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卜算子.悼艾地*同志》作者是谁?

火烧 2010-09-0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8
文章探讨《卜算子.悼艾地同志》作者身份,分析其不符合诗词格律,质疑为毛泽东所作,指出其遣词造句及气度均不符,引发对作者真实性的争议。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

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原题《悼念艾地同志》(以下简称本篇),调寄卜算子,流传于1966-1968年之间.本篇从未经官方公开发表,用百度搜索本篇作者,皆不得要领。传说是毛泽东所作,但细审之下,则伪托的痕迹很是明显。

首先,本篇完全不合格律。这不是个别字、词是否“破格”、个别韵脚是否“离谱”的问题,而是作者完全不懂诗词格律。

卜算子,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按照《白香词谱》,卜算子“谱”是: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谱中,加括号的字,可平可仄;下面加横线的字是韵脚,可以看出是四仄韵。  

本篇的平仄是: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对照之下,可以看出本篇完全无视词谱,没有一字是作者有意识按谱填写。词中最多的句式是“平平仄平平”(共四句,占一半),如此句式,在格律诗词中可说找不到第二篇,倒使人联想到天津快板、天津时调、京韵大鼓一类的曲艺作品。  

毛泽东是湘人,其写作不大可能受天津快板的影响。毛泽东深谙诗词格律,在与陈毅元帅的交往中,就以“懂词”自傲,不会有如此完全不考虑词谱的作品。从毛泽东的创作实践看,仅有个别篇章存在“破格”问题,作者还慎重地加了“自注”予以说明,没见过如此“离谱”之作。

   

其次,本篇不似毛泽东气度。毛泽东之作深得庄子神韵,汪洋恣肆,挥洒自如。胡适也赞扬毛泽东“(白话)文章写得不错”。山走泥丸小,剑拔倚天长,何等大气!本篇开口“疏枝立寒窗”,便是小家子气。一代伟人,即使遇到挫折,也有纵观寰宇、吞吐六合的气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志不可堕。岂效穷儒弔残花、叹凄冷之态?毛泽东的性格是敌越硬,我越强。对照“雪压冬云白絮飞”、“更无豪杰怕熊罴”等面对逆境的诗句,可知本篇视角比毛泽东低得太多了。

再次,本篇遣词造句,功底欠缺。“疏枝立寒窗”,“立”字就是败笔。“疏枝”何以能“立”于“寒窗”?除非是砍了插在窗台上。如果是“疏影映寒窗”,则既合格律又合逻辑,弃之不用,说明作者火候不够。“笑在百花前”,是“来历不明”的句子:想说作者在开放的百花之前笑还是梅花先于百花开放呢?联系毛泽东公开发表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是相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主张“后笑”的。也许有人会说,“笑”在这里是指斗争,但刚发动斗争,就开始“笑”,是不是太轻率?下片就更加不知所云了。“残固不堪残”,有人说意思是“凋谢的总要凋谢”,写在这里感觉十分突兀。“何必自寻烦”,是说已经牺牲的艾地同志还是说作者本人或者是还活着的其他人呢?“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是雪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套话的不太高明的版本。就不多说了。

最后,本篇原题是“悼艾地同志”,艾地作为我党坚定的盟友,在中苏论战中坚定支持我党,对于他的牺牲,大家都很惋惜。这首《卜算子》是否适合用来悼念艾地呢?可以说不能,很多句子,甚至对牺牲者不敬。比如“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似批印尼党盲动必然失败,表彰印尼右翼军人带来“春天”;下片四句,像是在放马后炮。总之词不达意。

故本篇不大可能是毛泽东所作;本篇的作者,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应该不太高。

*“艾地(Dipa Nusantara Aidit,1923—1965)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1923年7月30日生于南苏门答腊邦加岛。毕业于商业学校。1939年开始参加民族解放运动,任“东方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席。随后,参加了印尼人民运动党领导的青年组织,并任该组织的执行委员。日军占领印尼期间,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42—1943年,任车辆工人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和青年组织——“野牛队”中央执行委员。1943年加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同年创建反法西斯团体——“独立印度尼西亚运动”,并是领导成员之一。1945年创建“印度尼西亚青年团”,任该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同年曾2次被捕。1946年获释后,任人民民主阵线执行局委员。1947年当选为印尼共中央委员,并被指定为印尼共驻印尼中央国民委员会全体会议(即国会)委员,兼任印尼共驻该会议党团主席。1947年印尼共、印尼社会党、印尼劳工党和印尼社会主义青年团等组成左翼阵线(次年改称印尼人民民主阵线),被推举为阵线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书记。1948年,先后当选为印尼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51年1月起,任印尼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3年10月后,任印尼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4年当选为国会议员。1959年9月印尼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60年和1963年被选为印尼临时人民协商会议常任副主席。1961年还兼任印尼民族阵线副主席。曾于1957、1959、1961、1963和1965年率团访问中国。1965年印度尼西亚“9·30”事件后被捕同年11月24日被杀害。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议会和印度尼西亚革命》、《印度尼西亚工人运动史》、《走向新印度尼西亚》及《艾地选集》(3卷)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