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茅台酒与志愿军

火烧 2010-05-30 00:00:00 历史视野 1040
文章围绕茅台酒与志愿军的标题展开,讲述周恩来用茅台酒款待志愿军将士的故事,以及王洪文喝茅台的腐败事件,揭示历史中的趣闻与反思。

   看到这个标题,有人会联想到,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战场凯旋归来,周恩来总理用茅台酒款待志愿军将士。总理豪情万丈,“要请大家喝庆功酒,要动真格的,喝我国的名酒,贵州茅台!”我认为,这恐怕是史上最牛的请客词了。

    本文标题中所提的,却是互不不相干的两件事。 

    其一,孔庆东近日博文有下面一段:
   《文史参考》第10期发表丁东先生写的《王洪文喝茅台》是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的故事,当年揭批四人帮时,此乃王洪文的罪状之一也。王洪文本是一个上海工人,当了中央副主席之后,不再粗茶淡饭,开始追求享受。他爱喝茅台,可是一瓶茅台要六七块钱,他的月工资只有68元,喝不起。当时人民大会堂每回国宴后,把瓶中剩下的茅台倒在一起,凑成一瓶就卖一两块钱。王洪文看准这个便宜,就厚着脸皮去买,其他的领导干部知道后,很有意见。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芝麻粒大的事情,现在的一个科长,也不会喝别人剩下的茅台呀。但是在孔和尚看来,这就是工人阶级腐败的开始。腐败都是从占小便宜起步的。毛泽东时代,固然比今天廉洁百倍,但绝对不是遍地圣人。没有监督和良好的自我修养,腐败就要每日每时发生。
   孔庆东这样看此事,可谓高瞻远瞩。
   在我等普通人看来,此事可以作为干部廉洁的典型,值得公仆们大加学习,你看人家堂堂党的副主席,想喝茅台,没人送,买不起(月工资不够10瓶),只好买宴会剩下的茅台(肯定不止他一个人买),分明是节俭和公私分明的典型。现在的公务酒席散后,能够打包不浪费已经算是够节俭了,没听说打包还要个人付费。从这个角度看,这不是廉洁的典型吗?现在哪里找的到这么廉洁的公务员呢?

     其二,“志愿军”名称的来历。


  “志愿军”名称的来历,有这么一说,有鼻子有眼,似乎作者亲历:
   最初,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曾想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援助朝鲜。在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时(毛泽东说:“民主人士阅历多,可多听听他们的意见”),黄炎培向毛泽东、周恩来提出:“自古道出师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好打。”周恩来说:“我们叫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嘛。”黄炎培说:“支援军那是派出去的。谁派出去支援?国家吗? 那不等于是向美国宣战吗?不如用‘志愿军’的名义,可以更准确的表达军队的非政府性质,这是中国人民志愿组成的军队!” 周恩来说:“对,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的志愿兵。”毛泽东听后说道:“有道理!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的宣战,是人民志愿帮助朝鲜人民的,这是民间的事。”毛泽东说着,拿起笔来将“支援”两字改写成“志愿”。

   当初看到此说,感觉有些不对,难道这两位有大半生征战经历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此弱智?就算黄炎培阅历多,但在政治、军事方面肯定不及毛、周。 
    后来读了《抗美援朝四大谜团》一文,其中一个迷团就是“志愿军”名称的来历,作者以有力证据否定了这一传说。
    ……当然,毛泽东可能征求过民主人士的意见,黄炎培也可能提出过此种建议。但出兵抗美援朝采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绝不是作出出兵决策前或之后由于黄炎培的建议才确定的。
    1950年7月7日,鉴于美国大规模武装侵略朝鲜,将会威胁中国东北的安全,周恩来副主席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主持召开研究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的第一次国防会议。会后,周恩来副主席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各组织整理了一份内容相同的会议讨论情况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周恩来组织整理的报告在后勤准备一项中明确指出,必要时边防军将来一旦赴朝参战,“部队均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笔者看到的这个报告是打印件);聂荣臻组织整理的报告在边防军指挥机构一项中,使用的是“支援军”一词,在后勤准备一项中说部队一旦赴朝作战时“改穿朝鲜军装”。

   此前,7月2日,周恩来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中国准备在东北集结3个军,以便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斯大林于7月5日通过罗申转告周恩来:“我们认为,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集中9个中国师于中朝边境以便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斯大林这里就使用了“志愿军”的名称。

   8月上旬,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朝鲜局势时,毛泽东主席曾说,对于朝鲜,我们是要帮助的,要以志愿军的形式进行帮助。

   8月13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在边防军军事会议的报告中,讲到边防军将来可能到朝鲜作战时说:“到朝鲜去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现,穿朝鲜服装,用朝鲜番号,打朝鲜人民军的旗帜,主要干部改用朝鲜名字。这样处置,可以使朝鲜人民喜欢,又很策略。”(作者看到的这个报告是原件复印件)

   9月以后,在边防军部队中已陆续公开进行了可能到朝鲜作战的动员,“志愿军”一词不但出现在各军师团办的小报上,而且出现在许多连队的墙报上。

    此外,10月1日斯大林在接到金日成、朴宪永联名请求苏联直接出兵援助的求援信后,给苏联驻中国大使转毛泽东或周恩来的电报中建议中国出动军队援助朝鲜,并说“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这里用了“志愿者”。10月2日,毛泽东起草致斯大林但没有发出的电报正文第一句就说,“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部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而此时中共中央尚未开会研究出兵抗美援朝问题,中共中央最高决策层尚未研究,毛泽东恐不会就这个问题去征求民主人士意见。

    据此看来,赴朝鲜作战时使用“志愿军”的名称,至少是在7月7日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国防会议上就是明确的,7月7日讨论组建边防军,只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战略上未雨绸缪的准备,还不是决策出兵,因此,毛泽东这时更不会去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见。至于聂荣臻在7月7日报告中使用“支援军”一词,可能是对“志愿军”一词的音同字误,并且这个报告是中央军委作战部整理的。10月8日,毛泽东签署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也是中央军委作战部起草的。有的著述说的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建议,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就是指这份电报。    
    本人妄加猜测一下,中央军委作战部可能在长期战争中习惯使用“支援”一词了,一时短路,忽视了这是事关国际政治的大问题。

    通过历史的细节,可以以小见大,揭示历史真实面目。以此看来,某些人在处理历史细节上,不是不说,就是胡说,是出于什么目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