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阿富汗欲以土地换交通
地图上,阿富汗东北角有一狭长地带与中国相连,相当醒目。
瓦罕走廊?
对,就是瓦罕走廊(英语:Wakhan Corridor;波斯语:واخان),又称阿富汗走廊、瓦罕帕米尔,是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至中国新疆维吾亐尔自治区境内呈东西向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
该地区山高路险交通艰难,与吉尔吉斯、巴基斯坦和中国接壤,战略位置重要,却又可能四面受敌,网传美国曾与我国探讨通过瓦汗走廊为驻阿美军提供补给,侵阿苏军也曾在此处留下尸体。
地图上看,在吉尔吉斯和巴基斯坦两国国土的挤压下,这一通道显得十分艰难。其实,瓦罕走廊并无公路与中国相连,现有的山路很不安全,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价格没被开发出来。
有消息透露,阿富汗政府欲将瓦罕走廊送给中国,条件是中国出资修建一条连接中阿的铁路。阿富汗的决策当然是很让人意外的,所以我们必须仔细看看瓦罕走廊----
今天的地图上,中阿边境的这一狭长地带有两条河流,北曰帕米尔河,南曰瓦罕河(瓦罕苏河),在喷赤堡汇合后称喷赤河。从帕米尔河河源起至喷赤河,直至土库曼斯坦查尔朱州的穆克雷附近,均为阿富汗与中亚各国的界河。这一地区,在现代就被称为“瓦罕地区”。
瓦罕走廊长约400公里,东西走向,北依帕米尔高原南缘, 南傍兴都库什山脉最险峻高耸的东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东、南两面地势较高,西、北两面较低。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至5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内在,最宽处约75公里。中阿两国在狭长的瓦罕走廊东端相毗邻,边界线只有92.45公里。瓦罕河由西向东流160公里后,在当地主要村庄卡勒尼亚兹贝格(Qal'eh-ye Niaz Beyg)附近注入帕米尔河。
瓦罕走廊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千米5~60人。西部地区主要生活着塔吉克人,中东部地区生活着在阿富汗人数很少的吉尔吉斯人(瓦罕走廊是其主要栖息地),东部在我国境内则主要生活着塔吉克族人。上述两大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属游牧部落,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饭。事实上,整个瓦罕走廊是中阿两国最为贫瘠的地区。居民多用瓦罕语,居民面临着贫困、缺乏粮食、医疗和教育以及毒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瓦罕走廊深居内陆,地势高峻,为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类型。瓦罕走廊廊主要城镇有瓦罕、兰加尔等,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季严寒,夏季凉爽。平均气温夏季8.9℃,冬季零下21℃,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山区冬季长达7~9个月,积雪深2米左右,山谷大雪封冻,山峰终年积雪。阿姆河的源头瓦罕河源自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和兴都库什山脉海拔4900米的山岳冰川, 长约220千米,由东向西流,与北面源出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河汇合后称喷赤河。瓦罕山绵亘于两河之间,长160千米,平均海拔约5 000米,最高点海拔6 281米。
瓦罕西有公路经巴格兰通首都喀布尔,东有山路达中国新疆。1979年前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曾在此修筑公路、空军机场等军事设施。
了解了瓦罕走廊,我似乎明白了阿富汗政府的意图:瓦罕走廊十分贫瘠,其战略地位在于连通中国;送给中国后离中国更近了;建了铁路不仅加强了两国关系,还有利于国内发展。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
我不得不佩服阿方提出这个方案的眼光和胆气:看似放弃了瓦罕走廊,却完全得到了瓦罕走廊的利益;并且是提前实现、由别人出资实现的;
同时,将阿富汗变成了战略要地----如果不是为了开辟与伊朗的能源通道,中国政府是没有理由投巨资打开瓦罕走廊的。
我不怀疑中国在高寒地带建设铁路的能力,但还是要倒吸一口凉气。即使不算连接两头(一头新疆另一头应该是喀布尔),仅瓦罕走廊的直线距离都是近500公里,全部工程可就要数千亿了。为了一块不毛之地值得吗?并且,全球原油也就够几十年消耗,到时路通了却没油了不是打了水漂吗?况且,还有移民问题、恐怖分子等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指着地图对子孙交代:这就是我们那时捞回来的。
虽然只是块不毛之地,其实,广袤的西部有多少这样的地呀,不都荒着吗。
中阿并无领土争端,但中国与瓦罕历史渊源深厚-----
隋代:该地属西突厥南境,也就是西突厥与波斯联手灭恹哒,后又与东罗马联手击波斯所得,所谓拓境至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之塞拉布附近)以南,尽得吐火罗故境是也。该地当时名为“护密”。
唐朝:其地尽在陇右道,在今瓦罕河边的娑勒色诃城(今萨哈迪-瓦罕附近)设有钵和州,并在今塔吉克斯坦的伊士卡希姆(在喷赤河北)还设有鸟飞州都督府,辖护密。至唐代安史之乱后,安西都护府兵力东移平乱,西域遂为吐蕃、葛逻禄、回鹘逐步占领。公元747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轻骑通过瓦罕走廊灭小勃律国,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至820年,唐元和15年,吐蕃极盛时,占有西域南疆大部及葱岭以西的钵和州。
五代大乱,西州胡人纷纷自立,今新疆一地,就有西州回鹘、于阗、九姓乌护、葛逻禄部等割地自强。瓦罕地区属于样磨(波黑拉)地方政权。
宋代羸弱,政令未逾贺兰,略过不表。
元朝:成吉思汗嗣后分封四大汗国,今瓦罕地区属于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称“哇罕”。
明代:中期的成化、正德年间,西域的亦力把里地方政权的辖地已不包括哇罕地区。那时的瓦罕估计是个小王国。
清代:早期,这附近属于漠西准噶尔部,乾隆中,清高宗纯皇帝平定西
域,略地至玛尔济奈、巴什洪伯孜各山口,但也未能越帕米尔河以南的哇罕。当时(乾嘉时期)中国的西境在帕米尔高原上跨越葱岭,南界为帕米尔-喷赤河,凡今乌兹别里山口以南以西属于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土地当时都归喀什噶尔管辖。
瓦罕,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近代的故事是这样的: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这条“缓冲地带”就是瓦罕走廊,可笑的是这个划分中阿两国均没参加。
现代:1963年11月22日,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和阿富汗内务大臣阿布杜·卡尤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富汗王国边界条约》,对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边界进行了划分。依照该协议,两国边界线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此边界线是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阿富汗和中国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
当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塔利班控制着阿富汗90%以上的国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联盟控制,远离战火。也难怪能太平,难守难攻之地。
但亲爱的乌有之乡网友:对于这块曾经拥有,现在却无争议的地方,你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再次拥有呢?
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