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文学、赖宁——新中国少年永恒的骄傲

火烧 2010-08-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探讨刘文学、赖宁等少年英雄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变化,分析当前儿童英雄观的转变,强调社会主义环境下英雄精神的传承与教育意义。

 刘文学、赖宁—新中国少年永恒的骄傲  

   

导语:本文的观点和立意有个前提,那就是特指在社会主义大环境里;假如换在资本主义黑色大染缸内,本文就狗屁不如,毫厘不值了。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普通一兵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雷锋孜孜不倦地从毛主席著作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以使自己的大脑一贯保持高度的清醒,这样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就可以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来。本文以雷锋开头,旨在说明一个问题,即只有在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才能形成一种风尚,无私可以做到忘我,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近日浏览网络世界,无意间看到一篇短文,这就引出了少年英雄刘文学、赖宁。且让我把该文转载于此,供大家一阅——  

过去的少年英雄受冷落现在的孩子更崇拜姚明   

  “赖宁”躲在公园僻静处做扑火状;“刘文学”大义凛然地立着,身上却被孩子喷涂了“刘文学是谁”的字样。这些“少年英雄”如今已淡出孩子们的视线,英雄塑像甚至成了孩童嬉闹的对象。  

    九成小学生不识赖宁  

  昨日上午11时50分,儿童公园。正值放学时间,不少小学生在公园内玩耍,扎堆玩水、做游戏,公园内两尊塑像静静站在一边,被喧嚣抛弃。  

  “赖宁”是1990年立的,石碑简介配着领导题词,不能说不大气,但塑像前已长出荒草。“刘文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式雕塑,没有简介说明,被调皮的孩子涂鸦“刘文学是谁”。  

  “这两尊塑像基本成了摆设,孩子们在上面涂字、攀爬。”公园一管理员说,这些英雄人物离现在的孩子们太遥远了。  

  在记者对近20名一至五年级的小学生询问后,知道“赖宁”和“刘文学”的仅有两人,均为五年级,但也只是从父辈那里得来的粗浅了解。九成孩子根本没听过他们的名字,并称教科书中没做介绍,老师也没提起过。  

    小学生“英雄观”更丰富  

  记者告诉孩子们,刘文学为维护公社财产被地主分子杀害,大多数小学生反问“公社”是什么。“这些人好老了,我们完全不了解那时发生的事,为什么要把他们当英雄?”学生这样认为。  

  而在他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更丰富,现实中的姚明、杨利伟、成龙等名人,甚至虚拟动画片中的陀螺战士都是英雄的化身,甚至自己身边有闪光点的同学也能成为他们推崇的英雄。  

  “赖宁、刘文学、草原小姐妹这类少年英雄曾影响了我们这代人一生,但现在不得不承认,这些人物是某段特定时期所推出的,有太强的历史背景。”共青团西安市委学少部部长柴艳荣说,“以前奉行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总要树一个难以企及的榜样,给学生灌输要做最优秀、最棒的。但现在我们提倡的是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年比去年有长进,这就是你的成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谁说普通孩子不能成为英雄?”本报记者 陈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如今很丰富,贴近生活、能真正“触摸”到的人物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赖宁、刘文学等上世纪的英雄的宣传应跟上  

上面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告诉我们,那种把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不足仅仅归咎于所谓的“教育(学)体制”是很不全面的,有失公允的,甚至是一种奇谈怪论,似乎在为什么开脱责任,在偷偷摸摸地把少年群体引往走向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狭窄小道。  

“英雄塑像甚至成了孩童嬉闹的对象”,——谁之责任?谁该对此负责?正是我们的教育部门采信了不该对孩童们进行所谓的“仇恨教育”的极端错误的观点,才使孩童发出了“刘文学是谁”的疑问,连刘文学是谁都不知道的特色中国的孩童们,又怎么会真正地知道新中国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当今特色派培养特色时代少年儿童的妙招绝活,如此地看来,修正主义必后继有人了。  

赖宁的塑像前已长出荒草,李文学塑像被调皮的孩子涂鸦,而公园管理原则说,这些英雄人物离现在的孩子们太遥远了。——什么逻辑?文革离现在不算遥远么?为什么有人还念念不忘,即使是文革在早已被判了“死刑”之后,仍然花那么大的力气批了又批,咒了又咒,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控诉之;而究其原因,当然是为了抹杀当年学校教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他们看来,孩子们应当成为小绵羊,成为一种自私自利的低级动物,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将来对“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任意地摆布了。俗话说得好,三岁知八十,可见精英们是深喑此道的,用心也确实是良苦的。  

九成的孩子根本没听过英雄名字,教科书中没做介绍,老师也没有提起过。——这该批评老师呢,还是该批判教科书“没做介绍”?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谁说普通孩子不能成为英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孩子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如今很丰富,贴近生活、能真正“触摸”到的人物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赖宁、刘文学等上世纪的英雄的宣传应跟上。”——的确如此,“谁说普通孩子不能成为英雄?”反问得好!刘文学牺牲前从没有过说他是“超凡”少年的报道见诸报端,足证他本来就是一个“普通孩子”,与千千万万普通的孩子一模一样,但他为了保护集体的利益,与阶级敌人奋力地搏斗,光荣地牺牲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少年英雄。这同当时的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也是他本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的充分体现。精英专家不是在这样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可见孩子们是需要对他们进行好好的教育的,你教育什么,孩子们就接受什么,你向他们的头脑里灌输读书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大人们所做的事情你们孩子用不着管,只要把书读好就万事大吉了。精英们的教育思想是在危害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  

刘文学为维护公社财产被地主分子杀害,大多数小学生反问“公社”是什么。“这些人好老了,我们完全不了解那时发生的事,为什么要把他们当英雄?”学生这样认为。  

  而在他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更丰富,现实中的姚明、杨利伟、成龙等名人,甚至虚拟动画片中的陀螺战士都是英雄的化身,甚至自己身边有闪光点的同学也能成为他们推崇的英雄。  

小学生反问“公社”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刘文学)他们当英雄?”——大多数小学生问得好,好极了。难道人民公社是“罪恶”的组织形式吗?即便是,我们不是也在提起真正罪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么?有意地掩盖和隐瞒曾经的历史,或者肆意歪曲曾经的历史,这是改开精英专家们的特长,也是险恶用心的大暴露。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里有一首诗歌,就公然地将新中国的发展起点定在了改革开放上,这是极其有趣又极其令人恶心的一件事情。篡改历史走到了这一步,我们不得不怀疑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不是我们所向往的社会主义,我们又不得不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声音了。  

再来谈谈何谓“英雄”的问题。词典的解释是:智勇过人的人;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令人敬佩的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孩子们把姚明杨利伟成龙看作是英雄,我不加任何的评论,在总体上我自然是十分肯定他们的,特别是杨利伟,上太空“旅游”应该不是很轻松愉快的事情,没有牺牲精神断然不会(敢)首航太空。但这种上太空的几率微乎甚微,再说姚明成龙吧,他们成就卓著,但能企及者又能有几何?孩子们将他们当做偶像可以,看作英雄也无不可,然更重要的却是要引导孩子们回到“现实”中来,别一天到晚地做大梦,沉醉于追明星和一心想着将来也能出大名。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如果忘记了解释“为什么要把(刘文学、赖宁)他们当英雄”的重要课题,这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失职,而是莫大的过错,甚至是罪错了。如果是有意地抛弃英雄,那就是历史的罪人。国学大师的徒弟现在几乎天天在广播里教育开导孩子们及他们的家长们,但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度里,光荣的革命传统应当是远胜于孔子教诲的,没有一代代英雄人物们的奋斗,何来这今日盛世?刘文学、赖宁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他们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他们不愧为已经过去了的但并不遥远的现实中当之无愧的小英雄,理当成为孩子们继续学习的榜样。忘记了给孩子们补上这一课,将是民族精神堕落的开始,修正主义登堂入室的起点。  

我认为,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必须重新审定教材,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把已被精英专家们删除了的好课文请回课本,这才是当务之急。而且,在民族矛盾又一次凸显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小老虎,而不是小绵羊,只知道享受不懂得付出的下一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不理解不知道刘文学、赖宁是英雄的尴尬,决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谨以此文表达对刘文学、赖宁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刘文学、赖宁是新中国少年永恒的骄傲。  

刘文学、赖宁永垂不朽!  

            2010.8.19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