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的十首诗歌读后记
新诗,这个长不大的孩子,大人们已经失去了耐心,几乎要放弃了。近来在东方诗风论坛,读到网名为凤舞的十首新诗,符合我心目中的诗歌的样子——缺少行动能力的诗人,把显而易见的道理和平常的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顺畅地表达出来,使猖狂者有所收敛,使迷醉者若有所思,给冤屈者以同情与慰藉,给疲弱者以力量和坚强,在叙述现实的同时连接上过去和未来,寄托社会改革发展的美好期望,沐浴愉悦人心向完美人格靠近,是诗歌之所以是诗歌的全部含义,是诗人之所以是诗人的最高荣誉。这样的好诗歌,我乐意驻足倾听,乐意推荐。
第一首例如《乞讨者》:
晴天的时候
她总是匍匐在那个路口
乱发花白
被风不停调戏
施舍或从不施舍的人
都一样心安理得地从她身边走过
间或谈论渐起的秋凉
说明天要多加些衣裳
她也曾
是怀抱里被宝贝着的婴孩吧?
也曾是对着桃花怔怔微笑的少女吧?
也曾是红罗帐里的新娘吧?
她是不是也是一个母亲?
她始终沉默
从不喋喋不休地乞求
总是垂首向地,从不抬头望天
她的眼睛里
可能不会再有天蓝
【读后】“在疾苦面前闭上眼睛”固然要不得,“在疾苦面前睁着诗意的眼睛”则是天真的、别有用心的邪恶。岁月沧桑,谁也避免不了;世事无常,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谁能够确定,疾病与痛苦就不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呢。尼莫拉牧师的伤感忏悔、请君入瓮的自作自受、忍无可忍的自毁毁人……都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疾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都学会了;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我们都忙得忘记了。尔虞我诈,互相冷漠,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变本加厉;当我们需要关怀需要帮助时,已经没有人在乎我们注意我们了。
还好,我们还记得总理的殷殷关切,还记得伟大的举国救援。还好,有作者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看得见身边的疾苦与无助,得以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那根惺惺相惜、孤寂恐惧的神经。
疾苦已经到了我们面前。当社会的整体幸福程度提高时,个体的痛苦就越加显目;当整体幸福程度降低时,个体的痛苦就越加渺小。尊严亦然。大家都幸福尊严,个人的不幸不尊严会增加个体的痛苦;大家都不幸不尊严,个人的不幸不尊严会被稀释,别人看不到,自己不在乎。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这是畸形的文字在夹缝中留给我们的亮色,非常难得。
这篇文章有两个闪光点:一是作者的怜悯之心与社会关怀;一是主人公的心虽然死了,但还坚持着内心高贵的尊严。或许,第三个闪光点是读者如我,似乎感受到了天空里的蓝,带着几分寒意。
“下班路上,有一个路口,除了雨雪天气,总能看见一个老人坐在那里乞讨。似乎是女性,头发花白凌乱,和一切乞讨者一样,衣衫褴褛破烂不堪。只要口袋里有零钱,我总要扔一些给她。她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把一些零钱轻轻放进她面前的一个破罐子里,从未发过一言。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敢看她的眼睛。我隐隐觉得她对这个世界,对每天川流不息走过她身边的红男绿女是蔑视着的,她有资格蔑视,即使她依靠人们的怜悯生存。而怜悯她的人也依靠这怜悯求得心灵的平安和自足,也许同样是在乞讨上天的垂怜。天气不好的时候,路口看不见那乞者的身影,我会揣想她会蜷缩在哪个角落,有着怎样的寒冷和孤独。她的寒冷和孤独也许与任何一个寒冷孤独的人(即使是住在金屋里面的),没有分别。若有一天,她独自离开这个世界,也许和任何一个在孤独中离去的人的样子,没有分别。”作者的另一番叙述,让我在敬意之外加上佩服。如陶渊明的金刚怒目,表面上的闲适只是点缀;如《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黄衫女子,虽身怀绝世武功却并不常走江湖,偶尔的惊鸿一瞥,从容飘逸,摄人心魄。
天使回到了人间。
人间似乎并不欢迎天使,除了在草原或者海园,天使似乎也并不怎么留恋人间。天使回去了,就像那头狮子一样,好不容易醒过来,抬头望了两眼,又睡觉去了。
但天使的光环永远在,依然照耀着人间;那头狮子的怒吼,依然震慑人心。
第二首《草原》:
我有
很多的孤独
2009-12-26
【读后】“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谁能理解他的孤独与忧伤,谁比他更明白幸福生活的缘由和含义。
12月26日,是他的诞辰纪念日,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这首诗写于这一天,让我又想起了他。
回到文本上来。为了放牧孤独,有人建造了宫殿城堡,有人建造了思想的王国;为了播种幸福,有人进行了剥削掠夺,有人用心点亮了烛光。于作者,放牧孤独的地方,是用文字精心编织的海园;播种幸福的地方,是心魂在尘世的安放处。如此,心有所寄,孤独多又有何惧,孤独是可以在自由的王国里放牧的,因而可以减少;如此,心有所爱,幸福少又有何忧,幸福是可以在烛光的照耀下播种的,因而可以增多。
从海园可以知道,作者对草原是钟情深情的。草原的天蓝是大海映照的颜色,草原的静谧是来自于心灵的宁静;草原的风是和风,草原的云是生活的情趣;草原的草长满了思念,草原的花采撷不尽。
可能,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与作者的草原(海园)类似吧。
第三首《思念三篇(二)》:
思念,其实也是
种下的是回忆,
长出来的是梦想。
梦想之树永远苍翠,
【读后】平常朴素的文字,一样可以清新亮丽,如明媚的春光,如处子的情愫,如草原的花海将开未开,如碧蓝的河流终将遇到碧蓝的海。这样的文字,芬芳明净、清澈新鲜,读之有山重水复、豁然开朗之感。
选词酌句最是难为,新奇奥义是逃避最好的理由,病句不通也有了大言不惭的借口。“化腐朽为神奇”是所谓现代派的用词技巧,被奉为秘籍——说是秘籍,是可能的,化神奇为腐朽也可以是秘籍;如果要说技巧,应该是把牛吹上了天,除了把天空遮蔽得阴暗阴沉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地方。建议他们好好学习这一篇的用词技巧,如果反对,反对无效。
少年的思念,连接着甜蜜的昨日和更加甜蜜的明天,如梦想次第升起,如花儿朵朵开放,如希望连绵常新,不为别的,只因为心里有了一片神奇的土壤。
思念不会建立在沙滩之上,世间也没有马良的神笔,它必得与劳动相辅相成:“劳动,本身就是一片神奇的土壤。种下的是汗水,长出来的是欢乐。//欢乐之光永远闪耀,一盏灯熄了,另外一盏接着又点亮。//有着不同的光环,有着一样的温暖。有着同一个名字,叫永恒。”思念温馨,劳动也光荣;思念的人儿有福,劳工最神圣。
与劳动对立的,是不劳而获,是剥削:“剥削,其实就是一片腐朽的土壤。种下的是欺骗,长出来的是反抗。//反抗之心永远高照,一个人死了,另外一个接着又起来。//有着不同的遭遇,有着一样的力量。有着同一个名字,叫胜利。”马克思伟大,还有一个中国人更伟大。
写到这里了,我把我心目中最美的两句现代汉语诗句摘录下来吧——“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译者:暂未知)
我的境界没有这么高,我的思念很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朴素的真理其实很平常,关键是遇到什么样的土壤。神奇或腐朽、“化神奇为腐朽”或“化腐朽为神奇”,是我们的选择。坚持是必须的,有些东西需要坚持和培育。
第四首《淡墨》:
浓郁的黑取自五月,
取自夜,
用一窗夏日的阳光来冲淡。
画风,
举一季慈悲的莲,
画一条路,
蜿蜒向永远之远,
再画上几丛竹,
咬定青山。
画一双眼睛,
是已经擦干了泪的。
画一只只手
与手相牵。
还要画一柄达摩科利斯之剑,
在光影阴暗处
高悬!
遂盖上朱印,
鲜红的颜色非来自丹砂,
赫然的两个字:国魂。
【读后】轻巧吗!非常轻巧;厚重吗!厚重得不行。淡墨不淡。
光明从暗夜里来,后来从五月里来。颜色憔悴的屈大夫,用五月的阳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形容枯槁的屈大夫,用一腔热血划破了漆黑的夜空。暗夜有了曙光,黑慢慢地没有那么黑,是为淡墨。
淡墨的几抹淡痕,是悲悯的大爱情怀、是不屈不饶的求索精神、是从容笃定的操守体现,是力量和信念的源泉与传承。
几抹淡痕描绘的,是眼睛里没有屈辱的泪水,是心心相惜的风雨同舟。这是屈子也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在接近这个理想的过程中,如果有阴影,达摩克利斯之剑会在阴影之上,时刻注视着,时刻准备着随时落下来;阴影愈浓,剑愈重。
淡墨愈不淡,国魂印就愈红;国魂在,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永远高悬。什么时候淡墨都不见了,国魂印可以不盖,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不高悬,屈子可以无恨。
第五首《我愿意》:
如你所盼
我是那一类火红的凤凰花
开遍天涯海角
开遍四季
我愿意
如你所感
我是那一簇跃动不息的火
燃尽有情岁月
燃尽孤寂
我愿意
如你所言
我是海风中猎猎飘扬的旗
站成一种象征
一个隐喻
我愿意
【读后】我是谁呢!是作者,是前贤先烈,或是像他们一样正在默默行走的一类人;你是谁呢!是读者,是作者自己,或是如作者一样正在思索求索的另一类人。这里的你和我,是分不出彼此也不需要分出彼此的。
诗篇在你我之间,为我们架起了一座桥梁,一座连接着来龙与去脉的桥梁。
这座桥梁的两端是路——一条开满了“火红的凤凰花”、而凤凰花开满了时空的路;一条闪烁着“跃动不息的火”、并且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路;一条有着“猎猎飘扬的旗”在不停召唤的路。
此时此刻,过往先贤齐聚于此。英雄孤独,英雄不寂寞。他们的心是相融相通的,包括我们。
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想起了他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想起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样的几句话。这颗心,无与伦比。
第六首《水一样》:
安静,像水一样
无语的心情像水一样
走过去的背影也模糊了的岁月
像水一样
谁还记得曾经笑过的笑
向往过的向往
被生活的荆棘
刺痛了的人啊,眼泪汪汪
被尘世的风沙
磨蚀了的心啊,苍白模样
轻轻叹,继之轻轻忘
只是此刻,
我还要试着把一壶水烧热
把苦茶的灵魂
以芳香的形式宣讲。
【读后】想起了徐志摩的《难得》,烧一炉火,温暖旅人的心;这篇,内容更平和,语言更优美,情思更饱满,情怀更博大,泡一杯茶,温暖世人的心。
作者曾在《倾耳听》中说:“茶有什么故事可说呢?如果有,也必是那年春天的雨露、阳光、山坡上自在游荡的和风,采茶少女的皓腕和歌声……故事是这样简单、美好、清润的,只是,为什么老是暗藏着一些些的苦味呢?哦,安静的茶,微笑的茶,必是不肯说那些宿命的悲,曾经的火焰上的烘焙。即使是那些好故事,也要遇上沸水的热情才肯说出。”从这一段话里面,可以窥见作者写一些文字时的题材取舍。
作者平静地水一样地看着感受着体悟着这个世界,发觉人生最珍贵的部分,比如“曾经笑过的笑,向往过的向往”这些最真诚的品格最美好的事物大多都从人们身边不自觉地溜走了,以至于人们已经无力抵御社会环境的腐蚀,不能正确看待个人生活的艰辛。“轻轻叹,继之轻轻忘”作者所能做的,只能这样,或者“试着把一壶水烧热,把苦茶的灵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讲。”苦茶的灵魂历练,包含有太多的假丑恶,这些人们天天遇到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与物,作者无意去推波助澜;作者宣讲的主题,是其中的真善美,这些是人们平常难以遇到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被轻易遗忘失落的,是人们应该记得并且不能不保留在心中的。
我认为,“把苦茶的灵魂以芳香的形式宣讲”是作者写作时奉行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读者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的,将是人性中的良善和生活中的美好,被社会熏陶惯了的面目模糊的人们,能够被作者的文字熏陶,是每一个读到作者文字的人的幸运。
第七首《洁净》:
可以是天山雪
那一些不可企及的白
可以是圣湖蓝
天鹅静静俯首,把云翳划开
可以是水中花
挣扎出烂泥,不惹尘埃
可以是尘和土
以最低贱的姿态,养育花开
可以是霹雳火
焚尽这世上一切的肮脏朽坏
可以是原上草
把焦原重新变成,绿涌动的海
生命由此更洁净
浴多少苦难,焕多少热爱
【读后】雪、湖水、花、尘土、火与小草,这些生命中应该有的元素,很明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我们日日、年年都可遇到的景致,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视而不见的,或者装着没有看见。它们感动不了我们,吸引不了我们,我们在忙中在不经意之间忽视忽略了它们。
我们被俗务缠绕,被欲望牵扯,被虚伪虚荣主宰着。这不是我们的错。时代的洪流挟持了我们,除了愈陷愈深的挣扎,我们并没有太多摆脱的办法。
有人说:环境比人强。有人说:社会复杂。对或者不对,都是借口。要知道环境是人造成的,人心比社会更复杂。这一个世界,谁都有不幸,谁都不无辜。
这一个世界,可以更好的。如果天山雪滋润人心,如果圣湖蓝沐浴人间,如果强者扶持弱者,如果弱者相互扶持,如果有火涤荡邪恶而不是良善,如果有自然的生命茁壮成长而不是横遭删削……如果苦难可以换来光明与热爱,这一个世界,可以更洁净——生命更纯洁,人心更纯净。“浴多少苦难,焕多少热爱”,必定成为必然,是作者的信念。
那个时候,天山雪可以企及,圣湖蓝就在我们身边。那个时侯,花儿自在地开落,尘土最为高贵更为普通。那个时侯,火是太阳的颜色,草则绿遍了天涯。那个时侯,也有心灵上的悲苦,绝没有制度下的苦难。那个时侯,爱如阳光,在每一个角落;爱如静谧的夜,在每个人的心中,深沉又热情洋溢。
那个时候,在那一天。祝福明天。祝福那一天。祝福那一天以后的每一天。
第八首《丧钟为谁而鸣》:
所有人的不幸都是我的不幸
所有人的悲伤都是我的悲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有人的罪恶都是我的罪过
我徒然举手向天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并不是无因由的灾难
甚于野兽的贪婪
是谁在涸泽而渔,杀鸡取卵!
是谁在杀戮,在强占,自鸣得意
满口谎言,是谁
谋害自己的同类,破坏自己的家园?
当雷霆响震,烈日高悬
天塌地陷,你同样不能幸免于难
因为你也是人类的一员
【读后】大爱之心,由近而远,由低声倾诉而气势高扬,真如“放肆的凡夫问罪上苍,如痴如狂地直斥神圣的天意”,显见作者心意,“犹思血成碧”。
这个世界怎么了?有那么多的不幸吗!有那么多的悲伤吗!有那么多的罪恶与灾难吗!
“我徒然举手向天”,托得起那一片天空吗!问候有回应吗!
“并不是无因由的灾难。”因由是什么呢?是因为N年不遇的不可抗力吗!是因为精神病患者不会享受盛世华宴吗!是因为山神想看开幕式所以山崩了吗!是因为在海边讲笑话引起了海啸吗!
“涸泽而渔”是鸡的贪婪吗!“杀鸡取卵”是鱼的报复吗!
“谋害自己的同类”的真的是野兽吗!“破坏自己的家园”的真的不是野兽吗!
“不能幸免于难”的为什么偏偏是人类呢!为什么不能是“自鸣得意、满口谎言”的谁呢!如果它们是野兽,它们可以做到“幸免遇难”吗。
循循善诱的高明人士经常娓娓道来:“诗到语言为止。”这话简略直接,但跟在它后面的阐释与解析却是支离破碎,愈行愈远。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只是说出了:政治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诗歌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说了什么。缺少行动能力的诗人,把显而易见的道理和平常的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顺畅地表达出来,使猖狂者有所收敛,使迷醉者若有所思,给冤屈者以同情与慰藉,给疲弱者以力量和坚强,在叙述当下的同时连接上过去和未来,寄托社会改革发展的美好期望,沐浴愉悦人心向完美人格靠近,是语言到此为止的全部含义,是诗人之所以是诗人的最高荣誉。诗是什么!不过是如《共产党宣言》里的那个幽灵而已,不过是诗人运用语言而已。
第九首例如《菩提》(五步11言):
蔷薇在棘刺上怒放的荒野,
是我已经进来的娑婆世界。
掩映那些花开是青青翠叶,
掩埋我的足迹是皑皑白雪。
月色从笛声里潜入的红楼,
是我将要告别的镜里春秋。
无需把我的沉默当作离愁,
无妨把我的微笑当作温柔。
流光舞动的长袖非花非云,
流水摇漾的梦影似幻似真。
红烛高照的海棠半醉半醒,
静水深流的秋波无爱无嗔。
【读后】传说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参悟救世救人的真谛,得道成佛。题目《菩提》应是由此而来,有象征如来佛之意;但我更愿意把它当做观世音菩萨来理解,诗句太优雅、太温柔了,大慈悲救苦难的观世音菩萨,更加符合诗中所表述的形象。其实,如作者所述,每个人都是佛、都可以是佛的。
第一节是佛的自语。寓意佛的得道,是受到“蔷薇在棘刺上怒放”的启发,萌生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雄心,决心要像蔷薇一样,像过去的燃灯古佛一样,在苦难的人世间传经布道,救人于迷途,洒布光辉,迎接未来的弥勒佛的到来。那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人相亲相爱,是一个光明的世界。
第二节与第一节完全对称,也是佛的自语。寓意佛在看破红尘、拒绝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时的心情。这是一颗慈悲的心,一颗救红尘的心,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我的微笑,不正是光明在前的坚定信念吗!我的温柔,不正是为了抚慰万物生灵和爱的传递吗!
第三节属于佛理禅意的诠释理解。诸如佛秉持的众生平等、佛追求的内心和谐的圆满人格、佛眼中的无物无我等。
佛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与我们曾经熟悉的“为了解放全人类”类似,这一类人的心也是相通的。一个是根据自然的给予决定取舍,清心寡欲是必须的,一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充满了享乐的精神;一个是侧重于内心欲望的平静,得以解除心灵上的苦难,一个是侧重于社会制度的完善,尽可能地减少肉体上的苦难。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唯金钱论的社会环境中,把两者结合起来比较,不是没有益处的。
一了说“韵律优美,诗意盎然”,一江秋水说“如流动的月光,韵味十足”,确实,无论怎么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这都是一篇不折不扣的优秀之作。读诗是读一种情绪,在这首“旋律优美'的诗篇里,我读到的是欣然与旷达。诗歌注重跳跃思维,大开大合,在这首“诗意盎然”的诗篇里,纵横得开,收拢得紧,确实是“如流动的月光,韵味十足”。
第十首
山站在这里很久了
我是偶然来的
我想
它们不会介意
我把云的白叫做缠绵
山的青称为等待
村庄坐落在这里很久了
我想,
总有我不认识的人们
在此地望山望云,彼此相爱
夏风温柔抚触
山花轻摇摆,开了又开
我站在这里很久了
雨是突然来的
瀑流的清歌相继而来
【读后】读这样的诗,需要先伸伸腰,笑一笑,抖动一下脖子,望望远方。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过的,是可以有情的,是可以高尚的。
只为生活中有彼此的相爱,有可期的等待;只为生活中有季候的恩赐,有大自然的慷慨。
“云是经常来的,我是偶然来的。”作者情感的自然融入,水未到渠已成,天衣无缝。“雨是突然来的,瀑流的清歌相继而来。”自然景致的融入心胸,无痕迹可寻,浑然天成。
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首诗,恍如天籁之音,是优美刚健的自然之声。
情景交融,动静相宜。景是山村里的一般景,情是人世间的真性情。处处写景,处处写情,写景犹如写情,写情只是如写景般。静则有静的道理,动则恰到好处;静是客观的存在或浑然一体的,动是高亢着却又是优雅的。
这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不修炼500年,金杯银奖的主儿是求不来遇不到的,甚至,他们想都没有想过,想都想不到的。
这是一幅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居的水墨图。寥寥几笔,生动来了,活泼来了,激情来了,生活的美好和情趣来了,物质的精神的,一起来了。
除开蒙昧,这让我想起了印第安酋长。天空飘扬着爱,大地有灵。
【总之】政治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做了什么;诗歌不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说了什么——这应该是文字的最高理想,我呼唤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新诗,使之得以监督这个世界,尤其是在有效监督缺位的时候。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