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水浒》
文章深入探讨评《水浒》的历史背景与文学意义,分析毛主席对《水浒》的评价及其中的政治隐喻,结合鲁迅评语,揭示其对反修防修思想的启示。
十年风云变幻的那段历史,不是“浩劫”两个字所掩埋和禁锢的,也不是可以用争权夺利的演绎所能抹黑的,她的光辉蕴含在那十年中的三次大评论中!越是禁锢,越是抹黑的事物,愈加引起无穷的探索冲动,这种探索就是前进的动力。
1975年8月,为什么会发生评《水浒》的运动?评《水浒》仅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文学评论吗?个人认为,这次评《水浒》运动是毛主席的交底遗言。
四届人大以后,某人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根据毛主席的“要反修防修,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三条指示,抛出以三项指示为纲的路线,借整顿之名全面恢复文革前的官僚主义做法,掀起一股条条专政的运动,在实施过程中,三项指示就只剩下“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一条,很象发展就是硬道理。动极思静的人们受小恩小惠蒙蔽,一时难以觉察危险的存在,如何唤醒受蒙蔽群众,才是这次评“水浒”的真正目的。
毛主席在评《水浒》时,开宗明义地讲:“《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接着就指出投降派的本质及投降步骤:“《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接下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支农民起义队伍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其实这是改造这支队伍并阻止投降事变的依靠力量和方法,吴用、李逵是这支队伍中有影响力的人,要全力团结并争取,三阮则是指底层力量,是进行改造、阻止投降的保证力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批评江青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讲话的原因,是直接去揪宋江?还是团结和争取吴用、李逵,壮大三阮力量来改造这支队伍,阻止投降事件的发生?显然,毛主席是主张后一种方法的,这是支农民起义队伍,只是领袖不好,投降,不是否定这支队伍,而是改造这支队伍。
最后是要求把鲁迅的评语印在新发行的《水浒》的前面: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言外之意就是要通过发行和评论《水浒》,提高劳动人民的觉悟,夯实反修防修的基础。
这场运动后来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未能深刻领会毛主席意图的执行队伍输了。宋江们胜利后大搞对内对外阶级投降,从欺骗人民不断走向欺压人民。抚今思昔,若是当时他们懂得壮大三阮,懂得团结吴用和李逵,避开与宋江集团的正面交锋,坚决走群众路线,掌握群众动极思静的思想动态,开辟巩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寓权力争斗于反官僚专制的方法探索当中,结果又会如何?后人无权责备前人的幼稚,但后人不吸取教训则使后人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