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装备制造业肩负强国之梦

火烧 2006-08-29 00:00:00 时代观察 1032
文章强调装备制造业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指出技术自主与民族产业振兴是实现强国梦想的关键,同时警示外资控制带来的安全风险。

6月19日,曾培炎副总理在西安召开的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务院不久前发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要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到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曾副总理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高度重视。

装备制造业是为其它行业提供母机和装备的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装备制造业肩负强国之梦。

一、我们国家许多行业的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母机和装备的落后

大家一定还记得1983年发生的“东芝事件”。所谓“东芝事件”,就是日本东芝公司向前苏联出口了先进的加工中心,用于潜艇的螺旋推进器的加工,大幅降低了潜艇的噪音,让美国人很难对苏联的潜艇进行跟踪。东芝公司因违反所谓的“巴统协议”而受到了处罚。这里讲的就是母机的重要性。

毋庸讳言,过去我们靠引进,在很短时间内大幅缩小了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但在时过境迁的今天,若再往上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因为发达国家仍然在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并且有加剧的迹象,美国政府就正在研究进一步加大限制的措施。因此,靠引进也许会让我们成为二、三流国家,但肯定实现不了强国的梦想。

尽管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但拥有它毕竟还拥有希望;若失去它,我们就连希望都没有了。道理很简单:靠钱我们买不到真正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军事装备!

二、真正的安全问题在危机和冲突中体现

大家知道,伊朗在发生伊斯兰革命以前,巴列维政权与美国是非常友好的,进口了许多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但冲突发生后,美国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导致伊朗飞机因买不到飞机配件而变成一堆废铁。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南美的委内瑞拉。

上述事例正好说明了什么叫安全,什么叫受制于人;如果没有自主的民族工业,国家安全也好,经济安全也好,是没有保障的。装备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作用好比军队,“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好像不重要,但却是国家安全支柱。

三、有一种逻辑很危险

有一种逻辑认为:国有企业都要改制,改制需要国有资本退出,国有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没有意义;民营企业不可靠,同时也不能体现政绩;外资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中国的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布局。大型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经济发展全局和国家核心资产,其关键不在于产权交易,而在于是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转型期的首要任务不是简单的国有资本退出和市场化,更重要的应该是完成民族产业的整合和战略布局,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否则,产业都由外资控制,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都会面临极大风险,客观上造成民族产业的削弱,甚至消亡!

国有企业的改制,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步,主要解决所有者缺位、经理队伍激励以及与之配套的监督和评价问题。国有资本逐步有序地退出,这种改革思路可能更能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四、“只要工厂在中国,就是中国企业”的观点是荒唐的

首先,制造工厂在中国,但研发中心未必在中国;研发中心在中国,技术未必属中国。也就是说,我们未必能拥有所谓的自主技术,就像卡特在中国拥有挖掘机厂,但我们并不拥有挖掘机核心技术的一样。

其次,工厂在中国,我们也未必能分享经济上的好处,外资可以操控企业盈亏。卡特彼勒与徐工合资,三年大幅亏损,让徐工股份一步一步“稀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外资企业比例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就失去了自主性。

再次,外资企业的技术,也许能让我们买到比较好的产品,但肯定不能用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比如说,它们的先进技术不会帮我们制造先进的军事装备。

我们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因为如果装备业被外资控股,上述三个层面的问题就都有可能发生。

五、装备制造业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路径依赖很长的产业,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现在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是几百年来中国民族工业全部成就的积累,是民族工业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徐工的历史就比共和国的历史还长得多,这么多年,徐工也就两个产品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价值,不是看得到的有形资产,而是长期积累的品牌、专有技术、市场地位和人才等无形资产。以徐工为例,它的历史有上百年,徐工两大产品在各自领域均占到中国市场份额的50%,技术尽管不是最先进,但最适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由于价廉物美,深受国内客户喜爱,并因此而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凯雷收购的不仅是十几个亿的净资产,更是徐工百年积累的品牌、专有技术和人才队伍,是工程机械行业10%的市场份额,是汽车起重机和压路机两大产品的半壁江山,这才是徐工真正的价值所在。徐工不缺优质的经营要素,而是缺市场化机制,而这一切并不需要“美元”来获得!比如三一就有能力收购并帮助徐工引入市场化机制!

六、装备制造业是中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是中国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例,近年来,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势头的强劲增长,许多国外同类产品进不了中国市场,都是这种优势的充分体现。

装备制造业不但是国家首要的战略产业,更是大有作为的产业,是未来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希望!正因为如此,国外产业在强攻不行的情况下,利用其资本优势,加快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收购和整合,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谨慎处理国有企业的改制问题,否则,留下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甚至不可承受之疼。

向文波,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1962年生,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和中国建设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国务院中外企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南省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理事、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会员、长沙市工商联合会副会长、长沙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任涟源市经委委员、涟源阀门厂厂长,94年起任三一集团副总裁、常务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2002年,向文波先生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2002年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

向文波:徐工并购案是一场欺骗政府的游戏

    根据香港商报、第一财经日报的公开报道以及香港网站(网址为http://china_deep.mysinablog.com) 的报料,材料包括凯雷2004 年9月29日的第二轮标书、徐工集团2004年10月向政府的一份汇报材料以及2005年3月9日凯雷的第三轮标书。经多方核实,材料应该是真实的。基于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和这些文件,我认为,徐工并购案实际上是一场欺骗政府的游戏!(材料如有问题,请徐工澄清)

    欺骗一:一个皮包财务顾问公司

    鑫兰图公司的顾问公司地位,在徐工给政府的汇报材料中得到了确认,而该公司是一个注册于徐工收购案启动之前的2003年3月28日、地址盗用、注册资本为10万元的皮包公司。这个情况,政府应该是不知道的。

    欺骗二:一份“忽悠”政府的标书得了最高分

    阅读凯雷的第二轮标书,你会以为自己是在学习徐州市工业发展五年规划。洋洋洒洒21页的标书,设计投标的内容很少,大谈特谈的是招商引资工作,根本让一心谋发展的徐州市委、市政府无法拒绝!包括:

    1、引进发动机等四个项目,直接投资40亿,2010年四个项目可达125亿销售额,卡车底盘项目2005年就可实现出口50亿,2006年加工出口加发动机可实现60亿销售。具体情况如何,徐州人最清楚。

    2、要将凯雷控股的企业投资引来徐州,标书显示凯雷全球控股企业275家,其中30%为大型制造企业,列了一长串名单,并煞有其事地催促徐州市政府赶紧考察。

    3、吸引与四个引进项目相关的配套厂来徐州投资,还有一些其文激动人心的条款,比如“在徐工机械设立国际一流的卡车工程技术中心,为载重卡车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我国那么多汽车合作项目,我不知道有谁帮助我们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中心?看完这份标书,给人的印象是:凯雷要将美国的底特律搬来中国,新中国的重工业中心将诞生在徐州?!问题是,既然上述内容属投标书的承诺,就应该具有约束力,但标书中看不到任何约束性条款,只是从事后徐工对外介绍中说明,如不能引进发动机和载重汽车项目,每少一个罚款750万美元。那就是说,这些承诺即使全部违约,罚款也只有1500万美元,并且,罚款不是上交政府,而是注入徐工机械,凯雷几乎分毫无损!

    更令人奇怪的是,关于投标的核心内容、收购价格、出价依据、出价假设、标的物界定等第,都是轻描淡写,且模糊不清,关于价格只有一句实质性内容“凯雷集团为此拟投入3.7亿美元现金,我们计划以此价格一次性投入现金,以增资扩股和收购部分国有股”。至于多少增资、多少收购老股,根本没有说清楚,然而,就是这样一份标书,却得到最高分。

    欺骗三:汇报刻意美化凯雷报价

    在徐工集团第二轮投标后给政府的汇报材料中的第三部分,提到了选择凯雷作为优先谈判对象(事实上是唯一的谈判对象)的理由,其中第五条:“整体交易对价(3.7亿美元)较具吸引力,且可以全部为旧股” 。一句“且可以全部为旧股”就让摩根大通报价的优势消于无形,而将其排除在外也为日后狡辩留下了伏笔。

    欺骗四:谈判送大礼

    经过所谓“一年多的艰苦谈判”,徐工并购方案已经公布于世,与凯雷第二轮标书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最后的成交条件比凯雷的报价方案还要差!谈判只不过是圆满完成凯雷所交给的任务。

    1、最终协议完全实现凯雷的目标。凯雷在标书引条中提到:“凯雷集团为此投入3.7亿美元的现金,我们计划以此价格一次性投入现金以增资扩股和收购部分国有股,以解决徐工机械历史遗留问题,并为大型投资项目提供充足资本金。在此基础上,为了迅速增强徐工机械实力,占领市场制高点,我们希望此次改制以增量改制为目的。因此,凯雷建议在我们投入的现金中,除了用于员工身份置换、资产管理公司回购股份以及其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所需外,其余应尽量作为增资扩股而用于徐工机械的下一步发展。上述金额在正式投资合同生效时将以美元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给徐工机械。”徐工并购案的最后条款果如其言,政府除拿了20亿解决遗留问题以后,实际一分钱未得,其它10亿硬生生地被人从口袋里拿出来,又注入到了徐工机械,放回了凯雷的口袋。

    2、标书承诺的一次性现金投入变成了部分有条件的投入,即大家看到的对赌协议。

    欺骗五:凯雷标书中未见其它附加条件承诺

    徐工集团在解释为何放弃摩根大通31.94亿,而选择凯雷方案时的解释是:凯雷在其它附加条件上更有优势。让人意外的是,凯雷第二轮标书根本不涉及所谓的附加条件承诺。那我们可以理解为所谓的附加条件,根本不是第二轮投标的内容,否则,凯雷没有理由不作出回应;同样,附加条件根本就不是摩根大通出局的理由,徐工某些人的解释不过是一种欺骗!

    欺骗六:一个离奇的评估结果

    一般来讲,买家的评估结果会要低于卖家的评估结果,但徐工交易案出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结果:卖家不但评估价值,而且成交价格也远远低于买家的评估结果。摩根大通对徐工价值的评估结果是37.87亿,出价31.94亿,而实际成交价只有20多亿!那么,卖家的评估价不应高于20亿。

    有人不断问我,徐工并购案结果将是什么?我说,政府不应该批,理由有三:

    1、徐工并购与政府的政策导向相违背,因为国务院关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国家要保持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控制力。

    2、徐工交易案的过程存在严重问题,如财务顾问公司为皮包公司。

    3、徐工交易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汽车起重机受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管制,外资持股不能超过50%,徐工改制不应突破政策底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