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有感--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
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
——读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有感
风啸啸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月14日重庆《新民晚报》上。此报(民营)编辑吴祖光一读到这首词就被其宏大的气势所震慑,于是发表了这首词。紧接着重庆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转载了,人心所向,舆论沸腾。国民党惊恐万状,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宣传部掀起了疯狂的文字“扫荡战”,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和词”十余篇文章,攻击毛泽东,攻击共产党,据台湾80年代和1991年有关报纸透露,当时蒋介石下令在党、政、军文人墨客中征稿,目的是在气势上压到毛泽东。那么这首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一、历史造就的千古绝唱
举世震惊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了,红军的伤亡是惨重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实际上只剩下8000余人了,但那是革命的火种,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跟的中国红军,相比而言到了一个较安全的地方。其一、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其二、有“丈义”的陕北人民。但由于蒋介石剿共部队的步步进逼,红军仍然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
南路是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西面是马步芳、马鸿逵的“马家军”,东面是阎锡山的晋绥军,所处的陕北则是迎面来“进剿”的张学良的东北军。这几十万人马都是奉蒋介石之命对历经千山万水剩下来的红军施行“一困、二剿、三消灭”的战略。红军的处境仍然艰难。
这时,国内外政治形势相继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占领我东三省后又侵入华北。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可见中国的矛盾已发生了转变,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布了《宣言书》呼吁结束内战,共同抗日,组成联合政府。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改变了政治方针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
为了鼓励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到达陕北的红军来不及休整,又要东征奔赴抗日前线。
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布署东征渡河部队。初春2月寒风凛冽,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行的红军战士壮壮行色。
站在漫天雪白的秦晋高原,看着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星军帽的官兵骑着马,或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苍茫的天地之间,为了民族的生存,他们正在重写历史。毛泽东看着这一切,就像父母送子出征一样,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他的胸中燃烧起来,心潮起伏,思绪奔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
二、 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昔日奔腾咆哮的黄河,此时“顿失滔滔。”预示着日本侵略者来势凶猛,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被日寇吞没的危险。毛泽东发誓为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面对列祖列宗英灵,决心竟折腰,“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腊像。”一个“舞”字和“驰”字,形象生动的比喻在大雪覆盖的莽莽原野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像雄猛的白像,像腾飞的巨龙,在和浩瀚的苍穹一比高低。
诗人站在高原黄土,思绪万千,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举啊!他向历史走去,于是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中华民族曾风云一时的英雄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一个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子们面对“分外妖娆”的华夏江山竟相折腰。毛主席在这首词里,请出历史人物,当然不是回到历史,也不是炫耀祖宗的功业,更不是贬低历史人物的功绩。他们虽然气壮山河,风卷残云,有王者风,霸者气,但大多数文采黯然,风骚庸庸,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难有独具魅力的文化渗透力量。
所以《沁园春·雪》的点睛之笔出现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主席思想的升华,是全词主题的深化。
一笔起历史。一笔见精神。一笔显魂魄。一笔动世界。
说明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只能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去完成。
诗人立足于坚实的大地,他的根扎得很深很深,这个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和工农大众。所以他的心才飞得很高很高,他的目光才能够穿透浩茫的天宇和历史去洞察、预见整个世界。
在毛主席写下《沁园春·雪》五个月后,在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告诉美国记者斯诺“蒋介石总有一天要面临选择,要么抗日,要么被部下打倒。”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成为中国形势转变的枢纽。在斯诺的心目中毛泽东成了神奇的预言家。
历史造就了毛泽东,革命选择了毛泽东。一年的长征,已经证明了一个刻骨铭心的道理——中国人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诗人和他领导的队伍是天之骄子。他们是一群脚踏深厚的民族土壤,身披中国现代革命风云的大地之子。也只有他们才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才能挽救中华民族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顿失滔滔”的浑浑天日里,祖国才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三、现实意义
今天学习这首词,身临其境,我们仿佛回到了抗日烽火的战场,回过头来,看看今天,老百姓说:“毛主席走了,带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今日之中国,所有制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姓资,姓社不争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误导下,大量的国营企业被私人侵吞,无数的工人失业,成了真正的无产者(弱势群众)。少数人靠投机剥削富起来了。两极分化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为了愚弄人们的思想,又抬出腐朽的孔子,搞什么普世价值教育,大有复古倾向。中国的矛盾正如温家宝在中小学生遇难的事件上所说的,“已达到尖锐的程度。”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颜色革命”。不断地进行战争威胁,(如:售台武器,在我国黄海,美航空母舰与韩国联合搞军演。提出“中国南海为美国军舰自由航行。)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我认为今日之中国又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严寒”之时,真正的革命洪流遇到了逆流的阻挡,不过那是暂时的。因为毛泽东思想的根扎得很深很深。已觉醒的人们正在“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主席的这首词,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前人,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词人对“今朝”的“风流人物”表示了更多的厚望,希望他们成为既多文采,又擅武功,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
为了使毛主席领导无数先烈打下的江山绝对不能变颜色,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广泛的在青年人当中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许多青年人成为又红又专的人,也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二是不断地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决打击汉奸卖国行为,抵制美国的“颜色革命”;三是尽量团结那些可以团结的力量,分辨真假马列主义。对我们的共产党不能完全丧失信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必须争取,相信中国共产党还是有希望的;四是批判极左行为,但主要是反对右!我们坚信;“数风流人物”一定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
2010、6、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