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0后”和“80后”
致邋遢道人;关于“50后”和“80后”
看了邋遢道人的《50后的人还是比80后的人活得有滋味》的帖文之后,笔者心中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对于是否 “活得有滋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50后”大多数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都属于计划经济那个年代。那时候,虽然生活物资没有今天这么丰富,但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包括教育和医疗有社会保障,没有后顾之忧,且精神生活充实。所以,人们(大多数人)感到幸福。当然,也有人感到不幸福,例如地富反坏右,他们属于专政的对象,即便如此,他们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
“50后”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上山下乡。对于那段艰苦生活,有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认为是人生的宝贵经历;有人却认为是“变相劳改”,不堪回首,悲悲切切;世界观不同感受和结论自然不同。
帖文说,“80后”的“多数男人都有这样的尊严:一不能老让父母养活自己,二是有本事养活老婆孩子。”
当今社会,在城里工作的“80后”大多数年轻人,月收入千八百元,除去生活费用基本所剩无几;如果失业,生活则更加艰难;父母不养活他们又能怎么办,他们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更不要说养活老婆孩子。一个人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什么“尊严”!
“50后”和“80后”的提法并不严谨。不严谨是这种叫法模糊了穷人和富人的基本划分,也就是阶级的划分。当然,如今的“和谐社会”,有些人不承认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尽管他们阶级斗争“那根弦”一直绷得很紧。
在“50后”人群当中,有各级官员,有大小老总,也有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在“80后”人群当中,也有官员,也有老总,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80后”的官员和老总,不需要父母养活,并能给老婆孩子带来“幸福”,他们活得很有“滋味”很有“面子”很有“尊严”。
帖文说,“50后”在那个年代“活得有滋味”。可是,有的“50后”活得更有“滋味”。诚然,这样的“50后”人数很少。相对“50后”少数活得更有“滋味”的人,“50后”大多数人活得“滋味”就清淡许多。那个年代,由于实行“八级工资制”,由于有人阻挠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事实上形成新的等级制;那些大官家的子女相对工人农民家的子女就活得更有“滋味”。
笔者上中学时,午休时间短,学生们大多带饭。班上有两个市领导的子弟,他们的饭盒里就多是细粮(诸如馒头和大米饭),经常有肉,因为他们老子享受特殊待遇,他们也就跟着“借光”。而工人农民子弟的饭盒里,多是粗粮(诸如苞米面饼子、苞米楂子和高粱米),很少有肉,因为他们老子没有特殊待遇,自然无“光”可“借”。市领导的子弟住在“市委大院”,家里房子大,有的还独家居住小楼。一些同学羡慕他们有“光”可“借”;羡慕中隐含着嫉妒。
笔者曾在一所大学工作,所接触的工农兵学员中,有一位“50后”部队学员,她的父亲是军长。这位学员初到学院时不会洗衣服,说在家时这类活儿都是保姆做。洗衣服也许就是保姆的工作。可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又是穿军装的人,从来没洗过衣服,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高贵的“公主”。既然是大官家里高贵的“公主”,自然比百姓家里卑贱的丫头活得更有“滋味”。
正义如此,毛泽东才发动文革,才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80后”大多数年轻人,毕竟没有经历过基本属于人人平等的计划经济年代。他们生不逢时,偏偏降生在这个弱肉强食这个由金钱与权力主宰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他们中间所以有人产生认识上的“错位”,究其原因在于当今社会。
笔者以为,对“80后”大多数年轻人的遭遇寄予同情,对他们与命运抗争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思想“复位”,是“50后”大多数老年人的责任,尤其讲清楚使他们“活得很没劲”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