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真正的人民领袖如何对香港台湾西藏等问题进行正确决策的

火烧 2008-07-13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还原毛泽东主席对香港、台湾、西藏等核心问题的英明决策,揭示历史真相,强调其在复杂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

目前,有部分别有用心之人,污蔑攻击毛泽东主席生前对香港、台湾、西藏等问题的决策。他们借用当时金门之战失利等事件,来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抹黑毛泽东主席的历史功绩和光辉形象。下面这篇短文,用客观历史事实还原了历史真相,让人民再一次领略了毛泽东主席在当时复杂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在香港、台湾、西藏等涉及国家主权等核心利益问题上所进行的英明而艰难的决策。尽管那些决策和举措由于当时复杂艰难的历史条件所致未能全部实现,但那些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英明决策和举措,实在可以让今天养尊处优、不断大肆变相出买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当代中国精英官僚们汗颜羞愧。

(一)关于香港问题:

毛泽东主席生前非常重视香港的回归问题,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等待。根据当时国内国外形势,全面权衡利弊后,毛泽东主席接受了上海市第一任市长的建议,暂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的决定。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证明这一决定非常正确英明,香港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对外交流起到了任何港口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在对待香港、台湾的回归问题,毛泽东早在1956年给蒋介石的信中已提出了解放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的设想。70年代,中英两国关系很友好,1975年英国王子查尔斯访问中国,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总理在接见查尔斯,当谈到香港回归时,毛泽东主席表示到时候中国大陆执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继续执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就是“一国两制”的真正由来。

1997年7月1日开始,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二)、毛泽东解放台湾的三大步聚

步聚一:欲就势功克台湾

1949 年毛泽东欲就势拿下台湾。但因武器装备差等因素,该年10月、 11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进攻金门、定海失利,国民党政权暂时得以控制沿海各岛;八个月后的1950年6月,美国利用朝鲜战争爆发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从而制造了两岸长期分裂局面。

其实,1949年毛泽东主席就有了趁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立即攻取的设想,只不过由于种种难以预料的复杂因素才没有得以立即实施。

多年后,毛泽东主席在谈话中,对当时没有立即进攻台湾自责说:“这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但我们丧失了时机。在祖国大陆,蒋介石输了,我们赢了。在台湾我们输了,蒋介石赢了,这是一个大的历史错误,是不能挽回的错误。”作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总是虚怀若谷,哪怕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些许失误,也总是勇于承担领导责任。

事实上,历史是多方面复杂原因造成的,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之所以当时丧失了攻克台湾的机会,是如下很多原因造成的。

(1)在复杂形势中紧张准备渡海作战

1949年2月1日至3日,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隐秘地出现在中央驻地河北西柏坡,不能抽身访问苏联的毛泽东和他进行了三个整天谈话。毛泽东曾说: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比较麻烦的有两处;台湾和西藏。其实,相对来讲西藏问题并不难解决只是不能太快,不能鲁莽……一个多月后台湾问题在中央的议程里正式被提及。3月,中央召开会议讨论即将成立的华东局管辖范围,毛泽东提出:“还要加上台湾。这地方很应该注意,有海军、空军及其他军队,有资源,很有生意做。”

随后,经过会议研究,他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电报,要求第二野战军准备向西南进军。要求攻击上海的三野用第九兵团一部承担进攻台湾的任务,派第十兵团进军福建,攻占福州、厦门等地后,夺取金门,为进攻台湾扫清外围屏障。

7月,毛泽东与朱德在中南海颐年堂研讨了进攻台湾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苏联援助我们几十架飞机,掌握了制空权,解放军就可以发起进攻台湾的战役。7月10日,根据朱德的建议,毛泽东希望既能够采取里应外合、分化瓦解、争取敌军起义的办法,用“较快的时间”解决台湾问题,因为这种办法在北平及后来的湖南、云南、新疆、四川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又看到了进攻台湾没有空军支持的困难,准备用较长时间来准备进攻台湾战役,把进攻台湾的时间定在次年夏季。

(2)军事外援落空,装备落后,致使解决台湾受阻

毛泽东主席非常清楚的知道:解放台湾必须要依靠强大的空军力量。然而建立自己的空军优势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在当时只有寻求外援是个捷径。

在毛泽东主席原本的战略中,新疆尚未列入进攻的主要方向,西北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他甚至考虑可以暂时调彭德怀回来统一指挥二野、三野进攻福建和台湾。但是,秘密访问苏联的刘少奇向国内传达了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提出,“不应当拖延占领新疆的时间。因为拖延会引起英国人对新疆事务的干涉”。斯大林并表示愿意提供40架歼击机,帮助军队迅速入疆,但后来又以无机场为由未派出。

斯大林当时的理由是:英、美,特别是美国在策划搞“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当时斯大林的意见不是可以忽视的。毛泽东得知后立即要刘少奇通知斯大林,中共同意尽快占领新疆。7月23日他给彭德怀发去电报说,苏联“极盼早占新疆”,建议彭德怀“冬季即占领迪化,不必等到明春” 。在刘少奇出访苏联之前,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请求苏联出动空军、海军配合解放台湾的问题,希望苏联提供几百架飞机并代为培训飞行员,争取赶上进攻台湾的战役。斯大林爽快地答应了,但对派苏联空军、海军援助进攻台湾,则表示难以赞同。斯大林说,这样一来的结果,必定会引起美国的介入,诱发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直接战争。

当时在西南投入较大兵力还有一个国际原因,已经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胡志明来电,担心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会逃到越南。毛泽东为此特别致电林彪,要他部署程子华、陈庚部队切断敌人经云南逃往越南的道路。

所以,金门之战打响之际,国民党守军已得到胡琏十二兵团增援达4万人,大大超过解放军登陆作战部队的8736人,致使解放军遭致三年解放战争以来最大的失利,进攻部队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9086人(包括民工和船工)。

当时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空军拥有压倒的优势,对大陆沿海城市和基地的猛烈袭击,使得初建的解放军空军、海军遭受巨大损失。起义过来在烟台的“重庆”号巡洋舰、在南京的“长治”号护卫舰都被国民党空军重创,无法转移,被迫自沉。上海、南京的解放军海军舰队在一次轰炸中就有“常州”、“万寿花”号等26艘被炸伤炸沉。国民党空军仍紧追不舍到长江中上游,炸沉起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9艘舰艇中的6艘。

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攻克台湾被迫受阻。

(3)斯大林缺乏强力支持的诚意

1949 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在16日与斯大林的第一次会谈中,他就迫切地提出:“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台湾建立了一个海空军基地,海军和空军的缺乏,使人民解放军占领这个岛屿更加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的一些将领一直在提议,请苏联援助,比如可以派志愿飞行人员或秘密军事特遣舰队协助夺取台湾。”斯大林含糊其辞地回答:“这样的援助不是没有可能的,本来是应当考虑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给美国一个干涉的理由。如果是指挥人员或军事教员,我们随时都可以派给你们,但其他的形式还需要考虑”。斯大林仍然担心会引起与美国的大战。他向毛泽东建议,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放台湾,比如先向台湾空投伞兵,组织暴动,然后再去进攻呢?这显然是不成为理由的借口。

立即进攻台湾的打算就此搁浅,不得不失去了趁台湾守军立足未稳且混乱而进攻的第一个最好时机。面对现实,毛泽东不得不另行考虑。

步骤二:尝试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1949年5月6日,毛泽东致电正向浙江进军的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和参谋长张震,指示:“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这一特别关照与当年蒋介石的部下何健特意到韶山冲挖毛泽东的祖坟一事,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件事直到后来毛泽东提出和平解放台湾问题时,才终于显现出重要的政治意义。就在1956年的春天,毛泽东委托赴香港的章士钊先生转去一封中央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办法:(1)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其他台湾人事安排、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2)如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予以补助。(3)台湾社会改革从缓,待条件成熟,亦尊重蒋介石意见和台湾各界人民代表进行协商。(4)国共双方要保证不做破坏对方之事,以利两党重新合作。信的末尾动之以情地写道:“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年保护蒋家故居及祖坟的深长寓意。这封信实际上最早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一国两制”的设想。据说,蒋介石将这封信看了又看,而且每每在看时陷入沉思,不许人打扰。1957年,蒋介石曾派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内地探听虚实。后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和平解放台湾的尝试受到了阻碍。

尽管美国政府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方案,指望中国能够默认“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所谓既成事实,但它显然打错了算盘。

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最终促使美国人在1972年2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步骤三:毛泽东关于武力解决台湾的重大决策

(1)武力解放台湾的决策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在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毛泽东就估计到国民党将把最后的落脚点放在台湾,于是作出了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1949 年5月上海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就在筹划攻台战役,并从兵力配备上作了充分准备。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受命组织三野部队作攻台准备,并抽出第九兵团的第二十军、二十三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等4个军进行攻台训练。是年底,准备攻台的部队又增加到三野的第七、第九、第十共3个兵团的12个军,连同后勤支授人员,计50万人。其中,第七、第九兵团为第一梯队,第十兵团为第二梯队。华东沿海前线部队,实际上已做好战前准备,投入战斗,解放沿海岛屿,扫清障碍,建立攻取台湾的前进阵地。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延迟了。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台湾海峡。为了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1954年7月,中共中央再次作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定。

但是,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解放台湾也显示出长期性和复杂性。虽然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面对200多公里的台湾海峡,如果没有强大的海、空军是不行的。特别是美国还横在海峡两岸之间干涉中国内政,成为解放台湾最大的阻力。当时新疆形势的需要,一部分部队进疆加之斯大林避免与美国直接接触,拒绝中国提出的4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适时调整政策和策略,将解放台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看待。

(2)暂不收复金、马的决策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解放金门、马祖,第二步再解放台湾。1958年,中共中央、毛泽东根据战事的发展和美蒋关系的变化,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重要决策。

1958 年8月23日,世界为之瞩目的国共炮战在金厦海峡爆发。炮战爆发伊始,美国态度强硬,声称要介入“台湾危机”,但其实际行动只是为国民党向金门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美国“护航”行动连遭失败。于是,美国先是呼吁停火,然后逼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蒋介石坚决抵制,对于“撤退金、马”之说严词拒绝。在这一问题上,美蒋矛盾几达白热化。

为反对美国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国共两党“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于是,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的新决策。10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为了挫败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支持蒋介石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与美国作斗争,中共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即延续对金门的炮击,但是炮击的方式逢单日打炮,双日停止。以抵制美国分离台湾的图谋。实际上,这是国共两党为对付美国分离台湾而结成的“联合战线”。

(三)西藏解放和治藏方略

所谓“西藏问题”,真正成为问题,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中国在近代落伍,使国家的凝聚力相对弱化,加上帝国主义入侵,干涉中国内政,于是出现了所谓“ 西藏问题”。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藏自13世纪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中央集权的国家形式对西藏进行了治理。国家领土要完整,主权要维护,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解放西藏是在祖国大陆其他地方解放后的必然课题。面对帝国主义觊觎西藏和西藏分裂主义势力紧锣密鼓策划“西藏独立”的严峻形势,毛泽东担心夜长梦多,毅然提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审时度势,1950年1月2日致电彭德怀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进军,既有很大困难,则向西藏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应确定由西南局担负”;“如果今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不向西藏进军,则须推迟至1951年才能进军。我意如果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应当争取于今年5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

进军西藏,须先解放昌都。在解放昌都战役时,毛泽东在战前就指出,占领昌都 “对于争取西藏政治变化及明年进军拉萨是有利的”,“如我军能于10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组织伪人民会议、反对协议、策动骚乱的事件和 1959年3月以前出现的多次局部叛乱,毛泽东都坚持和平解决西藏。毛泽东还指示西藏军区军事上取守势,政治上取攻势,以分化上层,教育下层;如他们(包括达赖)外逃,我军一概不要拦阻。对投诚人员实行不杀、不关、不斗、不判的“ 四不”政策等。因此,在我军事打击和这种宽大政策的强大威力下,在觉悟了的 西藏人民的支持下,叛乱很快被平息了。

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六年不改”,但西藏上层中的反动集团想永远不改,还闹独立,搞叛乱。中央只好决定边平叛边改革,民主改革又提前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坚持在未叛地区进行和平改革,对叛乱农奴主的生产资料实行没收,对未叛农奴主则实行比对民族资本家还宽容的赎买政策。在改革方式上也采取了较其他地区更为缓和的办法,从而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