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

火烧 2010-08-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文明演进机制与新工业革命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统一的大发展观,分析文明圈拓展与自然物质层次的深化,揭示新文明特征与发展方向。

文明的演进与新工业革命
 
韩民青
 
     

  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演进

    自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人类文明已逐渐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新时代新文明了。许多学者陆续为我们正在或即将进入的新时代新文明做出各种预测、解释和命名。然而,要想切实弄清楚新文明,我们就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楚人类文明演进的机制和基本线索,然后再来具体剖析工业文明的困境与新文明的特征和实质。

    1、人类文明演进的机制。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关键在于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机制,而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机制的要害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悠久的思想史上,占支配地位的一直是一种“孤立的人类发展观”。20世纪下半叶由于生态问题的凸现,人们开始在更广大更深远的背景下建立起“大发展观”。“大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是把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统一,但要真正做到统一,就不能再把人类与自然看成两个相互脱离的事物,必须形成把二者内在结合起来的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观”。

    在“大自然观”和“大发展观”看来,自然的进化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的进化。大自然的物质形态进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场与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二是原子、分子的化学物质;三是细胞、机体的生命物质;四是人及其创造的文化。这是一个由小到大或由里到表的个体进化历程。各种物质形态还都有其相应的宏观群体形态,如宇宙弥漫物质(物理物质)、各类星体(恒星、行星的化学物质)、生物群落或生物圈(生命物质)和社会(人的群体)。各种物质形态形成了大自然由低级到高级的物质台阶和层次。这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表现得最为典型,从地球表层的宏观物质结构上看,它可区分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及其文明圈等六个圈层。这六个物质圈中的前四个圈层,从物质性质上讲都属于物理和化学物质圈,在它们的基础上则又生成了生物圈,并进一步又生成了人类及文明圈。低层次的物质圈是高层次物质圈赖以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实质上讲,大自然的演化就是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的进化,即新的更高级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圈层的生成。

    从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观大发展观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机制,将获得许多新的认识。首先,大发展观表明,人类极其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实质是:不断创造和开拓文明圈。从人类自身讲,人类的发展似乎只是为了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然而,这种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机制,它促使人类不断地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努力地创造和开拓文明圈。文明圈是文化性事物系统,它是自然资源(物理、化学、生物资源)经由人类改造而形成的更高级的事物圈层。恩格斯早就讲过:“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在人类的技术构思和实践创造中自然规律发生了人为的能动组合,从而实现了从合规律性向合目的性的转化,最终通过对自然物质的改造而生成新的智慧性创造事物。其次,大发展观表明,人类发展或者说文明圈发展的特点是:循着人类对自然物质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识与改造的方向而不断深化和拓展。人类直接诞生在生物层面上,并直接依赖于生物圈而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人类而言,表层是生物层,依次向下深入是化学物质层和物理物质层。人类对自然物质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改造,表现为由生物机体层面到原子、分子的化学物质层面、再到场与基本粒子的物理物质层面的不断深化。由此可见,自然物质的进化是由小到大或由里到外生成的,而人类对自然物质的认识与改造则是由大到小即由浅入深进行的,文明圈的拓展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不断深化,是对自然物质层次的由浅入深的触及。再次,大发展观还表明,人类的发展或者说文明圈的发展是受着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双重因素的制约。人类的发展和文明圈的拓展既是由浅入深的深化过程,同时也是自然的严酷挑战与人类的积极应战的奋斗过程。(参见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准确地说,是自然的不断挑战迫使人类不断地由浅入深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

    2、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线索。人类文明的上述演进机制,在人类历史上展现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发展线索。人们公认,到目前为止的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三种形态,这就是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人类文明还在继续,为了能够较正确地预测未来的人类文明发展,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遵照我们所阐述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由浅入深的发展特点去重新审视和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现象上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这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人类将全面地彻底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物质。当然,这将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完整的过程。所以,按照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的机制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全过程将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的三个物质层次决定的并与之相对应,这就是: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时代(当然,人类对诸物质层次的认识与改造是有交叉的,任何时代都不会只存在某一种纯粹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但不同时代的主流活动是不同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也是不断深化的,否则就形不成不同的文明时代和文明进步)。我们可以把它们简称为人类发展的生物文明时代、化学文明时代和物理文明时代。每个时代又可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形态,这时人类活动主要是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形态。这样一来,三个大时代共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

    当我们把这六个时代的文明演进线索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历史相对照时,就不难发现:采猎文明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自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文明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工业文明则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还将经历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人工物理时代等文明形态。需要我们关切的,也就是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是,我们看到:工业文明的实质是“天然化学时代”,即“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获得这样一种关于工业文明和未来新文明的解释,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认识工业文明的困境与新文明革命的实质,以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工业时代的来临

    大发展观对人类发展机制以及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新诠释向我们昭示:为新时代命名决不只是找一个称谓的问题,这事关到底该如何把握新文明的本质,而要想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人类新文明,就必须从文明演进规律入手,充分剖析旧工业文明的矛盾和困境,并深入地揭示新文明革命的内容、实质与特征。

    1、工业文明的困境。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困境,既突出地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尖锐地表现在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中(全球关系、社会体制等)。在这里,我们仅从人类与自然的技术关系方面对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困境做一下考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两点:

    其一,高效率与高污染的矛盾,生态恶化严重。工业文明是一个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的时代。然而,正是因为生产生活上的高效率和高消费,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生产过程。事实证明,工业文明的高效率、高消费完全是建立在高污染的代价之上的。

    其二,资源短缺与劳动力过剩的矛盾,造成能源危机、资源枯竭。工业文明日益发达的生产力,使其“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特征愈加突出。但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有限的地球上的,这必然带来相应自然资源的匮乏。在这其中,能源的短缺和危机尤为严重。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工业文明面临的困境呢?从工业文明所触及的自然物质层次以及形成的文明圈性质看,工业文明本质上是一个“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这就是说,工业文明的主流生产生活活动是依赖天然化学物质资源而形成的:采掘的是天然化学物质,加工利用的是天然化学物质,生产生活消耗的是天然化学物质。由此进一步导致,工业文明面临的自然挑战主要也是来自天然化学物质资源:形成的废弃物和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天然化学物质的转换,而形成的能源危机和资源匮乏则是由于天然化学物质的储量有限。

    像历史上其他文明变革一样,面对工业文明的困境,人类只有应对自然的挑战而转移文明的发展方向即开拓新文明。方向和出路也很清楚,这就是:走出依赖天然化学资源而建立的传统工业文明,走向触及更深自然物质层次的新文明,开拓更高级的文明圈。

    2、新文明革命的实质:新工业时代的来临。如何确定当代新文明革命的实质呢?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发展线索看,传统的工业文明属于“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时代”,那么,新文明革命的实质就应该是走向“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从学理上讲,这就是深入到基本粒子和原子的层面上,以基本粒子和原子为原材料人工生产各种原子、小分子、大分子的化学物质乃至生命物质,以及直接利用各种物理能源(核能、光能等)。有这种直接操纵微观粒子生产宏观物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吗?有,这就是以智能化微制造技术为关键科技支撑的新科技体系以及以深层次的循环式生产为主导的新产业体系。显然,这是新文明革命的根本内容,也是新文明的根本特征。

    现在,我们已清晰地看到,这样一场新文明革命正在实际地发生和兴起。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一下科技领域的革命。

    (1)纳米科技。目前,纳米科技正在异军突起,它将是新文明革命的核心性科技力量。纳米制造技术是微制造技术,是以原子和分子为材料生成小分子、大分子乃至生命物质的技术。这是一种从小到大的物质深层制造技术。比原子、分子级更深层次的基本粒子级加工制造技术也将诞生,这将从根本上生产出人工原子和分子。微观领域的纳米技术将生产出新的纳米材料、纳米元件以及纳米机器,进一步开拓和转变宏观领域的各种事物,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都会由于纳米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新突破。纳米技术的发展将给各个技术领域带来一场普遍的革命,其实质就是由于人类掌握了从小到大即从物质深层次到表层次的生成规律和方式,获得了更根本的亦即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所以,纳米技术既是一种新制造技术,又是一种新材料技术、新环境技术,纳米技术将形成循环式的物质生产方式,把废弃物质重新纳于新的生产环节,从而走出化学资源匮乏与化学污染的困境。

    (2)新能源科技。煤炭、石油等化学能源的危机正在迫使人类直接转向物理能源,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太阳能实际上也是核能,而且是无污染的物理能源,是比化学(分子)层面更深层的物理(基本粒子、原子核)层面的能源。对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符合向物质更深层开拓的文明演进规律。所以,开发利用核能和太阳能的新能源技术也是开拓物质深层次的新文明的重要生长点。

    (3)生物科技。生物技术从表层次看改造的是生物体,但其操作层面却是深层的。目前的生物技术从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层面操作,但最终它将深入到小分子、原子乃至基本粒子层面,因为只有到达这些层面才能切实把握生命的秘密。所以,生物技术在实质上将是微制造技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即生命物质领域的微制造技术,人工创造和改造生命将与人工创造化学物质一起发展起来。

    (4)信息科技。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主要是发生和运用在人与人、人与机器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尚不可能运用信息技术直接沟通。在人类向物质深层次的开拓中,信息技术将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以及人与机器的整体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必须参与到其它技术中(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才能在物质生产的更深层面发挥作用。单纯依赖信息技术,不可能深入到物质的更深层面去。这意味着单凭信息技术是不可能开拓“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文明,单纯的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构成人类独特的物质生产力和独立的文明形态。但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形成的智能化微制造技术,将是新文明的关键科技支撑。

    (5)太空科技。宇宙中的物质结构有一个相关性,这就是越深层次的物质形态在宇宙演化的历史中出现得也越早,其群体形态在空间中占有的尺度也越大,这就是小、大、早之间的辩证法。当人类的认识与实践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中向下深入时,人类也将在宏观上开发出更大时空尺度的新技术。科学探测表明,大尺度的太空基本上是无生命的低级物质,不是天然生物资源和天然化学资源,而只是人类建立“人工化学文明”的更广大基地。所以,从实质上讲,太空技术也将是开拓人工化学文明的技术,“太空文明”实质上也属于“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文明”。太空技术与太空文明同样是新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对正在兴起的新文明革命进行了粗略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新文明与旧文明(工业文明)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工业文明是“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的时代”,新文明则是“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一个是“天然化学时代”,一个是“人工化学时代”。它们的联系则在于都是“化学时代”或“化学文明”,工业文明是其初级阶段,新文明则是其高级阶段。两种文明的区别不容忽视,但二者的联系也不能抹煞。人们之所以把“天然化学时代”叫作工业文明,究其原因在于其生产方式是对天然化学物质的采掘、冶炼和加工制造。新文明是“人工化学时代”,是从更深层次开始对物质的加工制作(微观加工制作),从物质表层性质看还将主要是化学物质的生产及进一步加工制作,这本质上仍是一种“工业”(加工制造)生产方式。所以,这种“人工化学时代”的新文明可以也应该称之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把新文明称作“新工业时代”要远比“信息时代”、“生物工程时代”、“知识时代”的称谓都更为准确,更能把握它的文明历史本质。

    当然,任何一次新文明革命都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新工业时代的来临也将由一系列革命过程和环节组成,这主要有四个环节的革命:一是新科技革命,二是新产业革命,三是新社会体制革命,四是新观念革命。任何一个环节的变革都不可或缺。 


来源:《光明日报》 2002年4月11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