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通胀之因:静悄悄的凯恩斯主义(续)

火烧 2011-12-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中国通胀背后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混乱,指出政策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存在利益驱动和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与资源错配,影响经济稳定。

   2、纷乱的刺激政策

      我国有多少刺激乱政,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清。因为政策在不断的出台,令人眼花缭乱。昨天是仓储物流,今天是农业水利,明天是文化传媒,后天是交通运输,大后天是生物医药……,实话说,又有哪一个行业不需要发展,哪一个行业不需要刺激啊。刺激谁?一个字:不确定。

   在经济学中,不确定这三个字的含义本身就像哲学一样高深难懂。但在中国,它更被发挥到了极限。不但经济状况的评价。经济运行的认知。经济政策的制定,到处都是众说纷纭,混乱之极。比如去年,当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形势非常平稳的时候,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象一辆装满炸弹的大巴在飞奔;当有人认为经济增长照例达到了百分之好几的时候,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神奇的统计局释放的肥皂泡。云里来雾里去,正如中国的房价。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经济政策,但这又离不开经济运行的认知和经济状况的评价。下面,我们以“产能过剩”为题来讨论一下。

      “产能过剩”,有人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是否过剩,是由政府说了算。因为有些势力进入某行业较早,习惯了高利润模式的生存状态,害怕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从而打破目前高利润模式的可能性。这样,他们可以施加政策影响,宣布该行业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定调后,必然面临着产能的淘汰,以及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同时,新进入企业从立项、项目审批、到银行信贷都将会变得更加困难,这也间接地也保护了现有企业的利益。可以作为例证的比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汽车行业,虽然从2005年开始,产能过剩之说就不绝于耳。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些行业获得平均高达15%-20%的毛利润。近来,郎咸平教授和中电联打起了口水仗,联想到2005年电力行业就被国家宣布为产能过剩,而现在又说电力缺口有4000万千瓦,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有些势力翻云覆雨的本事。汽车行业2005被认定为产能过剩,去年又被大肆吹捧为朝阳行业,真是让人晕了头。
     但是,大多数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客观存在的,这正是中国经济外向化的重要驱动力。下面我们拿官方人员的讲话来说明。 2009年10月15日10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谈到如下内容。1)、大豆油脂工业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超过500吨的加工厂有150家,日压榨能力为26.3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7900万吨,加上日压榨能力500吨以下的加工厂,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8700万吨。2000-2008年期间,中国大豆的日加工能力增长了4.3倍。按照目前我国大豆年实际压榨量4150万吨计算,实际加工能力利用率只有48%,且新建、扩建项目势头仍不减。2)、目前粗钢产能接近全球50%,产能6.6亿吨,设备开工率约76%,表观消费量约为4.53亿吨,有四分之一的粗钢产量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3)、 2008年,平板玻璃从2000年不足2亿重箱,增至2008年5.74亿重箱。目前浮法玻璃生产线已达191条,在平板玻璃总产能超过6.5亿重箱情况下,还有30余条在建浮法线,建成之后浮法玻璃产能将达到8亿重箱左右。4)、目前我国造船产能约6600万载重吨。按照《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的目标,我国船舶工业市场容量在3500-4000万吨左右,其中70%以上出口,国内船舶市场需求约1000万吨左右。届时,我国已建成的造船基础设施仍将出现三分之一以上的产能过剩。目前世界造船能力约1.8-2亿吨,据预测,即使未来航运和造船市场需求逐步回升、趋于理性的情况下,世界年均新船需求总体将保持在0.8-1亿吨之间,造船能力过剩矛盾将依然突出。5)。 2008年,全国共有水泥企业4350家,水泥产能18.7亿吨,分布在31个省区市,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018条,产能约11亿吨,落后水泥产能约5亿吨,其余为水泥粉磨站和其它类型回转窑。当年产量14亿吨, 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50%,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9.3亿吨,落后水泥产量4.2亿吨,其它窑型产量0.5亿吨。2008年全国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水泥产能6.2亿吨。同时还有已核准未开工水泥生产线147条,水泥产能2.1亿吨。全国在建和拟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水泥产能8.3亿吨。如果三年内不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届时水泥总产能达到27亿吨,生产能力将严重过剩。2008年我国水泥消费量为13.7亿吨,预计2010年消费量最多不超过16亿吨,即使全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及小型粉磨站,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仍过剩3.3亿吨。6)、我国炼焦总产能近7亿吨。预计2011年总产量将超过4亿吨。如果不限产,以开工率70%计算,预计全年国内焦炭产能过剩将有7500多万吨。7)、我国现有纺锭已超7000万锭,比上世纪末压锭时的4500万锭又净增2500万锭以上。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出口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但我国目前服装类纺织品消费约占总量的65%,家用纺织品消费仅占23%,且家用纺织品的人均消费所占消费性支出还不足1% 。中国人均纺织品消费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7% ,而家纺生产与消费占纺织品总体生产消费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50%。8)、煤炭2005年煤炭供应能力在22亿吨左右.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5亿千瓦以上,在建的净规模,还包括一部分拟建的,还有3亿千瓦以上,全部建完中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8亿千瓦。……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这些过剩行业,在扩大投资的时候有哪一个不是被奉若至宝般呵护?到底是否过剩,也是雾里看花,中国的统计数字是神奇的,普通老百姓哪能知道真相。
     
    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甲醇等传统过剩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发电用的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真假姑且不论,经济政策忽左忽右,180度的大转弯却屡见不鲜。如2007年。2008年,我国家电、汽车严重过剩,国家就出台了家电、汽车下乡政策,消化了巨大的库存,反而给很多企业和部门过于良好的预期。政策由抑制转为支持,厂家纷纷扩产,造成了家电和汽车今天更为巨大的产能:到2015年,中国的汽车年产能将达到3100万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接近当前国内市场规模(今年估计为1600万到1700万辆)的两倍,并且远超过当前美国市场规模的两倍;中国目前空调、压缩机的年产能均已超过1亿台,基本可以满足全球空调市场的需要,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格力2011年底家用空调产能扩至5000万台,压缩机产能明年上半年增加到3400万台;美的控股的美芝压缩机10月底宣布,2013年达5000万台产能,其他一些空调企业也有扩产计划。再比如 2010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LED发展优惠措施,特别高额的MOCVD设备补贴,让LED企业大肆扩张。今年二三季度随着MOCVD产能集中释放,按照年初国内LED企业规划的MOCVD数量算下来的产能,大概是现在市场需求的10倍以上,而现在国内已投产MOCVD的产能也大概是现有市场需求的4倍。又比如,2009太阳能光伏行业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其代表企业三安光电在A股因预期良好而上涨了6倍,2011年太阳能光伏就被宣布为产能过剩行业,真是一年河东,一年河西。还有已经升格为全球第一而且大受政策扶持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在今年二季度突遇“拐点”。从4月开始,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在内的主要工程机械产品的销量开始大幅下降。其中,挖掘机市场更是出现了历史上鲜有的增幅与规模“双降”的局面。……
      我列举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呢?
      说明了以下几点:
      一是、刺激政策制定的依据不是科学而是某些说不上来的东西。比如上文提到,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平均利润率仅为3%,中国人均纺织品消费却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7%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要冒着“低价倾销”的恶名,“用8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薄熙来语)吗?为此不惜牺牲财政收入来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于直接给外国人发补贴。补贴不能发给中国老百姓吗?有人说,这是为提升就业,但我想,与其拿钱替外国养懒汉,还不如把中国贫民养的懒些,也少些社会摩擦和动荡。鼓励这样的过剩行业到底意义何在!又比如2005年宣布电力行业为过剩行业,同时为消化煤炭库存鼓励大量出口,时至今日电煤矛盾空前激化,百业受损。我想,仅仅停掉一条大秦线的出口量就会使国内煤价下降三分之一,国内物价总水平会因此下降几个百分点,对国人有百利,这不强于让日本人把煤炭储存在大海里?(对于神华问题,我会专文论证)。政府天天喊着支持农业,能不能像扶持煤炭出口一样给粮农、菜农修一条“大秦线”,哪怕是单轨也行啊!
      二是、刺激政策制定的依据不是科学而是利益。上文提到政策对经济状况的评价可能是出于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这其实并不仅限于产业界。比如,国家要制定各种各样的产业规划,资本市场就会生出无数的大波小澜,让投机者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可以由此制造炫目的概念和热点,做出无数引人入胜的赌局来。某些官员还可以配合市场热点解读政策,真是配合的天衣无缝。这里可以引用许小年先生的一段话来诠释:“宏观”的含义就是“总量”、“全局”,而不是“单个”、“具体”。总量只有两个:货币总量和财政收入/支出总量。宏观政策因此也只有两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绿豆、土豆不是宏观,打压房价、菜价也不是宏观调控。将“政府调控”等同于“宏观调控”,再以宏观调控的名义,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这是对宏观经济学的亵渎。价格这东西不同于GDP,它涉及相互冲突的利益。打压菜价,城镇居民高兴,但农民不高兴。打压房价,没房的高兴,有房的却不高兴。农民和有房者肯定会问,我招谁惹谁了,凭啥让我的收入和资产缩水?(许小年博客文章:这还是宏观调控吗)。当然,许小年的观点我并不是都赞同,我只是借此说明:政策的制定者本身也是一个利益主体,它并没有万足金那样的公信力。
       三是、刺激政策制定的依据不是科学而是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作祟。但凡出台某项政策,理论家和官员们大都要拿发达国家的数字来做标尺。最典型的是有关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金融资产占GDP的比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等等。他们认为,这些收据就像组成水的分子式H2O那样确凿无疑,简直是普遍的真理。比如,美国的服务业比重有60%,为什么这样?没有人分析;美国的金融市场规模是GDP的N倍,为什么这样?没有人分析;美国的农民只占总人口的1%,为什么这样?没有人分析……,他们只告诉大家这就是发达的标志,是奋斗的目标。他们只看到表象,却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天天大会小会讨论着如何出台政策,他们以不断出台政策为荣。打个比喻,政策出台者就像给令狐冲治病的桃谷六仙。拿汽车行业来说,2005年列为过剩行业,国家是不主张大力发展的。前几个月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就是这么说的。哪知道,不过一年,2006年起,汽车行业就被列入了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大干快上起来。理论依据也非常充分,什么美国是人均一辆车了,什么日本制造是靠汽车行业起飞了,什么现代社会就是汽车社会了,什么汽车行业能拉动上下游多少个产业了,等等。我要反问一句,我国也达到人均一辆车,全世界的石油够不够中国人用?
       四是、刺激政策本身就是财富再分配,政策制定者切走了蛋糕的最大一块。要刺激,行啊;拿什么刺激,钱啊!钱,就是专家们所讲的货币。现在的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重视货币的数量,却忽视了货币的本性。照他们来看,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现象,货币太多了么。他们忽视了一点,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货币不但是货币,货币更是资本,货币不是中性的而是逐利的。拿刺激政策来说,政策支持谁,谁就有了钱,就有了逐利的资本,也就是说把蛋糕给谁先切一大块。用刺激政策的鼻祖凯恩斯的理论来讲,人为地投入货币从而创造购买力,所投入的货币要么形成消费需求,要么形成投资需求,总之是在产业体系内循环。我国呢?搞刺激的货币至少50%直接进了权势阶层的腰包,因为投资漏斗的存在。关于权势阶层的消费倾向,我觉得国内外的理论研究都比较少。虽然少,但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他们的货币崇尚的是钱生钱的游戏,与民生关系甚少,并不在产业体系内循环。郎咸平教授有一个判断:企业从银行带出款来,大部分直接去炒楼,利润高啊。现在楼市不那么火爆了,我想,他们会去炒金,炒汇,炒红木,甚至炒蒜,炒姜,炒药材。总之,本来是为刺激它这个企业的生产而扶持的资金,想在被再分配到了不知什么地方。是药三分毒。刺激政策好比是药,只不过它的药性和毒性是三七开,特别在中国。
            结论:中国的刺激政策如何制定,是权势阶层利益博弈的结果, 刺激政策没有战略规划做依据。应该刺激的行业不一定能享受政策倾斜,应该抑制的行业也不一定真的受抑制。与罗斯福的百日新政相比较,我们的刺激政策完全是混乱不堪的。我甚至怀疑,在决策者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


       3、刺激政策引起通胀的机理

     要讨论刺激政策,就必须先讨论货币中性问题。当然货币中性问题和中性货币政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般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及产出水平的影响差异。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只是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一定量的货币供应增加(减少)只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么货币就是中性的;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引起实际利率和产出水平等实际经济变量的调整和改变,那么货币是非中性的。中性货币政策就是那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任何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央行只是为真实经济提供服务。二者的逻辑共同点在于货币是否对经济有扰动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卢卡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虽然能够对实际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因此,政府货币当局的经济政策,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是无效的,其结果都是将引起通货膨胀。这是在货币中性假说基础之上提出的中性货币政策理论。卢卡斯认为,货币供给的冲击即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而货币供给的冲击之所以会引起经济波动,原因在于经济当事人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罗伯特?巴罗等人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古典经济学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他们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并非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这些实际因素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如私人或政府需求或偏好的随机变化;也可能来自供给方面,如生产率的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函数的变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率的波动。他们是通过完全撇开货币因素来论证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从而得出货币政策无效和货币中性的结论的。
       真正指出货币对经济的巨大作用的人是凯恩斯。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文中指出,“古典”学派所谓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个特例,通常情况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而投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要增加投资和消费,就必须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衡水平。因此,只要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那么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使产出增加,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此,凯恩斯主张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总需求,以此消除失业和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
      除了上述货币中性论和非中性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在短期是非中性的,而在长期则是中性的,坚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货币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
    由前述不同学派的理论争论可以看出,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问题,或者说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问题,就其实质而言,主要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的问题。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否影响实际产出、收入和就业量,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社会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基础,如果人们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传导中介指标的变动漠不关心,货币政策的运作必将收效甚微。其次,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生产者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在可支配收入范围之内依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这时中央银行才能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而达到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此外,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中央银行才能相对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影响实际产出的目标的实现。
       其实,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货币作用是不同的。就有人总结过,把经济类型分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不同的类型。也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类型就是混合经济。其实,“混合经济”是萨缪尔森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认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制构成是混合的,即私有制是主体,兼有其他形式的经济成份,特别是部分公有经济成份的存在,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是经济运行层次上的混合,认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微观和宏观两个运行层次组成的,在微观层次上,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宏观运行层次上,要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必须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变量方面的作用。在混合经济中,政府具有不同于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目标或职能,其中之一就是稳定。为实现稳定目标,政府可操纵的基本政策变量有两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因此,总的来看,在混合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发挥对实际产出的调节作用,因而货币的作用是非中性的。
     说了这么多,不知你看明白没有。其实,如果我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货币中性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货币不但是钱,同时更是资本;货币作为钱,体现为购买力,货币作为资本,体现为逐利;资本和钱是货币同时存在的两个属性,而且相互转化,特别是在货币流通机制之中;单纯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来看,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而从货币传导机制来看,货币则更多地体现为资本,因而货币不是中性的。如果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货币在老百姓手中是钱,货币在企业主手中是资本。货币在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掌握下会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作用,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在讨论刺激政策如何引起通胀之前一定要先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然后,我们才能够按照中国的国情,来做分析具体问题的工作。
      对于货币,还有两种说法。一说“ 货币似水”。大意是,货币别无他用,无非是给商品的交易充当媒介。因此,过量货币投入经济与市场,不会增加商品,却一定会提升物价的总水平。另一说,“货币似蜜”: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像具有黏度的液体如蜂蜜一般,在流淌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一位置鼓起一个包来,然后再慢慢变平。这意味着,过量的货币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漫游”,结果就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了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最早发明此说的哈耶克,就更强调通货膨胀具有“流体均衡”(a  fluid equilibrium)的性质。这两种说法,探讨了货币传导问题。从这里我们得知,货币传导问题是个要害,是货币是否中性的关键。
      刺激政策,如同飞机撒钱。撒给谁,是刺激政策的关键。所谓货币放出去,先受益、最受益的是得到贷款、得到政府投资的群体。那么,这个群体是谁呢?在第二小节我们已经说过这个问题,我们举的是产能过剩这个例子。现在,我们再具体一点,拿一个行业来讲。比如说家电。
      前文曾说过,家电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家电下乡的目的并不仅限于让农民百姓用上电器那么简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家电下乡的目的在于消化积压的库存产品,化解产品过剩压力。  2008年11月,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出口国,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7年这四类产品累计出口579亿美元,出口依存度约50%,产能过剩严重。"家电下乡"政策把对出口的调控政策转向启动农村市场,不仅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了空间,还有利于消化家电行业过剩产能,扭转企业效益普遍下滑的势头……初步测算,连续四年在全国农村对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四类农民需求量大的产品实施"家电下乡",平均每年可拉动农村家电销售超过1500亿元,带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2.5个百分点,相当于20%左右的出口能力,可以基本消化这些产品的过剩产能。 "可以基本消化这些产品的过剩产能"显然是达到了有关部门预期中的效果。根据奥维咨询白电总监韩昱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前,2006年全国销售冰箱1970万台,2007年,全国冰箱销售总量为2256万台,基本维持在2000万台左右。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之后,2008年国内冰箱总销量为2447万台,2009年为3051万台,2010年为4106万台,2008年到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8%、24.6%和34.6%,增速效果明显。此外,洗衣机和空调产品得益于家电下乡政策,增长量也很大。2007年全国洗衣机销售量为2366万台,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已经变成了3074万台。由于消费层级需求,空调是最后大幅增长的产品。2009年,空调全国销售总量为2979万台,2010年,全国销售为4225万台。由于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一些本应该被市场淘汰的品牌和产能重新进入市场领域。按照奥维咨询白电总监韩昱的估计,这部分占到了中小企业的10~20%左右。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完全是靠国家财政补贴在那里坚持着。在家电下乡前,在农村市场,家电企业有中高端布局,但是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后,国内的家电企业则更多的把上量产品放到了家电下乡中,并没有把很多精力放在产品创新上。家电下乡消耗掉的不仅仅是农民原本脆弱的购买力,同时也有商家和有关部门的信誉。在家电下乡过程中,一些不良商家乘机把积压商品、过时淘汰的商品甚至翻新的商品或者"山寨"产品卖给农民,有的商家则提高售价,农民买到的补贴价格远高于城市。广州日报曾披露,家电下乡产品返修率平均达到13%,这是个什么概念?对农民而言,买东西有补贴好像是占了多大的便宜,用不用先买回来再说。有些农民在购买了这些东西后,放在家里并不通电使用,只是受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刺激,将需求提前释放了。所以即便是家电下乡不结束,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销量增速也一定会放缓。
       那么,受益家电下乡的都是谁呢?从货币传导的角度看,农民掏钱,零售商收钱,再回款给厂家,厂家的原料需求拉动钢铁、铜铝、塑料、包装、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支付工资给农民工,农民工汇款到农村……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而财政补贴的数额可以由众多受益行业增加的税收来弥补,俗称转移支付。真是皆大欢喜。
     然而,有没有人因此而受损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农民。有人会问,农民得到了家电,应该是受益方,怎么会受损呢?广州日报》刊发的报道:2009年12月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家电下乡产品维修比例高达12.6%,相当于每8件家电下乡产品中就有1件出现过维修。"这些家电的正常维修率,空调产品大概是0.75%,冰箱1.08%,洗衣机0.59%,比正常正常维修率高一二十倍,"那就反映出家电下乡的产品质量是有问题的,是非常不合理的"。讲这个话的人是谁呢?美的集团副总裁黄晓明,家电行业的资深专家。2009-05-08  《每日经济新闻》就披露,“上千万台库存高能耗空调去哪里了?一位生产商透露:这些积压的高能耗空调大多直接返厂改换包装,换上了2、3级的高效能标识,再出厂销售。”……。这是质量问题,另外还有价格问题。家电下乡的产品是专门针对农村研发制造的,是专门产品。研制好之后是验收、投标,中标的产品才有补贴。2009-02-17 中国经济网这样报道:下乡家电价格成谜农民商家两头不讨好,里面写道根据记者的调查,许多家电下乡手机,含财政补贴其实际购买价仍远高于购物网站上的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地球人都知道,招投标领域有多么黑暗,家电下乡也逃不出这个宿命。把质次价高的产品销往农村,掏出农民仅有的养命钱,美其名曰“扩大内需”。

      为什么这样?当今各种强势利益集团快速崛起,弱者的话语权被削弱。仅从利益诉求渠道这个因素来说,以农民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为例: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占代表比例为29.4%,第七届时还占23%,到第八届(从1993年起)时降为9.4%,第九届降到8%,第十届为8.4%。1978年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点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1990年城乡收入比为2.2∶1,1995年为2.71∶1。到2010年,两者的差距为3.23∶1。我国农民的收入变化与其在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可以画成两条高度趋同的曲线!
        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公式,以全社会的利润总额如何实现,来说明刺激政策的传导:政府投资(补贴)及回扣+银行贷款及利息+自有资本及利润+商业资本及利润--债权=消费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指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货币既是钱又是资本。这个公式左边的是货币作为资本及取得的收益,这个公式右边的是货币作为钱体现的购买力。当然,这个公式比较简陋,这只是一种思路,有一些因素如对外贸易、原材料等没有包括在内。它只是说明如果没有最终购买力,任何社会的总利润的实现途径就要阻塞,必须通过让消费者负债,或者说出卖时间来解决。搞刺激政策,无非是在增加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同时,也增加了债权,如果剔除那微不足道的投入产出率的影响,公式左边几乎是原地不动。如果一定说有效果,那就是同时提高了自有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利用效率,社会总产品增加了。公式右边的消费性支出也会增加,只不过系数低多了。

  这一小节还没有写完,我要临时停止写作,其原因

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要召开2012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我

想顺便思考、评论一下。时间虽然是下周一,但现在调子已经

定下了: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含义就是财政支出将继续投向

基建、保障房、农田水利、中西部开发、自主创新等领

域,虽然增加了一些新名词,但可以看出,仍然是以钢

筋水泥为主。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就是大规模

信贷扩张,因为上头说话比较含蓄,稳健就等于扩张,

十几年来均是如此。这就说明,上头试图维持2008年以

来的刺激政策。
      回到我们原来的讨论上面。对于上面这个公式,不

能机械地理解,因为公式两边的绝对量经常是不相等的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均衡。这个公式,只是说明,

全社会所有行业的利润都要由生活消费来实现。因为最

终消费支出天然地小于生产和流通的投入,其差额必然

以债权来体现。如果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还要考虑进

出口贸易。这样,修正后的公式是这样的:进口+政府投

资(补贴)及回扣+银行贷款及利息+自有资本及利润+

商业资本及利润--债权--进口=消费性支出。
      现在我们要用到上面提到的货币似蜜理论:”:新增

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像具有黏度的液体如蜂蜜

一般,在流淌的过程中可能在某一位置鼓起一个包来,

然后再慢慢变平。为什么“在流淌的过程中鼓起一个包来

”?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一方面,它具有资

本的特性,它会向利润高的地方集中;另一方面,它具

有钱的特性,它能对下游行业形成购买力,因为同时形

成工资、税收的缘故,它也会形成消费性支出。新增的

货币在不断向下游行业流淌,每到一个行业,就开始发

挥它的两个特性。流淌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公式左右两

边的变量都发生变化,仍然保持一种粗略的平衡。那么

,新增的货币如何引起通货膨胀呢?我们以其中的一个

变量来说明问题。就拿政府投资(补贴)及回扣这个变

量来说吧。
       政府投资(补贴)为什么成为政策法宝,魏国的情

况我不清楚,但在中国,我始终认为是投资漏斗的存在

。试想,如果一个工程预算100万,经过层层转包,最

终用于工程的资金可能不足50万,其余的50万就漏进了

权势阶层的腰包,这个投入产出比的基数你能用100万

来计算吗?这50万的各类回扣,并没有实际产出。与之

相对应的是,它一方面形成部分消费性支出,一方面成

为追逐实际产品的投机力量,不管哪一方面都形成社会

总需求,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社会总供给来匹配。这样,

多余出来的社会总需求自然直接成为通货膨胀的推手。
      同样,刺激政策的另一方面是以“扶持、支持”为口

好的所谓优惠政策、差异政策。这也是一个漏斗化极端

严重的领域,不管它倾向于投资还是消费。
      还有,刺激政策的出发点除了所谓的投资消费外,

重头戏是促进出口。这正是我国经济外向化趋势愈加不

可逆转的原因。可悲的是,所谓出口,仅仅出口产品也

就罢了,不能容忍的是出口储蓄,典型的例子就是购买

外国债券。当然“外国债券”包含在上面那个公式的变量“

债权”之中。它的关键其实还不仅在于将国内储蓄变为外

国经济体的“消费性支出”,更可怕的是,国内储蓄在外

国经济体内经过运行后改头换面为外商投资回流国内,

又成为公式左边的变量,使这个公式更为失衡。举个例

子,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的产

品于2011年3月初集体涨价,涨幅为5%~15%,为日

化行业三年来最大规模涨价。而目前在中国的洗涤用品

市场,宝洁、联合利华、立白和纳爱斯四大巨头,几乎

占据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市场。金龙鱼、康师傅、双汇等

油、面、肉巨头从2010年10月就涨价10%,它们可都

是外资背景。大部分已经被外资控制的城市供水业从

2009年起也再不断涨价……,这些涉及吃喝穿戴的最基

本事件难道您都忘了吗?
      后天。高层就要开会,下错了药的刺激乱政还要不

断出台。权势阶层会自我欢呼,而我的双眼充满了忧伤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