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八
中庸八
三、规律的位格是理性存在
【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家室,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释诠】 大道哲学位格品质体系思想路线遵循的是大自然内外和谐统一状态下的自在、自发的必然规律。比如要去远方,一定从近处开始;例如要登上高处,一定需从低地起步。
《诗经》歌颂:“老婆孩子团结一心,每天生活就像一个乐队在鼓瑟弹琴;兄弟之间协调一致,相尊互爱感情清纯如水;生在这样美满的家庭里,大人孩子当然都感到欢乐和幸福了。”孔子感叹说:“看到这样的景况,哪个做父母的能不顺心如意呢!”
孔子说:“隐秘不测的或然法则,与主宰万物的自然规律,充满了整个宇宙。虽然用眼睛看不到,用耳朵也听不到,但是没有一个运动变化的物体能离得开它。以致整个人类,不分种族、民族都肃然起敬,一代代都要穿着庄重的仪服举行隆重的仪式拜祭它。广阔无边啊!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闪动着它的影子。”
《诗经》有言:“自然规律的位格是理性存在,只显现在思想过程之中,不能够用具体的物事描摹,只能通过文字或符号语言对事物状况变化所留下的痕迹进行陈述。”
无形的自然法则、本质规律就这样被明确地把握了。所谓必然性的真实存在从此再也不能被掩盖了。
【把握】 读此章发现两个问题。
一个是从“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的慨叹,可以感受到孔子对《诗经》的钦佩溢于言表。也就是说,似乎《诗经》在孔子门徒的心中比《周易》的地位还要高。这也就难怪,“儒学”到处充塞着“子曰诗云”了。
这一方面归因于《周易》阴阳符号的逻辑规范性,不允许思想旁逸斜出,且高于生活,所以常常是令人敬而远之,不敢稍有亲昵。
另一方面,像任何事物因其固始的位格所在,都有其最佳的表达范畴一样,汉字的最佳境界就在诗歌中。它真的就能将天地之大美含蓄其中,且将形而上的规律法则直接显现在思维上。这种天籁的传达与和谐韵律的熏陶,是除了汉语之外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望尘莫及的。这也是丢弃了对“六书”的本质认识之后,中国诗歌走向浅薄与衰亡的一个原因吧。当古老的泥土馨香“被”现代化“封建”掩埋,散逸飘浮于空荡的寂静之中,“梨花体”沤煮出的就是不知羞耻又忸怩做态的“地沟油”的怪骚恶臭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孔子为学的科学精神和老子讲道的艺术气质,凸显了铁杉和松柏的不同风格。一个是诗魂剑气直冲云霄,一个是层峦迭翠四季不凋;一个是铁骨铮铮掷地有声,一个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似此,两位智者的著作也就成了集中表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和谐交融的崇高精神风范的优异代表。
就是说,真正的儒学和道学是一体的。一个是中显庸隐;一个是庸显中隐。任何人为的割裂都是有悖于中华民族大道中庸文明的生生血统的。
到此,忽然想读一下孔子的诗。
“世界的神秘是公之于众的。”两千五百年后,西方的苏珊·桑塔格终于发出了孔子式的感叹!不过,请记住:时间,整整差了2500多年啊!!
翕:xī.1.收敛;闭合。段玉裁注:“翕从合考,鸟将起必敛翼也。”《荀子·议兵》:“代翕代张,代存代亡。”汉枚乘《七发》:“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2.和好。《史记·秦始皇本纪》:“臣但恐诸侯合纵,翕而出不意。”《战国策·秦策三》:“成阳君以王之故,穷而居于齐,今王见其达而收之,亦能翕其心乎?”3.一致;协调。《史记·太史公自序》:“天下翕然,大安殷富。”宋王安石《知人》:“君民翕然,倚以致平。”4.聚集。《世说新语·排调》:“翕集家门,倾动人物。”5.入;纳。《太玄·玄冲》:“傒(xī.等待。《太玄·傒》:“阳气有傒,可以进而进,物咸得其愿。”)也出,翕也入。”又《玄错》:“大也外,而翕也内。”6.盛;炽。《论语·八佾》:“(乐)始作,翕如也。”7.变动。唐李白《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正义碑》:“宇宙翕变,草木增荣。”8.火炙。9.众。10.通“吸”。吸引。
帑:(一)tǎng.1.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清王禛《孝廉李君墓表》:“牛某侵官帑,株蔓亲族甚众。”2.指国家库藏的金帛。《韩非子·亡征》:“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3.裹金帛的囊。《旧唐书·杜让能传》:“行帑无寸金,卫兵不宿饱。”
(二)nǔ.1.鸟尾。《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害鸟帑。”杜预注:“鸟尾曰帑。”孔颖达疏:“帑者,细弱之名,于人则妻子为帑,于鸟则鸟尾曰帑。妻子为人之后,鸟尾亦鸟之后,故是以帑为言也。”2.俘虏。《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赞》:“鲂用降帑,延感归囚。”3.同“孥”。⑴子孙。《诗·小雅·棠棣》:“乐尔妻帑。”毛传:“帑,子也。”《礼记·中庸》:“乐尔妻帑。”郑玄注:“古者谓子孙曰帑。”⑵妻子儿女的合称。《左传·文公六年》:“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杜预注:“帑,妻子也。”
鬼:g uǐ.1.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何晏注:“郑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刘宝楠正义:“非其鬼为非祖考。”3.万物的精灵。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馆》:“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4.喻隐秘不测。《韩非子·八经》:“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5.不可告人的打算和计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和好听,背后又在捣鬼。”6.蔑称。清柴萼《庚子纪事》:“洋人谓之鬼,洋钱谓之鬼钞,洋炮谓之鬼铳。”7.沉迷于不良嗜好及患病已深的人。如烟鬼;酒鬼;赌鬼。8.敏慧;狡黠。杨朔《三千里江山》:“你觉着你鬼,我比你还鬼。咱们看看谁鬼得过谁去!”9.昵称。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你个小鬼头春心儿动也。”10.远。《文选·班固<典引>》:“仁风翔乎海表,威灵行乎鬼区。”蔡邕曰:“鬼区,绝远之区远。”11.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星的第二宿,有微弱的星四颗。明汤显祖《牡丹亭·言怀》:“论星宿,连张带鬼。”
神:(一)shén.《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1.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书·微子》:“今殷民乃禳窃神祗之牺牲。”陆德铭释文:“天曰神,地曰祗。”也泛指鬼神。《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又旧指人死后的魂灵。《正字通·示部》:“神,阳魂为神,阴魂为鬼;气之伸者为神,气之屈者为鬼。”2.精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淮南子·原道》“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3.表情;神志。4.肖像。宋苏轼《传神记》:“南都陈怀立,众称其能,于传吾神,大得其全。”元赵孟頫《赵氏家法笔记·传神心法》:“与画家不同……将写一神,以纸折作十字。为睛则竖摺之,则可以取眉心、印堂、山根、鼻准、人中、地阁之得其正。横折之则可以取两眼之得其平。”5.神奇;玄妙。如:神医。神品。明杨植《王巢语·卷六十五》:“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6.尊重;珍贵。《论衡·自纪》:“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抱朴子·尚博》:“世俗率神贵古者而黩贱同时,虽有追风之骏,犹谓之不及造父之所御也。”7.治理。8.谨慎。9.陈列。10.姓。11.方言。⑴威风。如:抖的什么神!⑵入神。如:他神了好一阵。⑶聪明。如:他真神,一猜就猜中了。
(二)shēn.【神荼(shū)】神名。东海朔山神之一。
矧:shěn.况。
射:shè.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