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包干到户”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选择

火烧 2011-11-20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文章探讨包干到户是否为正确选择,分析其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的影响,质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效果,强调生产责任与激励机制的缺失。

   

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必要对“包干到户”农业生产经营形式进行深入讨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者对“包干到户”的选择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本文将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包干到户”,是指摈弃集体经营形式而将耕地(包括田与土)划给农户经营。简言之,否定新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建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生产经营经营管理制度,否定集体,肯定个体。改革者将“包干到户”的经营生产方式叫住“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者说:“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由生产任务承担者对其生产成果负责并按产量或产值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生产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形式上有两种:①包产到户。以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以户为单位承包,包工、包产、包费用。按合同规定在限定的生产费用范围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实现承包合同指标受奖,达不到承包指标受罚。②包干到户。又称大包干。承包合同中不规定生产费用限额和产量指标,由承包者自行安排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公共提留以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即“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承包内容上也有两种:①土地承包。即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农户人口、劳动力数量,将土地分给农户自主经营。②专业承包。即在生产队统一管理下,将集体所有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各业的生产过程承包到户或承包到组,由户或组自主经营。  

实际情况和改革者的说法是一致的吗?答复是否定的。先看“联产”,土地包干到户后,一个农户是一个生产单元,自家种自家的地,各自耕各自的田,和谁“联产”呢?是不是一句空话呢?试问中国大地,“联产”的农户有多少?也许有,但肯定是个案,不是普遍的现象。再看“承包责任制”,对于尚属于集体所有的经济内容(比如林地、水库、加工厂等等),勉强说得上承包责任制,因为虽然“承包”要旅行法律手续,但其中责任也并不明显,只是对合同负责的责任,而生产经营却是承包者自己的事。尤其是土地划到农户后,土地的经营权就是农户的,种什么完全是农民自己的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风调雨顺收成好,政府不给奖励,天公不作美收成差,政府也不负责任。盈亏都是农民自己的事。也就是说,生产什么,要达到多高的指标,并没有合同规定,也没有其它形式的规定,更没有什么奖励的规定,这叫什么承包和责任制呢?是的,政府要给予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但只能是指导和引导,不能强迫。所以,“承包责任制”也是一句空话。  

结论是:“包干到户”的农村经营生产方式和封建社会时代的经营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特征是分散经营,小农经济。  

改革者当时搞“包干到户”的理由是,集体生产劳动,“吃大锅饭”养了懒汉,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包干到户”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释放农民的劳动热情,这个劳动热情源于“私利”的刺激,因为种出来的果实就是自己的,而集体劳动获得的成果要进行分配,不一定全是自己的。诚然,“包干到户”的确能极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也有利于土地的精耕细作,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有利有弊的。以“队为基础”的集体生产、经营模式虽然不能全方位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劳动成员的生产积极性,但从深层看也有它的优点:(1)它是人类灵魂的革命,是文化的革命。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调节社会人群太过的私欲,因为人群太过的私欲是产生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集体制度可以抑制人群社会私欲的膨胀。所以,集体制度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2)集体制度有利于发挥农民劳动者集团军生产力的优势,用比较低的成本办很多大事,例如集中力量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公路、铁路等。(3)集体制度有利于对土地的集中、统一利用,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这样的经营有利于动植物传染病的防治、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渠系配套等建设,有利于土地的规划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4)集体制度有利于凝结人心,有很强的政治优势,一呼百应。这样的态势不仅对发展建设有好处,对巩固国防,抵御外敌的威胁和侵略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而这个力量往往被改革家们忽略了。  

“包干到户”的好处前面已经提到了。其不足之处是它迎合了农民千百年历史形成的狭隘、自私、散漫、自由的特点,使中国广大农村的情景倒退到封建时代,使中国广大的农民回归到原始、落后的小农经济时代。现在一些农村非常萧条,田园荒芜,封建迷信活动猖獗,非法宗教传播蔓延。以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在农村的革命进行了自我否定。是喜剧还是悲剧,现在下结论还不是时候。由于“包干到户”,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势所必然,许多省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做工,固然,一些农民外出致了富,但站在国家管理的高度看这个问题,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弊大于利,没有青壮年劳动力,谈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带来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在当前,“包干到户”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是规模生产经营。尽管中央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土地流转政策,但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偌大一片土地,只要有一户农民不愿意流转,那里的规模经营就难以搞起来。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土地流转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家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二是科技支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科技普及推广形成了高潮,但后来由于体制的变化,农村科技推广每况愈下,现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也就是说,现在农村的科学技术仍然维持在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而且,即使现在花大力气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想有所为却不能为,有点文化知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没有承接科学技术的“活的载体”,总不能向老弱病残农民传授技术吧。农业现代化特征之三是标准化生产,在被分割的碎片的土地上搞标准化生产经营是不可想象的。  

从上面的论述中表明,综合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农村集体生产经营制度优于“包干到户”制度。前者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是向前看,注重综合效益和长远利益;后者违背了历史规律,是向后看,是历史的倒退,只注重一时的利益或眼前的利益。  

值得明辨的是,改革者在宣扬和肯定“包干到户”成绩的时候,是用的反证法,即用农村粮食等农产品增收,人们有了饭吃的结果来证明“包干到户”正确。事实上,粮食等农产品的增产的原因并不仅仅靠“包产到户”,而是有多方面因素的效应,比如除“包干到户”之外的其它政策,比如气候,比如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实事求是说,这才是农村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增产的主要原因。而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前,种子、花费、农药等科学技术尚没有得到普遍的发挥,恰恰在改革开放的时候,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和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遗传技术得到推广。如果没有杂交技术,“包干到户”不论怎么干,也干不出水稻超1000斤,也养不出增产40%的生猪。农村整体生产力的发展和积累到释放都有一个过程,比如毛泽东大搞水利建设,改革开放后发挥了作用。但我们的一些宣传,却把这些因素忽略了。这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有人说:集体制度虽然好,但“生不逢时”,人们的水平跟不上,文明和文化发展水平跟不上,人们的生活习惯、习性跟不上,所以要倒退,所以要补资本主义的课。  

我看这是一种谬论,是否定前贤的一个借口。农村集体生产经营不能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跟不上。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且忙于巩固政权,忙于和帝国主义作斗争,忙于搞政治运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于农村的发展管理作精细研究、精细管理,如果管理跟上了,是可以调动绝大多数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的。  

现在,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始作俑者就是“包干到户”。  

   

(2008年12月7日星期日上午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