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毛主席派我搞石油

火烧 2011-11-2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毛主席亲自点名余秋里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强调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展现主席对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视与余秋里的任命过程。

毛主席派我搞石油

余秋里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12期

摘自《余秋里回忆录》

    难忘的教诲

    1958年1月下旬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我当天下午到毛主席办公室开会,并特别嘱咐,要早一点到,毛主席要和我谈话。

    接到通知后,我一直在考虑,主席和我谈什么呢?联想到前几天开会,周总理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秋里同志,我们准备让你和李聚奎同志对调一下,请你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我当时思想毫无准备,稍加考虑后说:“总理,这个任务我可承受不了啊!”总理说:“你考虑考虑,毛主席还要找你谈话。”我想,毛主席找我谈话,是不是谈这件事呢?

    下午,我按中央办公厅的通知,准时来到毛主席办公室。主席让我坐下以后,对我说:“总理他们提议,调你到石油部当部长,我们都赞成,总理和你谈过了吧?”我说:“总理和我谈过了。我考虑,我从来没有搞过工业,石油在地下,情况更复杂,这个任务我恐怕承担不了。军队中比我强的人很多,是不是另选一个人?”

    主席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话。他问:“你今年多大年纪了?”我说:“43岁。”主席哈哈一笑说:“43岁,儿童团嘛!”主席幽默风趣的谈话,使我们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接着,主席神情严肃地说:“我过去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主席稍停了停又说:“我们军队的高级将领,很多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了我军的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干部。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打仗、搞经济建设都是如此。”

    主席见我默默地听他谈话,又转而问我:“你是不是不愿脱军装啊?”我赶紧说:“不是。”主席说:“部长以上干部调动,是中央决定,不是转业。”主席还笑着说:“你如果转业,要发一笔财呢!”

    主席又说:“李聚奎同志是个很好的同志,他年纪大了。你年轻,精力充沛。中央决定,你们两个换一换。”

    这时,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了毛主席办公室。我向主席说:“主席,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我一定按照你的指示,在实践中去学习,努力把工作做好。”

    主席说:“好!就这么定了。你如果缺干部,可以指名要,军以上干部你愿意选谁就选谁。”

    主席和我谈话的时间不长,但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成了我的座右铭。在以后24年多的经济工作中,如果说我能学到一些工业、经济方面的知识,做出了一些成绩,都是得益于毛主席的亲切教导。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我为石油工业部部长。我在总后交代完工作后,于3月初正式到石油工业部上班。

    吹牛的教训

    我到石油部上班不久,传来了川中出油的好消息。听到川中3个构造喷油的消息,我们非常高兴。我认为,如果能在川中找到石油,不仅对四川和西南,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958年4月,我和康世恩同志到四川南充,召开石油工业现场会议。会议期间,我听取了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汇报,和苏联专家进行了座谈,听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我第一次到石油勘探现场。一天,我来到一个井场,苏联专家见到我说:“哎呀!你这个部长真是幸运,刚来不久,一家伙搞了个大油田!”他讲了很多道理,说是找到了大油田,按照他们的习惯,要我请他们喝白兰地。我只好让厨房做了几个菜,请苏联专家吃了一顿饭。那时候,到处都弥漫着乐观情绪。不要说广大职工对川中出油感到欢欣鼓舞,就是中外的博学之士,也无不认为在川中找到了大油田。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以为,这下子,可能一锄头刨出了一个“金娃娃”。

    1958年10月,石油部在新疆克拉玛依召开现场会。党组经过讨论,决定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集中一部分力量,进行一次会战,争取拿下川中油田。

    这是石油工业的第一次会战。为了加强领导,成立了川中会战总指挥部,由康世恩同志任总指挥。五个主要探区成立分指挥部,由石油部主管领导和四川、玉门、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同志任指挥。

    从1958年11月会战开始以来,在钻井过程中喷油和试油过程中出油的有37口井,其中出油情况较好的有9口井。但没有找到比较连片的、产量比较高、比较稳定的含油面积。

    根据上述情况,我和康世恩同志一致认为,川中有油是肯定的,但一时难以找到分布规律和高产地区。3月份决定结束会战,4月份队伍陆续撤出,留下四川局部分力量继续工作。

    川中石油会战,可以说是我刚到石油部后打的一场“遭遇战”,也是转到石油工业战线后的第一次重大实践。在这次会战中,我们碰了钉子,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大有好处。通过川中找油,我进一步认识了石油工业的复杂性。实践证明:一口井出油不等于整个构造能出油,一时出油不等于能长期出油,一时高产不等于能稳定高产。我认识到,石油是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的流体矿物,因地而异,情况复杂,必须在不断实践中,取得大量的、能反映地下真实情况的第一性资料,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才能对地质情况、油层性质、油藏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有效地勘探石油,开发油田的基础。

    川中会战成果不理想,原来预期的主要目标没有实现。那时,我们把形势看得乐观了,对问题看得简单了。主要原因是经验不足,知识不多,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做很多工作,没有把情况搞清楚,就吹了牛,说这个油田不错,是大油田,说了大话。这是个很大的教训。

    在会战中,我由于对工作要求过高过急,对一些问题又研究得不细,曾经错误地批评过个别领导干部和地质人员,说他们“保守”。以后,在一些会议上,我多次公开检查,向他们道了歉。

    总之,川中会战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我曾对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同志说:“感谢你们四川,川中是‘教师爷’,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学乖了。”

    发现大庆油田

    建国以后,1951年至1954年,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及所属东北石油管理局,曾多次派人到东北地区进行过油苗调查,发现和证实了阜新和承德的石油、扎赉诺尔和安图的沥青、依兰的油页岩等矿苗。

    1955年,正式开始了以找油气为目的的石油勘探。1958年3月,我们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把松辽盆地作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主要战场之一,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先在西安地质调查处建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大队,后单独成立了东北石油勘探处,归石油部直接领导,负责松辽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

    经过1958年的大量工作,首先在地质浅钻中发现了油砂,证明了松辽盆地肯定含油。第一口见含油砂层的井是松辽石油普查大队501队所钻的南17孔。这口井位于吉林省前郭旗附近。第二口见含油砂层的是位于吉林省怀德县杨大城子附近的南14孔,1958年5月23日开钻,9月7日完钻。从井深300米到完钻的1027米,陆续见到含油层20多个,厚达60米。使勘探人员非常振奋,预计能获得有工业价值的油流,可是在试油中只产水,水中带出油花,说明这些油层是油气运移过程中的遗迹,石油已经随着地下构造的变迁,转移到储油条件更有利的地方去了。

余秋里曾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油田,了解地质状况。

在松基1井、松基2井相继就位以后,松辽盆地第三口基准井(松基3井)的井位究竟选定在哪里,突出地摆在了松辽盆地石油勘探工作者的面前。

    11月14日,松辽石油勘探局向石油部呈报了松基3井井位图。图中说明:“松基3井井位已定,在大同镇西北,小西屯以东200公尺,高台子以西100公尺处”。经过反复论证、修改、补充,石油部于1958年11月29日正式行文批准了松墓3井的井位。

    松基3井的钻井施工任务是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负责的。这个井队于1958年6月由玉门调到松辽,是松辽盆地第一个石油深井钻井队。

    8月29日,冒着细雨完成的松基3井固井作业,各项技术指标合乎要求,经过电测检查,质量合格。9月6日第一次射孔。9月26日抢下油管后,松基3井终于喷出了棕褐色的原油。在场的职工情不自禁地欢呼跳跃。这一喜讯迅速传遍松辽盆地,传到长春、哈尔滨,传到北京。我们终于在松辽平原发现了油田,为建国10周年大庆献了厚礼。

    从1959年10月到1960年2月,又采用不同油嘴连续进行试采,证实松基3井的产量是稳定可靠的,能够保持较长时期的稳产。

    松基3井是松辽盆地的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大庆”名称的由来

    松基3井喷油以后,松辽石油勘探局黑龙江大队立即前往黑龙江省委报捷。当时,省委正在开常委会,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第二书记、省长李范五和其他领导同志仔细观看了送来的原油样品,并详细询问了石油的勘探和生产过程。欧阳钦同志高兴地说:我们黑龙江找出石油,这是一件大好事。石油对于国家的工业化、农业机械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黑龙江一定要全力以赴,支援石油勘探,和石油职工一起,做好石油勘探工作。他殷切嘱咐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同志,要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胜利。随后,黑龙江省委连续发出3个文件,向中央和国家计委、经委、建委报告了松基3井出油的情况。欧阳钦和省委领导同志还决定,国庆节后,要亲自到大同镇看一看,向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同志们表示祝贺和慰问。

    1959年11月7日,欧阳钦和李范五、强晓初、李剑白、陈剑飞等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冒着严寒,不顾颠簸,驱车200余公里从哈尔滨赶到大同镇。听了松辽石油勘探局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之后,他们又亲临松基3井和刚刚开钻不久的葡1井井场,亲切慰问了石油职工。

    11月8日,在大同镇召开的庆祝大会上,欧阳钦同志向石油职工和当地干部、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此地出了油,是天大喜事。听到你们的介绍,感到石油事业在黑龙江大有希望。你们搞油的是野战军,找油、开发以及将来的建设是很复杂的,也是困难的。你们的事业,是全党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大发展可以带动我们的机械化、现代化,使国家更富强。你们到这里搞石油,全国要支援。我们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的县、乡和广大人民群众是这里的‘地主’,要尽‘地主’之谊。从省委起要讲大局、顾大局,要教育全省的干部群众,认识石油是关系全国大局的大事。我们要组织全省支援石油勘探,你们要在葡萄花、高台子构造甩开钻探,大战今冬明春。我们要继续组织力量修筑公路,同石油工人一起大干,尽快把这个油田的大小勘探清楚。总之,黑龙江省支援石油开发是责无旁贷,全力以赴,全力支援”。

    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大庆和松基3井喜喷原油,也考虑到随着油区发展,将来大同镇一旦设市的话,就和山西大同市同名,欧阳钦同志提议把松基3井所在的肇州县大同镇,改为大庆区,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随后,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根据这一提议,作出了决定,以大同镇为中心,包括周围有石油构造的地区在内,成立大庆区,同时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

    欧阳钦同志命名的“大庆”,言深意切,含义深远。后来,研究松辽油田勘探、开发方案时,我们都同意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由此,在石油地质资料上也把原来的大同镇长垣改称为大庆长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y9t.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