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与“川重”商榷;人民不会“误会毛泽东”

火烧 2010-05-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针对‘川重’关于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的论述进行商榷,强调人民不会误会毛泽东,指出其革命目的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反对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错误解读。

与“川重”商榷;人民不会“误会毛泽东”  

   

看了署名“川重”写的《我们是不是误会了毛泽东?》的文章,觉得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尤其是文中没有“说透”之处,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文章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造干部队伍,防止腐化堕落。二是改造知识分子,防止意识形态的混乱。同时达到教育全民的目的。权力斗争固然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其实,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在《五。一六通知》里说得很明确:就是对“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批判。” 在《十六条》中说得也很清楚:“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不知“川重”先生所指的“权力斗争”的实质是什么?如果说是“权力斗争”,那么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同走资派之间的权力斗争。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就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作者说“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斗争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之间的斗争,即理想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之间的斗争。或者说是精神倡导者与物质崇拜者之间的争斗。这其实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的两大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的碰撞。”   

   

对于什么是理想主义,有人这样解释: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西欧的理想主义外事哲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在现代的英文中,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同一个词汇,都是idealism,这个词属于哲学范畴。其意思是,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与现实主义的哲学概念相对应。 概括起来,理想主义有三个特征:一是,理想是不现实的;二是,理想是完美善良的,崇尚大公无私;三是,其理想是尽毕生精力与努力也难以实现的。如果按照这个解释说毛泽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显然并不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而是对毛泽东的亵渎。因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当然,毛泽东毕生都在为人类最美好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此“理想”非彼“理想”。毛泽东的理想,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终究要实现的。对于什么是实用主义,笔者不想在此做深入的探讨。关于“精神倡导者与物质崇拜者之间的争斗”的说法,实在是令人大惑不解。因为,不知作者所说“精神倡导者”倡导的是什么“精神”?“物质崇拜者”崇拜的又是什么“物质”? 关于“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的两大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的碰撞”的说法,也令人迷惑不解。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如果说“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的两大思想理念和行为理念的碰撞”的话,那么,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斗争。时至今日,斗争依然在继续。  

   

作者说:“毛泽东认为人性中勤奋、无私、利他、奉献的精神是无产阶级思想,而人性中贪婪、自私、懒惰、享乐、情情爱爱等成分被界定为资产阶级思想。所以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在斗争。阶级斗争理论的实质是号召每个人,“要斗私批修”。 “斗私”是对自我内心的反省与检讨,“批修”则是对一切人性恶的斗争精神。称作“灵魂深处闹革命”。用灵魂深处的无产阶级思想战胜资产阶级思想。用人性的至善战胜人性的恶。”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指出:“‘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有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而地主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这就是说,每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诚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也就是说,“人性”作为一种思想的“烙印”,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在斗争”是不确切的。所谓要“要斗私批修”的 “斗私”,我想毛泽东的本意绝不是要求人们“对自我内心的反省与检讨”,“批修”也不仅仅“是对一切人性恶的斗争精神”。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成了脱离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闭门修养”?人们只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了主观世界,又促进着改造客观世界。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所谓“灵魂深处闹革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作者说“在此特划分一下:思想是方法论,是手段,是知识领域。而精神是绝对的善、恶理念。”  

   

也许“思想”和“精神”的概念在作者的头脑中有些混乱,所以对“思想”和“精神”的定义是不准确的。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也就是说思想具有阶级性。所谓“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思想”与“精神”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指人的意识。譬如说“雷锋精神”也可以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可以引伸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全世界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等等。  

   

作者说“事实上不是毛泽东想当神;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神,失去了神必然是群魔乱舞!”  

   

这种说法显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毛泽东在世,他一定会极力反对将他作为“神”来崇拜的。因为毛泽东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国际歌》也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样一个结论。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前提之下,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但是,绝不是将杰出人物特别是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奉为“神灵”。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就反对资产阶级的庸俗的个人迷信。因为迷信是将个别人物神化,否认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这是极其有害的唯心主义观点。如果说“失去了神必然是群魔乱舞”的话,倒可以这样说:改变了毛泽东的路线,抛弃了毛泽东思想,“必然是群魔乱舞”。  

   

作者说,“回顾毛泽东晚期的思想,你会发现他已完全脱出于马克思主义框架。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个“日益增长的需求”恰恰是人性的“私欲”。贪欲是不可能满足的。所谓“欲壑难填”。毛泽东提出“狠斗私字一闪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已经挑战人性。他号召他的国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至善不染的精神倡导,本质上更接近于大乘佛学的菩萨道精神。”  

   

作者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文革真相:我们是不是误会了毛泽东?》。这段话,完全可以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毛泽东晚期的思想”,也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已完全脱出于马克思主义框架”,是在“挑战‘人性’”。这也许就是作者全文的“点睛”之笔。  

   

这种说法完全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肆意歪曲。笔者以为毛泽东晚期的思想,也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宝库。尤其是毛泽东关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理论与实践,将同巴黎公社的原则一样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至于作者说,“马克思说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知出处何在?“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只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全部”。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怎么能和“私欲”联系在一起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要做的事情吗?另外,毛泽东何时何地说过“狠斗私字一闪念”这样的话?说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已经挑战人性”,那么请问:挑战谁的“人性”?挑战共产党人的“人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必须这么做的,这恰恰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人性”,否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笔者不信佛教,也不懂什么“大乘佛学的菩萨道精神”。宗教和唯心主义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作者说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种至善不染的精神倡导,本质上更接近于大乘佛学的菩萨道精神。”那么,岂不是说毛泽东倡导的是唯心主义?岂不是说“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修行成的“菩萨”才可能具有的精神?而“菩萨”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岂不是变相地说毛泽东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不可能有的。然而,事实是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许多革命先烈和无数英雄人物,为了人民的利益将生死置之度外,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不就是那样的人吗?在和平年代涌现的雷锋、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他们不也是那样的人吗?  

   

作者说,“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代中国民众的精神支柱无疑地是崩塌了,同时也宣告理想主义的破灭、现实主义的胜利。  

   

作者这样说未免有些武断,是否悲观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地说,毛泽东思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地上会出现一波又一波的“毛泽东热”,为什么会有千千万万的民众在大声呼唤毛泽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喊出“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口号。毛泽东虽然永远地走了,但是毛泽东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革命者所掌握,并成为他们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说毛泽东的理想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他的理想不会破灭,因为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会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与中国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列宁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中说:“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是,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中断言:“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