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爸爸柯庆施在上海十年

火烧 2010-05-2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6
文章讲述柯庆施在上海主政十年期间的工业发展与建设历程,回顾上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涵盖历史背景、政策规划及经济变化。

爸爸柯庆施在上海十年

柯六六

原载《中华儿女》2006年第三期

按:在共和国擎天屹立的经济大厦上,无论改革开放前还是之后,上海无疑都是这座大厦中一块支撑半壁江山的基石。翻开新中国的史册,特别是上世纪50至60年代,上海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年轻的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百姓们都知道:那时,谁家都会因为拥有一种上海产的产品为荣……然而,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的新上海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得靠在党领导下,历任的中共上海市委带领上海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及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地干出来!这期间,就有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从1954年到1965年主政上海时充满挑战的10年。
柯庆施同志女儿柯六六,通过深入走访众多知情人而写出的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史实。


从1954年9月到1965年4月,爸爸在上海工作十年。
解放前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100多年前,英、法、日等外国资本主义为了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利用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无能,肆意强占中国的地盘,将上海部分市区占为己有,称之为租界。租界中的外国人可以享受到比在本国更多的自由,使他们在上海的发财梦得到了一切便利条件,至1931年外商在上海的投资达11.1亿美元。然而,繁荣的外国资本主义并没有给上海百姓带来繁荣。处于半殖民地的广大上海人民生活清贫困苦,工人们在外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受尽屈辱。在上海外滩的黄浦公园门口,公然耸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警示牌。
到1949年,上海的近代工业虽然已有107年的历史,但百余年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无法摆脱对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性。处于半殖民地的上海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原料依靠进口,多数工厂设备陈旧,只能修修补补、装配加工。
毛泽东曾说过:“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这里说的“荣家”就是荣毅仁家族。20世纪30年代,荣家成为上海工商业界的“棉纱大王”、“面粉大王”。但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一些工商业巨头纷纷向国外及香港、台湾等地转移资金和设备。据荣毅仁长子荣智健2005年11月通过凤凰卫视介绍:临到上海解放“我们家的资金已经掏空了,因为家族出去到国外一定是把资金尽量地抽调出去,实际上是个空厂,资金非常短缺”。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在逃往台湾时又将上海的金库劫掠一空,运走大量黄金白银。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因此深受影响。
新中国建立了。由于处于国际反华势力的武装包围之中,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一刻也不放松“反攻大陆”。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央对地处东南沿海的上海市采取压缩政策。1954年9月,爸爸由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任上奉调上海,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这时的上海,人口压缩至300-400万,重工业只占10%左右。到第二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6%,而作为工业基地的上海则下降2.8%;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52年的19.8%下降为1955年的17.4%。上海工业总产值竞出现了2.8%的负增长。
1956年4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提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的重要思想。就在这一年,爸爸带领中共上海市委,开始规划上海工业的发展方针。

制定八字工业发展方针。提出发展上海百万职工的文化教育事业

那段时间,爸爸常常轻车简从,带领上海市委一班人,深入到各个工厂的车间、工段、生产小组,召开工人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汇报,对上海的工业现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这之后,爸爸于1956年7月,领导中共上海市委制定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八字工业发展方针。这个方针充分考虑了上海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财政能力,实事求是地提出: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要自力更生地依靠上海自身的财力物力,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现有的条件,对老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和重组,以科技带动生产,使上海原有的工业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爸爸深知,要把上海的工业生产发展起来,科学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广大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市委,他反复提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科学技术力量,”“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人员在发展工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各个高等学校和科学技术研究机关,应该在科学理论上和具体研究工作中,帮助工厂企业解决新产品和生产技术改造、革新上的关键性问题。”与此同时,他敏锐地提出要发展上海百万职工的文化教育事业,并指出其必须采取的措施是:“要有计划地大量培养技术人材”,“要举办一些夜大学、函授学校及讲座,帮助工厂干部提高科学技术理论水平,并有计划地帮助工厂训练技术人员。”
于此,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职工教育。一时间,各类技校和业余学校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在爸爸的建议下,1960年,上海科技大学在嘉定成立,设立了工人班,专门培养有经验的工人成为技术骨干。1960年4月29日,我国第一所培养劳动模范成为工程师的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后改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首批招收学生1380名,到1964年8月首届851名学生毕业。学生们半工半读,既不脱离生产实践,又学习到系统的理论。这种办学形式受到高教部的充分肯定,还组织西安交大、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0多所大学前来该校调研、进修与合作。
1960年2月18日,上海电视台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办的电视大学也开始招生,设有数学、物理、化学、中文4个专业。这是我国第一所面向大众开放的高等教育机构。
至1960年,上海的大、中、小学生人数超过200万,在业余学校就读的干部、职工有130万人。上海近一千万人口,每3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校学习。1960年5月1日上海公布第一批工程师名单,这其中就有138位是由工人经过学习培训而晋升为工程师的。到1964年,上海市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计有23.85万人,占各类文化程度人口的2.20%;高中、初中人口分别为56.46万人和140.06万人。1965年,全市业余中专生达6.2万人。

“八字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上海的工业步入了持续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为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上海工业的方针,爸爸领导上海市委对全市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布局和城市结构调整。1958~1960年期间,建设了闵行丶吴泾、嘉定、安亭和松江等卫星城;扩建了周家渡、吴淞和高桥等近郊工业区;建设了电厂、水厂、煤气厂、公路、铁路等城市基础设施。
从1956年到1957年,从1958年到1960年,从1962年到1965年,上海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成功地进行三次全市性的工业企业大调整大改组,建立起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吴淞、以石油为主的高桥、以电子仪表工业为主的漕河泾、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安亭、以煤炭化工为主的吴泾、以机电工业为主的闵行等11个新工业区以及嘉定的原子核研究基地。上海的工业结构经过多次的调整和改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1958年上海重工业的比重从1949年的13.6%上升到45.6%。这批新兴的冶金、机电、仪表、化工等工业骨干企业,对上海和全国急需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7年11月1日,上海第一座车行立交桥共和新路旱桥竣工。1958年9月30日,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1958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开始播放电视节目。1958年10月27日,世界第一台1.2万千瓦3000转/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上海电机厂诞生。1959年9月6日,上海光学仪器厂制成我国第一台十万倍高级电子显微镜。
这期间,上海手表厂生产出第一批上海牌17钻手表;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出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货轮跃进号;上海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海鸥牌>120高级照相机丶第一台电视机……
自1958年以来改建丶新建的170多个轻工业工厂和车间先后投产,到1962年填补了照相机、感光胶片、手表、秒表、合成洗衣粉、合成脂肪酸、曝光表、闪光灯、光学玻璃等轻工业产品空白。上海工业部门自1958年至1963年,创造和推广300多项新工艺、新技术,有200多条自动、半自动生产线投产,试制成功3万多种新产品和新品种。上海的一大批名牌产品:英雄牌钢笔、华生牌电风扇、回力牌球鞋、双钱牌胶鞋、如意牌陶瓷器皿、金龙牌热水瓶等等,畅销海内外。
于此,上海的工业开始步入持续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57年,上海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13.6%上升到30%,1958年上升到45.6%。1963年到1965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8.8%。

爸爸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在闵行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海的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得到稳步而快速的发展

1960年1月,爸爸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在闵行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动员全市各条战线争时间,抢速度,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明确提出:上海应发展成为国家新产品试制和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并确定具体实施步骤。会议制定了“上海市1960年至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经济及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要加速发展高级、精密、尖端产品。规划还具体确定了原子能、电子、半导体、计算机和新型材料方面在上海的发展步骤和措施。
上海的科技事业从无到有,得到稳步而快速的发展。先后建立原子核、高分子、电子仪器、技术物理等16个研究所。1960年,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嘉定县成立包括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相结合的上海科学城。全市科研机构从1956年的38个发展到1966年的184个,科技人员从4.72万发展到15.69万人。
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上海市委重视社会科学的发展,1958年6月4日,爸爸在上海市高等学校科研规划会议上宣布,将原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合并建立上海社会科学院,这是全国第一个研究社会科学的专业机构。
有远见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完整的上海科研体系,对上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新技术的研制与发展,对“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工业项目,对航天事业在上海的发展,作用极大。上海的科研领域几乎涉及当时各个新兴学科前沿,开拓生物工程、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激光、原子能技术等当代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技术或者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生产出一批具有高级、精密、尖端技术的工业产品:
1960年2月19日,上海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1962年4月,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江南造船厂成功制造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1963年,上海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功率激光器;1964年5月20日,上海研制成功地对空导弹;1964年初,研制成功代表世界原子能应用先进水平的“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这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技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顺利爆破成功,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原中央第二工业机械部副部长刘西尧在<我国“两弹”研制决策过程追记>一文中说:“苏联断援后,我国导弹、原子弹的工作及有关建设一直没有停。”“问题是我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在经济实力上能否承受,在科学技术上有没有能力?!”“上海的工业技术基础再次显示出了潜力,几个关键的原材料都是上海的研究单位和工厂协力做出来的。”
上海研制成功70多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这其中有:1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1.2万吨水压机,6000千瓦燃气轮机,8800匹马力柴油机;高精度半自动万能外圆磨床;20万倍大型电子显微镜;每秒2.5万次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人工合成胰岛素等等。
特别令人感慨的是,上海的一些工业项目和新技术,都是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坚持搞成功的,如精密机床、农机、汽车、半导体、计算机、电渣重熔、纯氧顶吹练钢等项新技术,都是上海坚持研究多年,并取得成功之后才分别列入国家计划。

爸爸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思想作风特别过硬的干部队伍

爸爸提倡雷厉风行和负责到底的工作作风。各部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向他汇报,都能及时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快速有效的解决。
爸爸一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是首要任务。他紧抓党纪党风不放松,处处以身作则,他要求干部丶党员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对干部要求十分严格,在政治上爱护干部,无微不至地关怀干部的进步与成长。对犯错误的干部,他说:“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分从宽,能不处分的尽量不处分。”爸爸一贯襟怀坦白,与他共事,从不必担心背后搞小动作。工作中出现问题,他从不把责任推给下级。上海的干部们说:“在柯老的领导下工作,可以少犯错误。”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上海制定增加工资方案时明确规定:一般职工升级面为40%、14-17级干部不得超过25%、11-13级干部不超过5%、10级以上干部一律不升级。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上海市委重视照顾知识分子的生活,市商业局和卫生局先后发给3000多位高级知识分子购物证去指定商店购买副食品,发医疗证去设备较好的医院就诊。安排高级知识分子住进上海的高级公寓和花园洋房。
爸爸在上海带领一支政治水平高、思想作风正、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队伍,敢于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同心同德、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为上海和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力拚搏。上海的各级干部都十分优秀出色。他们永远是值得上海人民敬重的忠诚的中共党员!
1963年12月,爸爸在生前最后一次主持召开中共上海第三届党代会。他在报告中,反复强调要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要在思想上、政治上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
他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脱离群众。”“过去在农村里,干部遇到了群众,开口就是老大爷、老大娘,亲热得很。因为那时我们真正是同群众打成了一片,群众相信我们,我们也相信群众。在严酷的斗争考验中,群众宁肯牺牲自己,保护我们的干部,”“脱离了群众,要做好各项工作,也就根本无从讲起。”
他要求干部,“做工作必须认真严肃,高度负责,一丝不苟。要全心全意地干工作,真心实意地干,不能半真半假地干。对主要的工作一定要抓紧,抓到底。”
爸爸领导中共上海市委高起点规划上海工业发展方向:“能够生产高级、精密、尖端产品的一个先进的工业和科学基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事业服务。”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上海完成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到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上海全市工业产值从1956年的113.92亿元增长到1965年的230.77亿元,在极其困难和没有外援资金投入的条件中实现工业产值“翻一番”。上海人民为国分忧,给予多,索取少。1960年代,上海以占全国一千五百分之一的土地,一百分之一的人口,提供占全国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上海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这十年的发展,为上海经济在199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十年,全体上海人民为振兴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爸爸更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全部的学识、才能、智慧、心血、乃至生命。在上海工作十年之后,爸爸因病去世,享年63岁。
妈妈说:爸爸是累死的。


附文:

前北方局书记高文华:不许刘xx嫁祸柯(庆施)老

高文华口述

http://www.xueshe8.com/viewthread.php?tid=1136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