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浅论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是神话还是骗局

火烧 2008-06-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43
文章通过联想收购IBM、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国银行进入美国等案例,分析全球化与经济自由化是否为神话或骗局,揭示其中的政治与经济博弈。

浅论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是神话还是骗局

在探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前咱们先来关注两个与旅游有关的新闻,一则消息是说中国首发赴美旅游团受到美国方方面面高规格的接待;另一则消息则是中国赴法旅游人数锐减70%。

真可谓冷暖两重天啊,法国有关方面是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只有当事人心里最清楚。

因此,对以上这个题目只能点到而止。

接下来,我们先复习一下什么是全球化。所谓全球化是资本或者资源或者商品物资的跨国境的、跨区域的国际化。

那么,是谁倡导的全球化?答案:时任美利坚的头儿克林顿。

看来,有资格提出市场全球化的也只能是美国。

美国也切切实实扛起了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两块招牌。

老顽童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抱着门外汉看热闹的姿态,看了几年热闹却也知道点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属于啥玩意儿。前者,似乎是神话;后者,简直就是骗局。

先来看几个典型的案例:

一、联想公司收购IBM大功告成后,却被美国安全机构打了一闷棍,“一名美国务院官员表示,已经放弃先前备受争议的决定,将不在国家机密网络中部署中国企业联想集团的电脑。”什么决定备受争议呢?显然是采购被联想收购了的IBM电脑之决定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因为,“美国国内有些舆论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刺探美国情报。”  

美国的议员们果然不是白吃饭不干活的货色,想问题想得既深又透。反观中国政府,从台式机到手提电脑,汇集起来几乎能开一次万国电脑品牌博览会,也没见咱中国舆论担心多国刺探中国情报嘛。美国的议员们简直滑稽到了极点。  

二、中海油在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过程中步步为营、完全按照美国人的思维和方式制定收购计划,满怀信心地以为商人在商言商,俺出银子你收钱,不出意外准能成功。不就是经济上的你愿意卖我愿意买吗?结果呢,看全球化看走眼了吧?!人家美国在玩经济的时候也时时处处讲政治,讲政治的结果当然是拒绝全球化。

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特别是经济学界的精英们很久不讲政治了,被美国人上了一堂政治课,其心里不知作何想。

三、最近的一则新闻,工行建行进入美国市场受到一点小麻烦。我们得到的消息不是美国不批而是缓批,缓到什么时候不得而知。暂且不谈其中美国政府在其中玩了多少猫腻,总之的印象是美国银行进中国易,中国的银行进美国难。

但愿,工行建行被拒不是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最后一次被拒。

据说,民生银行准备采取收购美国某家银行股票的方式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但愿它能成功。

另据中新网6月20日电“伊拉克油公司的原本合作伙伴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和英国4间石油公司,正联同雪佛龙及数间较小型的石油公司与伊拉克的石油部谈判,当局将会以非招标方式,授予这些油公司石油合约,中俄等国的油公司都无机会入标竞投。事件势惹反战人士质疑,这是英美瓜分伊拉克石油利益的重要一步,进一步反映当年美英侵伊,就是垂涎伊拉克石油。”  

如果说打伊拉克是为了推翻独裁统治的话(当然不是因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是萨达姆勾结拉登),那么,石油资源为何不能全球化而由美英法哥儿几个私下分享呢?  

中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大家,凭他们的智商早就应该看到全球化其实是个神话。他们应该能算计到,世界排行前十、或者前五十、或者前一百的财团,他们控制了世界多少资本,占有多大的比例。真能指望他们能跟你全球化一把?指望他们跟你搞一次国际化?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平的,这个世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必定是崎岖的。

有人会说,你中国不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依靠自由经济创造财富形成财团么?

此话说的容易,用不了一口气,但是做起来难!更何况此乃是骗人的谎话。

看看这些财团,他们的资本积累史,有几个没有掠夺的辉煌经历或跟掠夺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的边远地区超出了本国界的若干若干倍,千万别以为美国是在做爱的奉献。在创建和谐世界的时候,世界允许中国对外掠夺么?或者把军事基地或者势力范围建到美洲、中东或者欧洲?说实话伊拉克曾经尝试过,可是萨达姆刚把脚迈出国门就被打得国破山河在,石油任由他人分享了!

强权划分的势力范围是不容他人染指的,更别说拿他的资本、拿他的资源、拿他的市场跟你全球化了。

全球化,是对强权以外的国家提出的要求。其手段,当然是依靠自由化化解他国的国民经济体系。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咱中国也经济自由化了。按精英们的要求,咱做的还不够。市场经济私有化还不够彻底、自由化程度还达不到要求等等等等。

三十年了,农民因为分产到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农经济体。虽然,政府的公告里年年在说丰收了、丰收了,但是三农问题怎么依然存在呢?咱们农民抱的难道不是金娃娃而是泥娃娃?原来,农民的全部福利都在一亩三分地里,扣除口粮后商品粮的比率所剩无几,拿什么再去盖房、看病、上学、养老?精英们还嫌不够,于是鼓吹土地私有化,似乎也只有土地私有化了,农民就能摆脱一亩三分地的窘境。

自由化的故事很多,大家也不是没听说过。谷贱伤农,于是都种甘蔗;蔗贱伤农,于是都种西瓜;瓜贱伤农,于是香蕉;蕉贱伤农,于是……。除非种黄金?

1988年,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补贴不堪重负的问题,计划五年内将物价逐步调整到位。结果是闸门一开,当年就调冒了,局面顿时不可收拾。始作俑者,乃经济自由化也!

在农村,把集体土地和财产分光吃尽还嫌不够,精英们把目光瞄向了国有企业。先是玩承包的把戏,全国陆续涌现了不少承包的典型。曾经的承包者们的辉煌呀,带来的却是国有企业的在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败。承包,承而不包、包而不死,没个章法,拼光了资金拼资源,拼烂了机器设备拼走了人员,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人走厂空。再是玩改制的把戏,全国掀起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的热潮。经营承包者摇身一变变成了改制的经营者。资产减负债等于零,咱就不用掏一分钱,就把厂房啊设备呀一锅端。员工呢?对不起啦,您啦!买断工龄,您自谋出路吧,您啦!改制的奥妙就在于善于玩弄创新理论,而“减员增效、藏富于民”等等绝对是一种创新。你不服不行。

经济自由化还有一个现象,听起来很诱人,那就是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金钱向效益好的行业流动。其实,后果挺可怕的。青山变“黄”山、绿水还真的变“绿”了。偌大的太湖,“绿”波荡漾,其后果还不可怕?治理的成本谁来承担?

不怕你不够小,就怕你足够大。小化工、小化肥、小钢铁、小作坊等等越多越好。中国的企业都做大做强了,势必要引起外界的担心嘛。

经济自由化产生的后果,就是把中国的集体经济、国有企业化整为零。然后再假惺惺地说全球化吧,中国的弟兄们!背后的潜台词听起来却好似:被俺吃了吧,可爱的小绵羊!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怎么也不见国有汽车有一点儿长劲。被世界上的几大汽车巨头们分而治之了呗。

某某汽车集团今天在这里建一个某某风度合资企业、明天在那里建一个某某温度合资企业、后天再在另一处建一个60度合资企业,看起来好像是引进外资的一大成果,其实是陷入了一个看不见的陷阱。为何不把全系列汽车品牌一股脑地建在一起呢?某系汽车需要某系列的配套,从发动机到会转的轮毂。因此就产生了一种依赖关系,这是一。二、就是各地同行企业老死不相往来,想走整合之路没那么容易。你都整合了,俺怎么混?三、我把全系列车都给你了,你的规模上去了,俺还怎么跟你玩儿?汽车巨头们想的、做的都很实在。

跟开放型经济引进外资有关的还有就是技术。技术是万万不能全球化的,更不能自由化。

技术涉及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谁拥有技术谁就有发言权、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说起来,现在中国的汽车品牌很多,一会儿冒出个新品牌,但是有几个拥有可掌控的技术呢?恐怕没有。中国的汽车行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装配车间,也无需技术工人。也难怪熟练工人流动性大,成本低呗。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路还很长,要克服很多障碍,特别是要打破思想上所谓市场全球化、经济自由化的框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最起码的对等原则还是要掌握的嘛。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的保守主义就别客气。你批我一家银行进入,俺也只批你一家银行进入,有来有往的,别搞得像世界上的小媳妇一样做事谨小慎微的。咱这也是跟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嘛,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来而无往非礼也!

国有企业的改制也应该谨慎进行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要加快推行了,三十年如一梦,再不醒就迟了!

江湖人称老顽童

2008/6/21于南京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