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谈改革开放史研究

火烧 2008-06-2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改革开放史研究展开,探讨其发展观、改革观、政绩观及人才观,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历史研究对当前改革的借鉴意义。

评改革开放  

——兼谈改革开放史研究  

张巨成  

   

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曾有过曲折和失误,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在曲折与失误方面,例如: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发展观、改革观、政绩观、人才观作反思和检讨,掌握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改革观、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对促进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研究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今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展现中国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分析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探索在成功和失误方面的历史规律,分析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将来的改革开放具有借鉴价值。研究成果可提供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也可提醒今天的中国高层领导同志吸取历史上的失误的教训,避免重犯历史上犯过的错误。  

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要从历史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同时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今社会科学的新方法、新理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进行分析、研究,要既有对历史的宏观叙述,又有个案分析,并努力拓宽历史的叙述视野。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整体历史叙述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史进行研究。要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行谱系分析(genealogical analysis)和批判分析(critical analysis)。谱系分析注重分析改革开放历史的话语、符号、文本、实践等。批判分析注重分析改革开放历史的决策、成就、缺点、经验和教训。  

研究要紧紧围绕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成果要贴近现实,针对性、时效性要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性意见。提出的对策要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波澜壮阔,及时记载、研究这段历史,既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兴盛,抓住机遇是关键。中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无令人遗憾之处,不无失去历史机遇的叹息。对历史的研究和借鉴能帮助人们抓住未来的机遇,避免重犯历史上犯过的错误。有关部门要重视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研究。不重视历史,不了解历史的政治家往往会重犯历史上犯过的错误。中国当代为什么没有伟大的经济学家,就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学家不懂历史或者历史知识甚少。有的经济学家甚至成了非法致富的利益集团的代言人。龚自珍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又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二》)从龚自珍的言论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龚自珍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为史”与“知道”的辩证关系,也能帮助我们认识研究改革开放历史的意义。对于政治家来说,最重要的“道”莫过于治国安邦。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并从中悟出了高深的治国之道,成就了共和国的伟业。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丰富多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平台。有关中国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论著和档案材料、党政文件、省志、地区(州、市)志、县志、工厂史志、年鉴、新闻报道等都为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要把改革开放的历史研究好、记载好,还必须重视对改革开放历史资料的征集工作。  

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还可以从区域研究的视角来进行。  

要把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学术研究与对改革开放的政治宣传区别开来。对改革开放的政治宣传不能代替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学术研究,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学术研究更不能停留在政治宣传的水平上。改革开放的功绩要认真研究和记载,成功的经验要认真分析总结;改革开放的失误和缺点也要如实记载,其教训要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研究成果文本的撰写要体现出学术性、思想性、资政性。  

 近几年,已不断有一些有关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研究成果问世。如:《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中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改革的轨迹》(李永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改革开放史》(朵生春著,红旗出版社,1998年7月版);《抉择——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汤应武著)等。在已有的有关改革开放史的论著中,记述改革成绩的多,而记述改革失误并认真深刻总结改革失误教训的则很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证明,在中国改革的历史过程中,有好的改革,也有坏的改革;有好的市场经济,也有坏的市场经济。我们拥护好的改革,反对坏的改革;拥护好的市场经济,反对坏的市场经济。坏的市场经济正在祸害中国。目前的中国腐败严重,两极分化严重,“三农”问题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问题严重(工人大量下岗等),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等等。这些严重问题都与坏的市场经济有直接关系。此岂独我共和国之变,乃开辟以来中国文化之奇变。坏的市场经济挟坏的改革之势,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多种危机。对坏的改革和坏的市场经济必须规范、纠正,否则,坏的改革和坏的市场经济必然会排斥、破坏好的改革和好的市场经济。试问,坏的改革何时结束?坏的市场经济何时不再祸害中国?对坏的市场经济和坏的改革的历史,也要认真研究,认真总结其历史教训。  

研究改革历史,“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为经世致用。在研究改革历史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和发展以改革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改革学。改革学研究改革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探索科学改革观,对改革的历史过程进行叙述和分析,对改革的规律、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评论(最好有比较及时的总结和评论),对已成为历史的改革的战略、策略和决策进行研究,对将来的改革战略、策略和决策进行思考。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联系到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继续解放思想,要从最近二、三十年来形成的偏见和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要从错误的、不科学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要从不科学的改革观的误导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要从对GDP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要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要历史地、辩正地、理性地看待生产力。搞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不能片面地、盲目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改革观、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走出近几年来的生产力崇拜、GDP崇拜、市场经济神话的误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理性地、辩证地、科学地认识。经济领域可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明领域、精神文明领域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军队、警察、政府、公安、检察、法院等公共权力部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医院等,就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要求各领域、各部门各司其职,否则必然会导致失调、混乱。要注意发展的合法性问题。发展要合法发展,要反对违法的、不合法的发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改革创新的光荣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较大的改革创新有数十次,小改小革更是不计其数。历史上的改革家们,积极革除弊政,克服危机,励精图治,改革创新政治、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国家振兴的关键。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借鉴历史上改革创新的经验教训,天下为公,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促使改革取得伟大成功。“天下大治,千载一时。”凡我读书之人,有血性良心、爱国精神者,岂能袖手旁观、营谋一己之私利,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