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革命歌曲、样板戏之类的并没有超凡的艺术造诣,今人应有信心超越之

火烧 2008-06-2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指出革命歌曲和样板戏艺术造诣不高,但因反映真实历史而流行。今人可通过创作现实题材作品超越,如赞颂下岗工人、范跑跑等,展现当代生活,吸引听众。
继前段时间教育部选了几本样板戏,例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等,进入课堂;最近,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又推荐了27首经典革命歌曲,将在重庆大中小学生中传唱,包括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星歌、盼红军、共产儿童团歌等等。

样板戏那件事情,不少人很有意见,比如觉得样板戏宣扬暴力啊、内容过时啊之类的,估计这次薄熙来的经典革命歌曲也会招来一些人的质疑,其实理由都差不多,那些革命歌曲所颂扬的、所打倒的跟样板戏所颂扬的、所打倒的没有什么区别的。何况,这些东西都是“那个年代”的遗老,不入现今精英的法眼,很正常的。

我倒是觉得,有些人用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革命歌曲、样板戏没有必要,因为它们并没有特别超凡脱俗的艺术造诣,你就事论事,从艺术的角度足够驳倒了,用不着趟意识形态的混水嘛,自由、民主的道学妆容要保持。

比如样板戏,革新来革新去,依然是京剧、芭蕾舞的本质。唱京剧的,有不用二黄、西皮腔的吗?跳芭蕾舞的,有不踮脚尖的吗?并没有从根本上来一个艺术的大跨越,搞出无法逾越的水准嘛。再比如经典革命歌曲,有不用哆来咪谱曲的吗?有不用乐器配乐的吗?还是歌曲的普通形式嘛,没有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啊。

那为什么艺术造诣并不超凡的革命歌曲、样板戏会流传至今,会有那么多人喜爱呢?其实也没什么巧妙,不过就是革命歌曲、样板戏所反映的内容,真实的再现了那个年代,历史的演变、人物的风貌都在革命歌曲、样板戏中被真实的还原。

比如《甘洒热血写春秋》(智取威虎山)里面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这确实就是当年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的真实心声,为了解放穷苦大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也愿意。所以当年的老百姓一听这唱段,对啊,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就是这样被解放的,共产党确实是大救星!这下台上台下自然就产生共鸣,即便“智取威虎山”没什么高妙的艺术造诣,可它把观众的心给抓住了,自然就红到现在嘛。

再比如“共产儿童团歌”里面唱的“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小兄弟们啊小姊妹们啊,你们的将来是无限的啊”,这也是当年红孩子们的真实经历嘛,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从小就立志当共产主义接班人,要打倒地主老财的剥削,把未来掌握在手中。这都是当年活生生的历史,当初那些小朋友一听这歌,当然觉得真实,自然就喜欢,就算到老了再听,还会觉得激动,所以走红也很正常啊。

所以呢,革命歌曲、样板戏的大红大紫就这么个简单的窍门。既然它们只不过是真实的反映了生活,而且又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那么今人完全可以超越的嘛!这很难吗?不需要发明创造什么独特的、美妙的艺术体系,只要把如今的生活编排进戏曲、歌曲中去,就能够吸引老百姓了,无论如何,描述现在生活的作品也要比描述几十年前的革命歌曲、样板戏更受欢迎吧?这样一来,既能够创作一批好作品,又能把听众从革命歌曲、样板戏那里抢过来,实在一举两得。

这个任务交给痛恨革命歌曲、样板戏的精英们去做,应该是可以的。比如,精英们可以把“范跑跑”编排进去,来一段赞颂的“先跑就是好啊,自由保障了啊,恨不生美国呀,老娘也不要呀”,然后谱曲配乐,一传唱,立刻就能把原先被《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豪迈牺牲感动的人们吸引过来了;再比如,精英们还可以把祖国的花朵也编排一下,来一段写意的“凉山的天是那么的蓝,东莞的地是那么的宽,我们为老板生产,啦啦拉,为老板生产”,再加上伴舞,例如一群小孩用芭蕾的姿势装配零件,然后也推荐到中小学,自然比什么“共产儿童团歌”更吸引小朋友嘛。

其实类似的优秀艺术作品近年来也有的。比如有一首歌颂下岗工人的歌曲,就唱得很豪迈 “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非常恰如其分的反映了下岗工人的精神,比起什么“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夜工作忙”之类的,显然更加符合事实,于是几千万工人就在铿锵的音乐声中“从头再来”了。这个成功的经验,精英们要好好总结,早日拿出深刻反映现实的好作品吧。早就说了,革命歌曲、样板戏之类的并没有超凡的艺术造诣的,你们要有信心超越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