饥的东北抗联,还有那千千万万的地方武装、游击队、民兵以及隐蔽战线上的同志都在浴血抗战。同时,海内外的爱国人士、中间力量以及不愿当汉奸走狗的普通民众也都在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战。而至于像《论持久战》这样国家战略层面上的纸笔较量,则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抗战。  

再者,就抗战有功的指挥者而言,也绝不止一个师长余程万。仅当时的“常德会战”一役,国军中阵亡的师长就有3位,更不用说左权、张自忠等在其他战役中牺牲的国共高级将领。  

所以,史实并非那些唏嘘慨叹者所言。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年抗日的不止是国军,当时的抗战也不仅限于大规模的正面进攻或者说是机枪大炮的震撼。而真正的抗战史也不只是“常德保卫战”这样一个点,或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抵抗这样一条线;而是国共合力,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四万万同胞众志成城齐御外侮这样一个面。  

史已述之,再及其人。为何他人寂寂,而唯独一个誓言“与城共存亡”但事实上并未与城共存亡的余程万却能借着屏幕再度扬名呢?难道他真是一个能经得起历史检验,能横贯古今的“高大全”?  

其实不然。当年张恨水写《虎贲万岁》一书,是痛恨于日寇的疯狂侵略和强盗行径,是感佩于57师捐躯国难的英雄壮举,而不是单为余程万一个人树碑立传,更不关乎他这个抗战中一分子的“高大全”。此外,余程万在常德一战之后,尤其是在1948初-1949年底驻军云南期间的所作所为,诸如吃空晌、贩大烟、敛横财等等,不说是劣迹斑斑,至少也是难以圈点。据说,某些大陆演员也正是因为余的争议之处和此类“晚节”而不敢接这个角,最后几经辗转,才由香港的吕良伟出演。  

简言之,屏幕上的余程万不是一个历史的聚焦,而是影商们为了票房而对历史作的一个人为“切片”。因此,无论是战时的余程万,还是战后的余程万,都不足以成为某些人快意口感时的“高大全”,也不足以成为其拔高余程万们,以屏蔽或贬损其他抗战组织、抗战力量和历史人物甚至蓄意篡改历史的“高大全”。  

所以那些一看到国军以机枪大炮抗日就唏嘘不已者,最好还是给余程万们并给自己留点余地,以免在翻历史的烧饼,刻意拔高某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自己从椅子上滑落,掉进虚无主义的泥潭。  

《喋》片之后,肯定还会有一些抗战新片会陆续上映,或许还会拍得比“常德保卫战”更为惨烈,更为震撼。在时下影视界资本化运作和商业化、娱乐化炒作尚难退烧之前,屏幕上的惨烈与震撼或许就意味着要凸现出新的“余程万”,也注定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历史“切片”,但他们都会冠之以“纯粹的战争片”。  

正如余程万成不了真正的“高大全”一样,在这票房至上、包装至伟、娱乐至死的年代,即便是号称“最纯粹的战争片”也只不过是一个涂抹了一层历史故事的商业片。其实任何一场战争都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结点,因此,真正的战争片应该首先是一部历史片,这才是其内涵,也才是其出发点。而既然战争片应是一部历史片,那就必然要求影视作品的策划者、制作者以及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影评者要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因为自古及今,凡国之倾颓者皆系之于其史之乱。  

至于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观呢?我想至少是要对历史的严肃性和厚重感存敬畏之心,至少不是为了商业利益或是一己之私去将历史肢解甚至 “切片”。  

总言之,历史可以在荧屏上聚焦,但是绝不容许“切片”。

本文转自《人民网》

原载于《中国网》(作者:刘衍滔)
       附原文网址: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94_1794.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