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网络时政文摘(2010-9-7)

火烧 2010-09-0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揭露中国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现象,重点分析黑龙江翠宏山铁矿以三亿贱卖千亿元资产的案例,质疑背后腐败内幕,指出国企改革中权贵集团通过各种手段将国有资产转化为个人财富,引发社会对贫富差距和腐败问题的关注。

网络时政文摘( 2010-9-7 )  

   

千亿矿山卖三亿 国资流失若等閒  

飞行员资历造假 空中杀手何其多  

   

龙吟大地:中共五中全会风云激盪  

   

张庭宾:地方融资平台会把中国吃“破产”  

中国500强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球品牌  

   

  .................................... 

   

千亿矿山卖三亿 国资流失若等閒  

   

东方日报  

   

内地国有资产流失触目惊心,权贵利益集团利用特权,转眼间化公为私,大发横财,而号称是国家主人翁的生产工人,或被扫地出门,或沦为当代奴工。国资流失富了小批人,穷了大多数,成为中国贫富悬殊愈演愈烈的主要根源。  

   

据内地媒体报道,黑龙江伊春的翠宏山铁矿,拥有有色金属储量八千万吨,铁矿石储量七千万吨,资源总价值达千亿元。但是这样一个特大铁矿,却被当地政府以三亿一千万元的价格,贱卖给一家民营钢铁公司,造成巨大的国有资产流失。  

   

一座价值千亿元的矿山,居然以三亿多元贱卖,购买者一本万利,这是何等不公平的交易,不得不让人质疑其背后存在多少腐败内幕,那些主管和批准这个交易的官员又收到甚麽好处?一个城市尚且如此,全国的国有资产又要流失多少呢?  

   

过去十几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国有资产大举流失的主要时期。各行各业的权贵们利用对国企的实际控制权,把国有资产公开转化为个人收入。有的企业管理者利用金蝉脱壳的方法,以实行股份制改革为名,把优质国有资产剥离出来,成立股份制公司,由自己直接掌握,而把劣质资产和冗员、债务、亏损业务等留在母公司;有的则在外资购併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也有的以超低价格买下国有资产;还有的在国有资产转让和出售过程中,暗箱操作,低估漏估国有资产,低价转让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入个人腰包。内地有关部门曾经统计,这十几年间,中国国有资产流失有形的损失超过十万亿元,无形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  

点石成金 化公为私  

   

在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其实已变成权贵集团的盛宴,这些原先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贵们,利用特权点石成金,操控国有资产的转让机会、转让价格,控制国有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从而把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的收益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有一种说法,中国最快的致富方法,不是开赌场,也不是开妓院,更不是走私,而是想方设法将国有企业化公为私,一夜之间转变控制权。如果深挖内地一些亿万富豪的「原罪」,不难发现他们的发家都受益于国企改革,流失的国有资产就是他们来历不明的第一桶金。  

   

国有资产流失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一方面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另方面是贫困在普通工人身上积累,贫富差距被不合理地拉大。目前,内地民意对国企改革的支持率愈来愈低,人们一听「改革」两字,就自然想到剥夺与流失。中国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但决策层仍然执迷不悟,将改革当作万灵药。  

   

   

   

飞行员资历造假 空中杀手何其多  

   

太阳报  

   

本文重点  

   

    * 贪腐不绝 管理溷乱  

   

内地航空隐患层出不穷,让乘客胆战心惊。日前国家民航局披露,二○○八年到二○○九年,民航局在民航系统内对飞行人员的资历进行了全面检查,查出飞行经历不实,甚至飞行经历造假者多达二百多人,其中深圳航空就有一百零三人,这些人要麽是假造经历,要麽是虚填经历。  

   

二百多名飞行员资历造假,相当于空中有二百多颗不定时炸弹,乘客安全随时受到威胁,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不久前发生的黑龙江伊春空难,据初步调查,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机长操控飞机失误所致。该机长原在空军开小飞机,转业后进入民航飞机的改装人员队伍,在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与考核的情况下就开上了民航飞机,最终造成五十多人身亡的悲剧。这是血淋淋的教训,谁能保证今后不会发生相同的惨剧呢?  

   

众所周知,民航飞机驾驶是要求极高的技术。培养一名飞行员需要耗费巨大财力,有人称飞行员要靠黄金打造,这一点都不夸张。但是,中国的航空公司为了多飞快飞,尽可能多地赚钱,却将飞行安全抛诸脑后,对飞行员的培训教育置之不理。  

   

据统计,内地三大航空公司今年获得的利润,等于全世界其他国家航空公司的利润总和。在金融海啸之后,中国航空公司能获得这样高的利润,令人啧啧称奇,但问题是,高额利润到底从何而来?是不是拿乘客的安全当儿戏呢?作为关係到千百万旅客安全的航空业,居然出现二百多名飞行员资历造假的丑闻,可见其内部管理之溷乱、相关责任人之懈怠渎职已到了何种程度。如此管理不善的航空公司,对乘客来说,不就是吞噬生命的空中炸弹吗?  

贪腐不绝 管理溷乱  

   

更令人奇怪的是,民航局早在去年就已经发现飞行员资历大面积造假的问题,却迟迟不对外发布讯息,而是将这些关乎公众知情权与生命安危的重要讯息内部消化,民航局家丑不可外扬,却让老百姓危如纍卵,这样不负责任的民航管理当局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钱为本?  

   

飞行员资历造假,也折射出中国民航系统贪腐横行。今年上半年,多名民航高级管理人员被双规,其中民航局副局长宇仁录、首都机场董事长张志忠、民航华北管理局局长黄登科、南方航空公司总工程师张和平等桉件,宗宗触目惊心,民航中南管理局局长刘亚军更是莫名其妙地卧轨自杀,幕后内情至今未明。这些原本肩负管理责任的民航官员,个个都在忙于争权夺利、中饱私囊,又怎麽会重视飞行员的资历造假一事呢?  

   

内地的社会矛盾五花八门,大部分缘于官场腐败,民航系统也不例外。所以,当局要整顿航空公司,让乘客们放心搭乘飞机,首先要治理官场,将那些玩忽职守、眼中只有人民币而没有乘客的官员彻底清除,中国蓝天才能重回安全。  

   

   

   

龙吟大地:中共五中全会风云激盪  

   

本文重点  

   

    * 如何解决军队隐患  

    * 两大派系水火不容  

   

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各种势力进行较量的平台,尤其是温家宝早前在深圳的政改呼声,更让五中全会风云激盪。  

   

按照议程,今次五中全会将审议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但根据媒体报道的情况,五中全会的容量显然已超过了五年规划。有报道称,今次五中全会上,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被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个消息主要在海外传媒中广为流传,但不排除类似的报道有谋略意图。  

如何解决军队隐患  

   

海外传媒在五中全会前夕炒热习近平进入军委,如果届时真是如此,这些传媒可以赢得料事如神、洞察深刻、消息灵通的美誉,但如果习近平未能进入军委,那麽又可以翻转过来,称中共派系斗争激烈。将欲毁之,先予炒之,这个舆论谋略游戏,在去年四中全会就玩过一次。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日前有个讲话,他说军队现在有八大隐患:第一,军人没有使命感;第二,政治思想工作与实际脱节;第三,党对军队的指挥发生了问题;第四,管理溷乱;第五,训练考核的素质下降;第六,军纪涣散,恶性事件多发;第七,武器装备损耗严重;第八,军队干部违法情况严重。这八大隐患触目惊心,但如何解决这些隐患、在军队人事上作怎样的调整才是最大的看点,如今中共十八大的人事布局全面展开,军委人选正在考察当中,胡锦涛的这一席讲话耐人寻味。  

   

不过,今次五中全会还有一个最大悬念,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较量。早前温家宝在深圳发表「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难以守住改革开放成果」的言论之后,在内地政界和知识界引起争议。其中自由派学者在北京召开会议,学习温家宝的政改讲话。赵紫阳当年的智囊陈子明认为,温家宝代表了自由派的观点和利益,自由派应大力肯定。还有人提出,应该像当年保护赵紫阳那样保护温家宝,让其观点在党内得到认同与贯彻。  

   

与此同时,党内的传统力量则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批评。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日前刊文,直指有人欲借特区庆典要求政改,将政改简单理解为西方的三权分立,以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文章指出,中国推行政改搞民主,首要解决「谁来统治」的问题,否则就是「盲人摸象,错漏百出」。  

两大派系水火不容  

   

中共党内对政改已形成水火不容的两大派系,这两大派系会否在五中全会全面火併,亦是一大看点。如果两派全面开战,原本在十八大解决的人事问题,很可能在本次全会上就会出现。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以及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多,每年中共全会都充满了悬念,尤其是全会前夕的各种造势与舆论谋略更是层出不穷。谣言与真相齐飞,斗争与合作共存,这种神秘的红牆政治应该更加透明。  

冯海闻  

   

   

   

地方融资平台会把中国吃“破产”  

——后土地财政时代中国怎么办之四  

   作者:张庭宾     

后土地财政时代,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满足地方政府不断膨胀的胃口吗?  

   

在前三篇文章中,笔者指出了社会公众房价承受力已逼近极限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控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后,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难免锐减,出现了收支的较大缺口。如果按照既得利益的逻辑演绎,增收“物业税”(或者房地产保有税)为什么无法弥补这一缺口;开拓非房产税的其他税源(比如资源税等),对于东部省份,特别是大都市则是未受其利,反受其害。  

   

那么,还有什么出路可以填补土地财政的缺口吗?  

   

有的,那就是地方政府借债。这里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央政府担保,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融资;二是各地方成立的各种各样的融资平台,比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政府担保公司等,主要是向商业银行融资。这两者在过去两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宣布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各地则追加了更庞大的计划。如此庞大的拯救投资计划,地方政府显然无此财力,怎么办?靠借债来投资。  

   

发行地方债券是正门,2009年中央代理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并在2010年计划再发2000亿元,但这显然远远难以满足地方的资金需求。胃口更大也更混乱的是地方融资平台。  

   

从2008年底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大跃进”。到5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而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债务率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共从银行贷款7.6万亿元左右。  

   

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发行平台债和银行理财产品等,这部分数量也非常大。大多数融资平台现金流偏紧,缺乏盈利能力,依靠财政补贴存活,现金流枯竭导致的违约事件时有发生。  

   

地方债务的风险主要转移到银行体系。其中:工商银行持有7200亿元、建设银行持有6360亿元、中国银行持有5350亿元、交通银行持有1390亿元、招商银行持有1020亿元、中信银行持有1300亿元、兴业银行持有1500亿元。地方借贷占总贷款比例最高的为南京银行,已经达到了27%。这些贷款多以土地作为抵押品,但随着国家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土地的流动性和价格都十分值得怀疑,存在引发新一轮的银行坏账的隐患。  

   

目前,对于地方债务规模,官方的统计多在7万亿~8万亿元,而国际投行和一些独立研究方估测会更高。这还没有算上高悬的、没有进入统计的隐性债务。  

   

这仅仅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一项独立的研究表明,如果加上中央政府负债,财政赤字、资产管理公司损失及社会基金欠账等,中国的政府总负债与GDP占比已经高达70%,这一水平已经高于西班牙和爱尔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如果一国的政府负债超过GDP的60%就已经开始有风险了。  

   

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地方借债来填补土地财政的缺口,不仅是饮鸩止渴,更是痴人说梦。这里有一个特别荒唐的怪圈。地方以土地和土地财政收入为抵押,借来大量的贷款,但是现在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又需要更多的融资来填补。  

   

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大多是“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投资周期长,投资效率低下,财务漏洞很多,投资回报率很低,这使得其难免成为金融系统新坏账的来源,如果任其发展,将威胁金融安全。故此,国务院6月明确表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后, 8月19日 ,四部委联合发布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细则,并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 10月31日前 ,上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实为势在必然。  

   

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和利息支付将进一步恶化地方的财政收支,地方为了还到期的利息,难免会增加苛捐杂税,这将会连环恶化民间微观企业的生存环境,并对民间投资和消费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  

   

地方投资效率低下,投资回报率低,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坏账。这使得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钞票来弥补流动性,由于微观企业税负和生存环境恶化,民间投资和社会需求被挤出。商业银行系统的低效,金融毛细血管匮乏,这些资金很难进入高效率和高成长性的民间创新和微小企业,反而又会进入大国企、大项目,更多的会涌入房地产等投资品中,又为房价新一轮卷土重来创造了条件,会进一步摊薄社会大众的财富积累。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政府财政和资产价格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能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有力打破这一循环,未来很可能出现房价、地方政府债务、商业银行坏账恶性膨胀。  

   

当然,若想对地方政府不断膨胀的财政胃口继续姑息纵容,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即将中央财税分割给地方政府享受,但以目前的水平,目前的中央财政也承担不起。  

   

后土地财政怎么办?其结果只能是一个:如果继续纵容地方政府不断膨胀的胃口,继续姑息地方财政不断恶性的透支,那么,既得利益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迟早会吃垮了地方财政,再吃垮了国家财政,再吃垮商业银行,再吃垮了中国经济,最后吃垮了整个社会。所以,顺着地方既得利益者走的逻辑实际已经山穷水尽。  

   

此时,已经是历史倒逼机制的最后时刻了——我们到底还有没有最后的勇气,不再绕着既得利益走,为回避一个真问题而制造更多的假问题和浪费更多的时间、金钱,我们到底敢不敢面对这个真问题——为什么要养着这么昂贵的一种地方政府,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地方政府,怎样才能拥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高效清廉的政府?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500强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球品牌  

    作者:马光远      

   

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9月4日 在合肥揭晓。作为代表中国经济实力的第一方阵,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超过27.6万亿元,几近GDP的85%。而在净利润和资产收益等指标方面,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  

   

的确,500强作为权衡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事实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和缩影。我们看到,今年的500强,与《财富》的世界500强和美国500强在很多指标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具体表现在:  

   

其一,中国企业进入《财富》的企业数量再次刷新。54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超过了2009年43家的纪录。其中,更是有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三家企业进入了前十名,三者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中国入围企业的利润在世界500强中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达12.40%,平均收入利润率明显高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水平;其二,就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来看,27.6万亿的总额相当于世界500强的 17.53%,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的41.4%,比几年前有相当大的提升;其三,看收益指标,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收入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均超过世界和美国企业500强。在绩效指标方面,中国已有三分之一的行业领先企业赶上或超过世界企业500强。  

   

毋庸讳言,借助于金融危机的良好契机,中国企业在规模和效益方面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日益缩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且,这种进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样,都超乎世人的想象和意料。然而,在肯定这种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与世界知名品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忘乎所以。考虑到过去两年,金融危机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地位提升的重要推力,所以,目前的一系列比较数字并不能反映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乃至美国500强的真实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真正实力和问题所在,比夜郎自大要更有价值和意义。  

   

首先要提及的仍然是一个老话题,中国企业500强,的确只是中国的500强。看看这个榜单的前十位,没有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国际品牌,无论是中石油,还是工商银行,还是国家电网,毫无疑问他们目前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世界品牌,他们营业收入的80%以上都是在国内,他们仍然属于中国,而不是世界,而看看美国500强,即使相比其凤凰落架的金融企业,在国际化和全球的认可度方面,中国的任何一家金融企业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其次,看看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来源和行业分布,美国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基本分布在制药、互联网与零售等竞争性领域,中国企业500强的前10名基本集中在石油化工、邮电通信、电力和银行业等垄断领域,这些垄断领域所占的利润几乎占了全部500强的一半左右。三大垄断行业的利润就占去了500强的一半,基本可以说明,中国500强企业的利润基本来自垄断行业,在竞争性领域,整体盈利能力偏弱。  

   

第三,中国企业500强,前36位都是大型国有企业,总体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在500强中所占比例仅仅在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千亿俱乐部”总共有63家企业,民营企业只有5家。但如果看效益,民营企业无论在利润率,还是人均利润水平方面,都高于国企,从劳动生产率看,国有企业的人均收入为97.88万元,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135.9万元。但就利润总额而言,民企难望国企项背,2009年,中央企业的全部利润近8000亿元,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全部利润总额的4倍之巨,如果再加上工行、建行等四大国有行的利润,国企的利润几乎是民企500强的6倍,甚至,中移动和中石油两家的净利总和就超过了民企 500强的利润总和。  

   

以上几点并不新鲜,然而,的确,这就是中国企业与美国、乃至世界企业的最大差距:通过并购重组,规模的确做大了,但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球品牌,利润主要来自垄断,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依然处于尴尬的地位。我们必须承认,正是这些无法用数据统计的软实力,才真正决定未来全球竞争的格局,一旦金融危机过去,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品牌的差距,才会真正显露出来。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