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校长是该进行出国培训还是社会培训?

火烧 2010-05-18 00:00:00 社会民生 1031
文章质疑校长出国培训的合理性,认为此举加剧教育不平等,不如直接解决家长负担。强调应关注国内教育问题,而非盲目追求国际化标签。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加大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和大学校长培训,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去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是怎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的,可以从中找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等方面的经验。《新京报》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饱受国人批评,择校高收费,学生负担重,扼杀创造性,校风混乱早恋普遍,血案频频出。国家掏钱组织万名校长出国培训听起来像是要探索改变教育模式,加强国际交流,所谓请进来走出去,其实大谬,会加剧中国教育的不平等也会学成四不像。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分部极不均衡,多年来在城市中专项倾斜拨款打造出了部分所谓名校重点校,成就了贵族教育,城市和农村的学校更是两边倒。在这种两边倒的局面下,再让少部分名校校长搞所谓的出国镀金无异于火上浇油,让这种局面更加扩大化对立化。全国有7万所中学,7.1万所小学,14.1万校长们能都派去吗?农村的广大穷乡僻壤的校长有机会吗?他们即便去了又能有什么用?美欧日本会把他们的经验和盘托出?就算学会了就能用得上?就算让校长们住上一年,就能吃透人家的教育模式?  

中国的中小学名校校长们把主要精力是放在了教学上还是经营上了呢?恐怕经营上更多。打造名校一直是某些校长们的第一追求,多要拨款,巧立名目收费,才是他们的最爱。名校不到10%,什么都高人几等,普通校“什么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得不掏空了荷包也要择校。再让名校的校长们出国贴个国际校管理和教学的标签,择校费会再上几层楼呢?解决学生负担重是教师的问题,不是校长和官员们的问题;而解决家长负担重才是校长和官员们的问题。  

中国已经进行了30年的西化教育,语文成了鸡肋而英语早已成了香饽饽。但是,95%的学生虽然苦学英语,但却基本用不上,除了考试。与其让少数名校校长们出国培训,还不如干脆让有钱的家长们送孩子到外国就读岂不更直接?那家长们就不用再为“半洋半土”花高价了,国家也不用花高价搞“出国培训”研究减负了。减负问题出自中国教育,在外国是找不到原因和解决方法的,这种做法如同牛群的相声《领导冒号》,是本末倒置。  

中华文化讲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笔者并不反对中外教育交流。中外教育交流的主题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而不是校长。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的一线,给他们创造机会交流总比让校长们当程咬金中间拦一道更彻底更广泛。如今的校长的权力已经膨胀倒了极点,再给加上个国际化的帽子更是不合时宜。如果理解偏差,回来再一意孤行,那整个学校的教育就会随校长而舞,让校长变成学校的专权的皇帝,神圣不可侵犯。校长们和教育主管人员最该考察的不是外国,而是中国社会。看看学校发展和分部是多么的不平等,城市和农村教育是多么的两极化,看看家长的负担有多重……  

中国的教育问题虽然很多,但主要问题并不在中小学校,而是在大学。无论如何,中国的中小学生质量和全世界相比,并不差,而且各种比赛反而很优秀。但是,中国的大学则是一塌糊涂,没有一所大学一个专业站在世界之巅。为了上规模,盲目合并,盲目多开专业,而导致逐步平庸化。大学生不好找工作,而中国的民间培训机构如火如荼,证明了中国的教育脱离实践是多么的严重。同样的笼子同样的饲料同样的程序是养殖场的模式,不是塑造个性来引发创造性的大学教育的模式。  

中国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在于:中国教育是半路教育,不能把学生输送到学科的终点。中国总在为外国大学输送好苗子,自己需要的顶尖人才自己却培养不出来。创造性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足的国家和民族只能授人以柄。中国有14亿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也是振兴中华的保障。教育走对了路,发展就会一往无前。最大的关键是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教育就会如堕云雾,找不着方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