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底是什么含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原文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有国有家者”就是泛指当权者或者说执政者。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孔丘也听说,所有执政者(在治理国家时),不担心(社会)财富少,而担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全、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衡而就没有特别贫困的,社会和谐而就没有孤寡无助的,(这样一来)国家就安定而无政权倾覆的危险。
许多人在“和无寡”这句话上,解释欠妥,他们解释为:“社会和谐了就不会担心由于人口少而显得力量薄弱”。他们的思维逻辑是:“国家小、人口少,政权就容易倾覆”。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有人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古本有误,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因为“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下文所说“均无贫”与“和无寡”可以为证。
我完全不赞同他们这样自作聪明的篡改与解释。
新中国治理,前后30年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实践,证明,前30年是符合上述传统文化思想的,而后30年,则与上述传统文化思想背道而行。所以,前30年,尽管受生产力水平限制,社会财富、特别是衣食住行方面欠缺,仍然“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而后30年呢?生产力水平大提高,社会财富、特别是衣食住行方面非常富裕,却两极分化,社会极端不和谐,人人自危,甚至连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都随时随地可能遭杀身之祸。
“文革十年”,周恩来总理紧跟毛主席,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主持“一线”工作,广大干部兢兢业业、廉洁自律,经济发展是很快、很均衡的;增加粮食产量的关键性措施,在几年之内就会进一步大见成效,粮食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在这个基础上,由邓小平同志1975年具体组织制定的、1977年准备实施的经济建设规划——后来被批判为华国锋的“洋跃进”——是可以而且应该实施的。然后,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全面发展,不急功近利地“停军转民”(插一句,我们工厂被要求“停军”,国务院二机部主管部长大哭),不重新树立被批臭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坚持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保效率,副作用小,这样,“西格玛”效益才真正高,综合情况会比后来实际的、改变了路线的30年情况好;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包括安全感)、面对世界的自豪感(起码是不被外国人欺负),会比现在要强;绝对不会产生现在这么多的腐败、堕落、犯罪(甚至滥杀无辜)、自杀、卖儿卖女,以及对付和防范这些丑恶而付出的巨大“成本”(包括人人自危)。
如果那样,领导人的“政绩”可能是“平平”的,有些官员在毛主席那里受到的“委屈”,可能得不到“拨乱反正”;但是,长远看,对比看,那是名副其实地站在毛主席的肩膀上“往高处走”,那才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然地,“争论”就会少。
但愿认真总结新中国61年经验教训,让我们的国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