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一万个意见抵不住领导一个错误决定
文章指出校车事故频发源于错误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导向,群众多次反映学校离家远、校车安全等问题被忽视,强调应从政策层面解决根本问题而非仅靠制度建设。
甘肃校车事故发生后,各级机构、领导纷纷表示重视,开会下文忙得不亦乐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21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0多个部门正在参与制定校车制度,之后将形成国家标准。“首要工作,就是现有的校车不能再发生事故了。”续梅透露,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多个国家部委正在参与我国校车制度的筹建工作,未来将形成国家校车制度标准,由地方根据自身情况执行。
针对这种“忙得不亦乐乎”,[小土过后是多云]网友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是谁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 并且在分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校车事故之所以近年来频发,核心原因还是在国家政策上,说得明白点,是走偏了的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在杀人!不从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反思并采取措施,光靠建立什么狗屁制度(请原谅我用词粗鲁,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制度等于狗屁),买美国校车,加强超载治理永远只会治标不治本。”
“是谁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的问题让大于想起两年前的一个帖(附后)。这个帖反映的就是群众反对“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的意见。其中就明确地提到“每天乘坐个体户的交通车来往,安全没有保障,家长天天提心吊胆”的弊端。这个意见没有得到哪方面的重视,但现在正好用来回答“是谁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意见和要求在各地在和各个论坛都是很多的。可是,往往是群众的一万个意见也抵不住领导一个错误决定。正因为如此,大大小小的事故就出现了。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想通过“制度建设加大投入超载监管”之类的措施来解决,不仅是舍本求末,而且是盲人瞎马。比如加大投入购安全校车,可是再安全的校车也只能减少伤亡而不是能够杜绝事故的。有网友说得好:“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让学生上学都不需要坐校车,这才是正题!”而要“让学生上学都不需要坐校车”,关键还是一个教育方针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究竟为谁办教育的问题或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附:教育局这个事情做得很不好
[ 大于 ] 发表时间: 2009-11-03 15:22:02
前两天,郴州街洞煤矿一个朋友专程来访,希望大于能够为他们反映一个情况。问清原由后,大于认为这个情况确实需要向上级反映反映。
这个朋友所工作的郴州街洞煤矿原来有一所子弟学校,高峰时学生达到一千多,职工子弟从小学可以读到到高中毕业,教学质量在郴州也排得上名。后来由于企业改制,有经验的教师不断流失,规模越来越小,到前年只留下小学部,并且交给了地方,为郴州苏仙区教育局接管。
至今年暑假,还有小学1—3年级学生140来人,教师十来个。不料这个学期一开学,苏仙区教育局把街洞学校的教学楼以每年8万的租金租给了一家私人电机厂,原来的学生老师全部合并到离煤矿10余里的栖凤渡中心完小就读。
这一变化,虽然给苏仙区教育局每年增加了8万的收入,却给煤矿职工及周边村民孩子读书带来了许多麻烦。一个是1—3年级的孩子小,每天很早就要起来赶学,中午不能好好休息,下午很晚才能回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每天乘坐个体户的交通车来往,安全没有保障,家长天天提心吊胆。三是从经济上来算,学生每天来回车费4元,中午还要在外就餐,一个孩子一年需要增加2000——3000元的开支。所有学生教师加起来的额外负担达到几十万,远远超过苏仙区教育局每年8万的收入。
是不是栖凤渡中心完小的条件就很好呢?据了解,栖凤渡中心完小的校舍也很紧张,一些教师不得不两家人合住一房,班级人数超编,因为并校,结果是更加有苦难言。所以,这个事除了苏仙区教育局得了一点租金的收入,从哪个方面来看,郴州苏仙区教育局这个事情都做得很不好。
早就听说过一些地方群众对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有意见,反映学校撤并后出现了孩子上学路途远、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从街洞煤矿学校撤并的情况来看,苏仙区教育局的做法没有以人为本,不符合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方针。而且,街洞煤矿学校撤并的这个例子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值教育部新部长上任之际,特报告一下,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针对这种“忙得不亦乐乎”,[小土过后是多云]网友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是谁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 并且在分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校车事故之所以近年来频发,核心原因还是在国家政策上,说得明白点,是走偏了的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在杀人!不从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反思并采取措施,光靠建立什么狗屁制度(请原谅我用词粗鲁,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制度等于狗屁),买美国校车,加强超载治理永远只会治标不治本。”
“是谁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的问题让大于想起两年前的一个帖(附后)。这个帖反映的就是群众反对“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的意见。其中就明确地提到“每天乘坐个体户的交通车来往,安全没有保障,家长天天提心吊胆”的弊端。这个意见没有得到哪方面的重视,但现在正好用来回答“是谁把学校搞得离家那么远?”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意见和要求在各地在和各个论坛都是很多的。可是,往往是群众的一万个意见也抵不住领导一个错误决定。正因为如此,大大小小的事故就出现了。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想通过“制度建设加大投入超载监管”之类的措施来解决,不仅是舍本求末,而且是盲人瞎马。比如加大投入购安全校车,可是再安全的校车也只能减少伤亡而不是能够杜绝事故的。有网友说得好:“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让学生上学都不需要坐校车,这才是正题!”而要“让学生上学都不需要坐校车”,关键还是一个教育方针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究竟为谁办教育的问题或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附:教育局这个事情做得很不好
[ 大于 ] 发表时间: 2009-11-03 15:22:02
前两天,郴州街洞煤矿一个朋友专程来访,希望大于能够为他们反映一个情况。问清原由后,大于认为这个情况确实需要向上级反映反映。
这个朋友所工作的郴州街洞煤矿原来有一所子弟学校,高峰时学生达到一千多,职工子弟从小学可以读到到高中毕业,教学质量在郴州也排得上名。后来由于企业改制,有经验的教师不断流失,规模越来越小,到前年只留下小学部,并且交给了地方,为郴州苏仙区教育局接管。
至今年暑假,还有小学1—3年级学生140来人,教师十来个。不料这个学期一开学,苏仙区教育局把街洞学校的教学楼以每年8万的租金租给了一家私人电机厂,原来的学生老师全部合并到离煤矿10余里的栖凤渡中心完小就读。
这一变化,虽然给苏仙区教育局每年增加了8万的收入,却给煤矿职工及周边村民孩子读书带来了许多麻烦。一个是1—3年级的孩子小,每天很早就要起来赶学,中午不能好好休息,下午很晚才能回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每天乘坐个体户的交通车来往,安全没有保障,家长天天提心吊胆。三是从经济上来算,学生每天来回车费4元,中午还要在外就餐,一个孩子一年需要增加2000——3000元的开支。所有学生教师加起来的额外负担达到几十万,远远超过苏仙区教育局每年8万的收入。
是不是栖凤渡中心完小的条件就很好呢?据了解,栖凤渡中心完小的校舍也很紧张,一些教师不得不两家人合住一房,班级人数超编,因为并校,结果是更加有苦难言。所以,这个事除了苏仙区教育局得了一点租金的收入,从哪个方面来看,郴州苏仙区教育局这个事情都做得很不好。
早就听说过一些地方群众对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有意见,反映学校撤并后出现了孩子上学路途远、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从街洞煤矿学校撤并的情况来看,苏仙区教育局的做法没有以人为本,不符合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方针。而且,街洞煤矿学校撤并的这个例子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值教育部新部长上任之际,特报告一下,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很赞哦! (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