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辩护律师刘健民:死是什么?——关于死亡状态的描述
贸然谈到这个话题,请不要以为我生活态度消极或是心理阴暗,或认为我已万念俱灰。我说死是什么,只是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对死是怎样一种存在状态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试图弄清死亡的机制。因为以我现有的可以接触到的资信来看,似乎没有发现相关对于死是怎样一种状态有过科学的说明的理论。
辞海对于死是这么解释的:“死亡,与‘生’‘活’相对。”而死亡,辞海解释说“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人和高等动物的死亡可分为因生理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或自然死亡;因各种疾病造成的病例死亡;因机体受机械的、化学的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意外死亡。死亡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从死字的古字意来说,死是会意字。字从歹(歺)从匕。歹(歺)意为“人亡”;“匕”本义为“食物”、“美食”, 在此指装殓死者时置入死者嘴里的“饭含”,如玉琀之类,意义是为死者上路饯行。“歹(歺)”与“匕”联合起来表示“亡者衔食北去”(离开阳世,到阴间生活去了。本义:亡者衔食北去)。
看来看去,还是认为都没有说清楚死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也不可能让人对死亡先做体验或实验之后再来对死进行研究。这也许是现今很少有对死做系统性研究的一个原因吧。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照理说我也应该说不清死到底是什么。但当今濒死体验的研究和现代电脑的运作模式却给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表述死亡的可能。
大家知道,现今的电脑包括电脑主机、显示器、鼠标和键盘等硬件设备,但光有这些还无法让人使用和操作,还必须装上操作系统等软件程序,电脑才能活起来,成为人类得心应手的工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脑不光是指电脑硬件设备本身,只有它与电脑软件程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时才是真正的电脑。人也一样,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人的身体就如电脑的硬件,而灵魂和思想就相当于电脑的软件系统,我们所说的身体好不好指的是如电脑硬件一样的人的肉体的状态好不好,但人如果没有灵魂和思想,显然只是所谓的行尸走肉,不能称为一个通常所说的人,只有当人的肉体和灵魂有机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人才能称得上是个完整的人。而如果要说一个人健不健康,显然也包括身体的健康以及灵魂和思想的健康在内,缺一不可。试想,一个人如果仅仅是身体健康,甚或是身强体壮,虽然表面看来他无病无灾,但如果他的思想和灵魂不是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就有可能使他的行为出现怪异的不同于常人的现象,或是时刻想到自杀,或是常常想到要报复杀人,或言不由衷、或语无伦次,重的甚至会出现反人类的行为,这种不同于常人的人显然也会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人。而如果一个人虽然思想高尚、灵魂健康,但他的身体却出现了病患,甚而至于常年卧床不起,就生命个体而言,显然他更不是一个健康的人。但不管怎样,这还属于一个人生的状态,与死显然不同。
那么,究竟什么是死呢?我以为死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就是人的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到一种不可逆的状态。人从生到死的那个短暂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灵魂逐渐脱离人的肉体的过程,有的虽然有过短暂的灵与肉的分离,但不久又回复到了一体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死而复生,实际上并未真死,通常所说的濒死体验,实际上就是这种经历过灵与肉短暂分离的人的体验与回顾。只有当人的灵与肉彻底分离到不可逆的状态了时,才是真正的死。
人的这种灵与肉的分离过程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的灵与肉的分离谓之自杀,而被动的灵与肉的分离则有他杀和病故等分离形态。自杀和他杀都属于非正常死亡,都会使人感到无比的痛苦。从人由生到死的过程状态来看,有逆自然状态的因外界因素导致的灵与肉的分离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状态的灵肉分离。自杀和他杀等非正常死亡方式都是这种逆自然状态灵肉分离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死者大都表现得异常痛苦;而所谓的无疾而终的天然终老自然就属于水到渠成的自然状态的灵肉分离方式,所以死者大都显得表情安详,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谈到死时都说成是回老家,反而没有过多的恐惧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的这种对死的描述从濒死体验的研究上也得到了验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之后,归纳了十四条,其中就有灵魂脱体,就是濒死体验者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这不正好说明:一个完整的人是由身体和灵魂有机构成的吗?人的死亡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永久分离吗?
人之所以贪生怕死,实际上也不是害怕死本身,而是对死后的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害怕和对现有生的状态的留恋,加之人由生到死的不可逆性更加深了人们对这种状态的恐惧,因为这种由生到死的不可逆性会导致人们既有的生活会永远失去,而人们恰恰又已经习惯了甚至是享受着当前这种生的状态,不愿贸然的有所改变,担心死后的世界比现在生的状态悲惨得多,难过得多,因而感到莫名的恐惧。其实,仔细想来,这都没有必要。因为,死亡不会因我们的害怕而放慢脚步,更不可能不来,人一味的担心与害怕只会增加自己本身的痛苦,降低人本身的生活质量。同时,既然生是一种状态,死自然也是一种状态,只是我们对这种状态不了解罢了,说不定本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的研究表明: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包围。所以说怕死对于人来说显然于事无补,过度的担心显然也没有必要。因此,正确的态度是认真的过好生的每一天,相信死后自然也会有另一番美妙的世界!
说到这里,人们更应该珍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无论是夫妻、父子、同学、战友还是一般朋友关系,确实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这中间有着太多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试想在人生的河流中,怎么就偏偏是你们成了夫妻、父子关系呢?你本是湖南人,而他本是新疆人,本来相隔数千里,但就是因为一种偶然的关系你们今生却成了同学、战友、朋友,甚或是夫妻,想想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一点点变化也许你们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这样想来,现今这现成的夫妻、父子、同学、战友和朋友关系难道还不觉得很宝贵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以珍惜?
还有就是,明白了死是这样一种状态,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抱怨命运的不公,或是对人生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超然物外,笑对生死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好当下的事,珍惜当下的人,过好当下的日子才是人生最要紧的事。
更多资信请参阅深圳辩护律师网http://www.szljmls.com,电话13925285082.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