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风运动认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
教员在1945年给《解放日报》的社论中就整风运动的重要性中谈到。
从1937年~1945年,党员的数量从万余人增长到一百二十多万,而其中大多数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他们有很可爱的革命积极性,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训练;但是,他们是带了他们原来的不符合或不太符合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入党的。
这种情况下,党内存在一个严重的矛盾一个巨大的困难——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前进。
以上社论表达的核心是整风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
到底存在着什么非无产阶级思想?
教员在文中补充到,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地主阶级思想,在革命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又以小资产阶级为主。
非无产阶级思想是由非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出身而携带的思想,主要的表现为实现自己或自己阶级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系列唯心主义的思想。
在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六届六中全会以前曾多次在党中央占领领导地位。即使在遵义会议确立教员的核心领导地位后,在六届六中全会前王明回国后教条主义思想都在党内造成重大影响,对党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的执行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长期以来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具体表现有:
在思想上表现为看待问题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感想和空谈当做实际,把片面当成全面,局部当成全体。
一方面,因为脱离实际的生产过程而只有书本知识而缺乏感性知识,其思想就容易表现为教条主义;另一方面,因联系生产而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但受到其阶级生产的狭隘性,孤立性的限制,其思想方法又比较容易表现为经验主义。
在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曾是主要的危害,在大革命失败后,对于建立军队,政权的过程中,也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
在政治倾上,因其认识问题的主观片面性,容易表现为左右摇摆。
对于革命双方的力量对比,对于革命的持久性没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他们希望革命马上胜利,以达到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所处的地位,喜欢“左”的革命口号,而产生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情绪。八七会议之后的左倾就是其思想在党内占领领导地位的直接表现。
相反,在革命失败遇到困难时,则表现出悲观与失望,进而表现出右倾情绪和观点。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就表现出这种右倾观点。
在组织生活方面,由于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与生活方式而表现为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
这种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反映到党内就会出现“左”倾路线错误的组织路线。在党内第三次左倾思想统治时期,就出现了官僚主义,家长制度,命令主义,惩办主义等形式。
同时,由于党长期处在分散的乡村游击战争中,更有利于这种倾向的发展。在长征中的两河口分兵就是这一思想在党内的直接提现。
由于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都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无产阶级的表现。因此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教育方法,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加以分析和克服,促进无产阶级化,是十分重要,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大因素。
时间来到今天,进入新时代以来,很多腐化的党员干部,都没有坚实的无产阶级思想,相反的是有着非无产阶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