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人们越来越漠视生日的到来
“生日”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诞生之日。往往人们在自己生日这一天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聚会、聚餐等”许多活动来庆祝自己到这个世界上的日子。随着生物上的年龄增长,生日的重要性在一部分人心中已经慢慢消失,甚至开始抛弃“过生日”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这篇文章将从一个个体来剖析为什么现在人们越来越漠视生日的到来,进行一次新的反思。

与“生日”活动的进行的本身是为了进行一种庆祝,庆祝个人的诞生,一些资本家的小孩更是为“成人礼”等日子进行一次隆重的活动。活动本身是充满仪式性的,尤其突出了在社会上个体的存在意义,更是个体主体性的宣誓,越是充满仪式与隆重,越是投入更大的花费越是能证明自身的主体性,以及对于其他人的主权性剥夺。在古代社会中,一般只有上层阶级才能够拥有更为隆重的生日仪式。

现代社会的发展下,人们可能在孩童时期父母会进行生日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自己后代诞生的“幸福感”,生命延续的满足。但随着年龄增加,许多工人阶级在进入社会大分工中,社会的压力让他逐渐抛弃了对生日的“必要感”。在我所认识的工人中,与资本家相对比,他们有些可能会简单进行庆祝,有些甚至不会在意生日,但拥有更好物质条件的资本家(或资本家后代)往往会进行巨大又隆重的仪式活动。工人阶级在社会分工中被“异化”,个体的主体性已经被消磨无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异化的四个规定分为:.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2.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3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4.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我们再“借用”萨特的理论“他人即地狱”来进行分析。简单来说,在萨特眼中:每一个人都是主体性的个体,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主体性的宣称,所以当有他人出现,正是这样自己的主体性被否定,而个体的主体性得到保证也是在对方的主体性被否定中维持。

我们再回到工人阶级身上,在社会分工中,“异化”让工人简单的变成了劳动力“商品”,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来得到薪水维持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工人几乎“无差”,而这也是“主体性”的消亡。在我看来,生日的庆祝活动本来就是增加自身所谓的个体社会“重要性”,也是一种增加“主体性自我”的行为,而工人在平日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再加上社会压力等物质条件等因素,大型的生日庆祝活动对他们来说是奢侈,也是人们越来越漠视生日到来的原因。

那我们无产阶级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学着与昨日自我的割离,让生日本身不再是一项证明主体性的活动,而是把每一天都当做是一次重生,这就精神上的自我调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试着找回一些原本的“劳动”。业余时间学习一项技能,参与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劳动产品完全属于自己的劳动”。我们可以试着在短视频平台学习“烹饪、手工”等,或者多看一本书进行一次思考,这无疑是寻找回主体性,将自身进行一次调节。

最后,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的学习与努力,等待“风吹”......我依旧坚信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