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视劳动为神圣的时代———73.5.21的《人民日报》

火烧 2006-11-1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9
本文分享1973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内容,展示当时工人和农村妇女在主流报纸发表文章的场景,反映文革时期新闻报道特点与社会风貌。

1973年5月21日的《人民日报》

--------------------------------------------------------------------------------

作者: 国际战士(楚.山.千.玉) [119850:3953], 20:15:11 08/18/2004: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几个星期前的一天,吃完晚饭逛地摊市场,发现有人在吆喝:“文革时期的报纸
”,昏黄的路灯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扫一眼,一看,居然是《人民日报》,头
版左上脚标着“1973年5月21日”。我心想,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会是什么
样呢?讨价后花50元钱买下来,拿到灯光好的住处阅读。

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一般每天出8版,两大张,第1版同样是要闻,1-4版的
一张以国内报道为主,5-8版的一张以国际和文教体育报道为主,这一点好象改革
后多年也保持。让我好奇的是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怎么报道国内的。

5月21日的第2版是工业新闻,登载了3篇文章《分清两条认识路线——大连工矿辆
厂铸钢车间一次哲学讨论会侧记》,《我是怎样学习马列著作的?》,《反复
学习基本观点》,分别由“本报通讯员”、“总后勤部某军需工厂三车间老工人
孟建中”和“秦皇岛玻璃厂原料车间配料二组”写作。

第3版是农业新闻,刊载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辽宁省营口县学大寨赶昔阳
的调查》、《发扬创业精神》、《从参加劳动入手转变作风》、《干活儿与想点
儿》4篇文章和一张“农业学大寨”的图片。分别由“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郭大江”、“陈锦怀 万文祥张学文”和“河北省鸡泽县李曹庄大队妇女队长
高富缺”写作。

第4版是外事新闻为主。


我心想,原来在文革时期,工厂工人经常组织起来读书、讨论和写作,而即使在
中国第一大报纸上也经常发表以前是目不识丁的老工人的文章。而在农村,一个
妇女队长也可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对于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我来说,这好象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起码我在近10
几年的报纸上,没有见过生产线上的人和农村妇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何况是主
流报纸?再以企业来说,现在企业只想怎么让工人多干活赚利润,没有听说企业
还关心员工思想这种说法,尤其是工人的政治活动,企业几乎全部是极力反对。
现在的报纸除了新闻,全部是记者的“社会良心”和专家的“高论”,而文革时
期,1973年5月21日的《人民日报》里,除了两篇针对新闻的评论,知识分子的
“社会良心”和“高论”不见了,是工人农民自己说话。

我心想,文革时期对于知青整得那么苦,应该基本不会报道知青吧?


后来我偶然发现一个网址可以浏览以前年份的《人民日报》,在清华大学的图书
馆网站上, http://rmrb.lib.tsinghua.edu.cn:918/WEB/index2.html
我有心把1973年5月的《人民日报》浏览了一遍。

5月11日的《人民日报》的3版都是关于知青的报道,刊载了《在农村大有前途》
、《“第三十一户”》、《政治上关怀生产上帮助
 生活上体贴眉山县将军公社党委依靠贫下中农帮助下乡知识青年成长》和《根
深叶茂——记回乡知识青年李秀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4篇文章,分别由“
(寄自湖南省邵阳县茶园头公社白田大队)刘美云”、“本报通讯员”、“新华
社”、“本报通讯员本报记者”写作。看来,文革时期的报纸对于报道新闻有集
中性、专题性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下乡知青把自己的上山下乡思想经历
写出来在《人民日报》上,我想,从刘美云等的文章看,不是所有知识青年都认
为自己理所应当应该在城市生活的嘛,而且他们的声音是能够传达出来的。而且
,社会当时对于知青也不是什么歧视,而是当作光荣的事情来看待的,是多方关
心并且尽可能提供帮助的,怎么不到10年上山下乡就成了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了?


我顺便又浏览了5月份其他日期的《人民日报》,5月16日的《人民日报》第3版
发表文章《为人民服务就光荣》,文章作者居然是“湖北省汉阳县侏儒镇理发员
 张荷芳”,我大吃一惊,理发行业在今天中国已经基本成为色情行业的典型,
怎么一个小理发员那时也可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同一天第4版报道《杨武
之先生的追悼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徐景贤冯国柱等参加追悼会陈望
道致悼词,杨振宁博士代表家属讲话》,我更加吃惊,文革不是整天抓“海外关
系的特务”吗?怎么杨武之这种最好抓的臭老九没事,还可以享受上海市领导参
加的追悼会?

在1973年5月份的《人民日报》里,我还发现好些熟悉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参加国
事活动,而我一直以为文革10年他们都是被打倒,在牛棚里的,例如吴有训。讨
群众文艺的文章也有相当比例我想,那真是一个把劳动视为神圣的时代啊。

浏览1973年5月的《人民日报》,说实在的,我看不出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怎
么在暴政下战战兢兢,都是普通小老百姓生活中的真实口声,而不是现在报纸上喜
欢引用“现代理论”,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中国95%的人都
可以说话的时代,工人农民可以大模大样在主流报刊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不由得想
起小时侯天天晚上去生产队参加社员群众会议的场面,生产队组织比赛山歌的场面
,我也明白中国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怀念毛泽东时代,在他们眼里,毛泽东的时代
确实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但是这样的时代对于中国今天95%的人已经形同隔世。

*** 回应主帖
*** 返回论坛

--------------------------------------------------------------------------------

跟帖目录:


是篇说理的好文章。 - 冷眼 02:19:07 08/19/2004

--------------------------------------------------------------------------------

原 帖 [ 0 ]

是篇说理的好文章。
“那真是一个把劳动视为神圣的时代啊。” 说得不错,正是这样。
[ 1:64 ] 冷眼(魏.岛.白.楼) - 02:19:07 08/19/2004 *** 回 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