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闲置读书做官论

火烧 2008-06-2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围绕‘读书做官论’展开,分析孔子思想与李零对孔子的解读,探讨其功利性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揭示‘真孔子’的构建过程。

闲置读书做官论


“读书做官论”,又是李零加在孔子头上的一条罪过。现在来看《去圣才得真孔子》里是怎么说的。

第231页,标题为:<孔子的读书做官论>。

“‘文革’批孔,‘读书做官论’是批判的重点之一。孔子主张读书做官,这点并没冤枉他。他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是投入,做官是产出,还是有很强的功利目的。”

那么,有什么根据呢?

李零说:“孔子教学生,很重道德,很重学问。但道德学问,要落实到当官。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1.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19.13)

他说得很清楚,德行好了,有余力,要学文。学问好了,有余力,要当官。归根结底要当官。”

先看第一段语录,《论语·学而》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篇第一,讲的是如何学?应该学些什么?“弟子”二字,包含了三种意思:弟、子、弟子。整段话的大意是: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作为弟弟、儿子或者学生,在家庭、学校相处的时候,应该懂得尊上孝敬;出去走到社会上,待人应该礼貌谦让,好象在家里时,弟弟尊敬兄长一样;说话应该严谨,而且诚实守信;把待父母、待兄长的爱心扩大、发挥开去,用到爱护大众身上,这就已经接近于仁了。如果已经达到如此的修养,而且还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继续培养文艺的修养。

再来看第二段语录:

《论语·子张》载: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出仕为政做得很优秀了,则仍不能忘记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修养已经很优秀了,则可以出仕为政服务于百姓了。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再来看李零怎么说:

“他说得很清楚,德行好了,有余力,要学文。学问好了,有余力,要当官。归根结底要当官。”

两段话,一段话是孔子说的,一段话是子夏说的。现在到了李零口中,进过一番咀嚼,吐出来,都变成孔子说的了。看来,这李零的唾液,还真是奇怪!不但粘着力强,而且变化力 也很大。“真孔子”原来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其实,孔子所谓的“学”,关键是学做人,不是单单指读书。读书为了“学文”,还在其次;读书提升修养,则为首要。

孔子的一套学问,是一脉相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仕做官,则属于“治国”这一层。

《论语·颜渊》载: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大意: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回答说:为政,就是自己首先要正。你自己带头正了,下面谁敢不正?

所以,修养好的人出去做官,总比修养不好的人做官好。子夏说:“学而优则仕,”其实也无可非议。除非社会到了不用官员治理 的程度,如果要用官员,则肯定要用读过书的正直人。

但是,李零为了抹黑孔子,偏要歪曲事实,说:

“孔子主张读书做官,这点并没冤枉他。他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言下之意,就是为别人而读书。

那么,孔子真的是为别人而读书吗?来看孔子是怎么说的,《论语·宪问》载: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为了自己而学,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代的学者是为了别人而学,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名利。

孔子的“好古”,李零是没有疑问的。在这里,孔子分明已经说了,他读书是为自己。当然,李零读书是与孔子不一样 的。

再看孔子对做官(为政)的看法:

《论语·为政》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白话大意:有人对孔子说:你经常教别人如何为政,你怎么不去为政?孔子说:书云: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一些行为发挥开去就是为政,并不一定是当官才是为政。

其实,为人就是为政,为政并不一定是做官、掌政权,在家也是为政,当好一家之长也是为政。

另外,《论语·先进》载: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这段话很有意思,我把它编成故事来说:

子路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优秀人才,其为人武勇过人,信义双全,是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后在卫国授了官职。且说子路为人极有情义,不忘旧交,眼见得自已的同门兄弟,有的饥寒而死,有的困苦不堪,不由得动了侠义之心,想帮同学一把。于是私下里动用权力人情,让同学子羔做了费县的县长。

此事在现在看来十分正常,无论中外,哪个党派执政不是先提拔自已同党亲朋的。可是这事在孔子看来,问题十分严重。因为首先须“为政以德”,百姓才能受益。否则出去做个“聚敛之臣”,岂不是助纣为虐。孔子周游列国,对此有十分深切的体会!“苛政猛于虎”,是孔子的沉痛之言。

孔子有一个才德优秀的弟子冉求,被鲁国的权臣季氏请去做了宰相。结果也不能够劝服季氏“为政以德”,反帮着做出增收苛捐杂税的事来。气得孔子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而子羔的才德又远逊冉求,所以孔子是不赞同子羔出去为官的。弄不好不但害民,也会害了自已。

所以孔子骂子路道:“你这小子,真是害人!”子路也心知自已错了,但嘴上还是强辩:“有人民可以领导,有社稷可以管理,何必读书,再求学问。”孔子一听,更加生气,骂道:“真是狡辩,实在可恶!”

孔子之仁,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子路说得也是千古人情的在大实话,无论中外,读书求学,有几人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从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现在是“学成文武艺,货与资本家。”

在《论语》中,涉及到做不做官的故事,还有很多。现在,可以把李零的“读书做官论”搁置在一边了,这种荒唐的言论,实在不足以一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