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敬礼了,干部就应该这么干!

火烧 2011-05-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两位基层干部通过实际行动感动群众,其中一位副局长卧底企业四年考察农民工待遇,另一位退休局长还债,展现干部实干精神与责任感。

敬礼了,干部就应该这么干!  

马望野  

=========================  

这些年来,在现实生活中,能感动我的人物不多、能教育我的人物也很少。原因可能是,一来社会活动少,二来脑筋僵化了,偶尔在各种媒体上面或各路名家那里,听说了三五位以至八九个,皆时尚十分,都看不上眼,“惊”而远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可是,近俩月来,却有两个同志,让我最感动,让我最受教育。一个是“最善潜伏的副局长” ——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家顺,一个是“还债局长”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退休局长胡丙申。虽然他们都是公务员,因为日常所干的都是公务,应该尊称为官员;而我却愿意称之为干部,因为他们身上还带着强烈而鲜明的革命做派,这样更显得亲切。莫谓我言之有谬,请诸君先看原文——  

   

[甲:“最善潜伏的副局长”]  

======================  

为考察农民工工作环境  

副局长“卧底”打工四年  

======================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一位“最善潜伏的副局长”,4年来,以平均每年一次的频率,“潜伏”于各类企业。  

陈家顺负责劳务派遣工作,把很多老乡介绍到义乌打工,面对一件件待遇不公的投诉,压力日益沉重的陈家顺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亲自到企业体验一番。  

几年下来,陈家顺用各种方式“考察”了义乌180多家中型以上企业。解决了6000多人的务工问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陈家顺之所以有这样的毅力关键在于一分切实替群众着想的责任之心。  

平均每年一次  

   

■“潜伏”于各类企业  

这是陈家顺“卧底”的第4个年头。  

4年来,这位来自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副局长,以平均每年一次的频率,“潜伏”于义乌的各类企业。  

2007年3月,接受沾益县政府的派遣,时任沾益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副主任的陈家顺来到义乌,在义乌人才市场三楼正式安家。  

在这之前,陈家顺已经从事多年的劳务派遣工作负责组织沾益县的老乡们外出务工。最频繁的一段时间,“半年带了7批人南下广东。”  

可效果并不好,“70%的人当年就回了老家。”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这一次,陈家顺把目光瞄准了在他看来需求量大、用工环境也不错的义乌。  

陈家顺开始联系义乌用工大户,把老乡们一个一个安排进去。可没多久就有老乡向他反映:工厂给出的待遇并不像入厂时那样,说是保底1500元,每天工作不超过10个小时,结果是夫妻俩一个月还没挣到1200元,工作时间要12个小时。管理层更是经常对他们呵斥,“不喜欢干就走人。”每月休息也仅有1天,这些让他们很难接受。  

面对老乡们“企业用工待遇环境你是否真的了解,会不会联合骗我们”的质问,没有亲身打过工的陈家顺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质疑声越来越多,压力日益沉重的陈家顺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亲自到企业体验一番。  

   

■故意摘掉眼镜眯着眼上去  

2007年9月,经过应聘,他成功“潜伏”到当地一家饰品龙头企业。在前期的了解中,这家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工资福利都让他觉得满意。但卧底之后,很快他发现一个问题:管理太过苛刻。  

两个月后,陈家顺又进入另外一家饰品公司担任仓库保管员。可惜的是,陈家顺刚介绍进去22个老乡,这家企业没有度过金融危机,在2009年倒闭。  

一天,他看到当地最大的养殖企业正在招人,就故意摘掉400度的近视眼镜,眯着眼上去应聘,“你让我做一段时间看看,不行的话不要工资。”  

为了消除老板对他的怀疑,“卧底”的日子,陈家顺异常勤快。十几天的工作,陈家顺摸清了养殖场的底细,他决定安置大龄求职者进来……  

4年来,陈家顺共当了5次“间谍”。但“卧底”并不是陈家顺的个人行为,工作站另外两个工作人员也都有“卧底”的经验。  

几年下来,他们用各种方式“考察”了义乌180多家中型以上企业。从2007年至今,这一工作站成功带出沾益县6000多个务工人员。  

(综合中广网、《工人日报》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2011-04-06 )   

   

[乙:“还债局长”]  

===========================  

退休局长打工10年替百姓还债  

===========================  

  ■照片说明10年来,为了还债,胡丙申生活非常清苦,这双皮鞋他穿了8年,鞋底被磨成了薄博的一层  

  山西  

  当了10年县乡镇企业局局长,为农民保了69万多元贷款,退休后打工10年替农民还了39万元的债。山西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退休局长胡丙申为民保债还账的事迹在网上传播后,被网民亲切地称为“还债局长”。有人说,胡丙申是个“憨憨”。那么,胡丙申是否真的憨?他因何保债,为何还钱?近日,记者前往夏县采访了胡丙申和他身边的人。

  ■“还债局长”10年替民还债39万元
  最近,一篇《夏县“憨憨局长”10年还清担保债》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网民关注,山西夏县退休局长胡丙申走进了公众视野。
  网帖称,胡丙申在担任山西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期间,曾以个人名义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借贷69万多元资金,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民无法还债,胡丙申退休后打工10年替11户农民还清了39万元债务。
  为了替老百姓还债,胡丙申10年来摆过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过饭馆、理发店,搞过养生馆,经营过小商店,甚至给人做饭、剃头,许多与他退休局长身份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活儿他都干过。
  网帖发出后,胡丙申为民保债还债的故事立即引发网民热议,网民纷纷表示“官为民还债”很“给力”。
  网民“长江万里”说:“尽管从法律上讲,替人还债是老胡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作为局长他宁愿退休后走十年还债路,也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这种干部很给力。”

  ■还债缘于为农民担保借款
  胡丙申1992年上任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时,夏县乡镇企业年产值仅有2000多万元,并且大多陷入困境。
  经过考察,胡丙申发现,资金短缺是制约夏县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当时,夏县乡镇企业贷款条件十分苛刻,商业银行不给放贷,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门槛也很高。农民办小企业既无多少财产抵押,也找不到担保人,靠个人根本无法贷到资金。于是,一些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求助胡丙申。
  由于政策不允许政府部门作担保,要担保胡丙申就只能以个人的名义。胡丙申先后以个人名义帮19户农民担保借了69万多元钱,除了少部分来自农村信用社贷款,其余全部是民间借债。
  2001年胡丙申从局长岗位退下来后,债主纷纷找上了门。原来当年自己担保的19户农民,除了8户及时还了钱,其余11户因企业倒闭并没有把钱全部还上,有的甚至一分钱都没还。有人建议胡丙申找找关系,把信用社的贷款做死账处理,或者干脆找一下县领导,请组织出面解决。但最终胡丙申选择替这11户农民偿还债务,并承诺争取12年把所有钱连本带利都还上。
  十年还债路,弹指一挥间,看似轻描淡写,却充满苦辣辛酸。胡丙申的老同事董乐谦说:“要不是亲眼见你都不相信,他退下来的第一个春节,就到大街上卖对联、卖鞭炮,还开理发店给人剃头,后来又开了个小商店,不到晚上十二点不关门。丙申以前坐小车呀,现在却经常拉大车,有时候看他吃饭,一顿饭一碗水、一棵葱、一个馍,很清苦!”
  就这样,胡丙申整整走了10年还债路。2010年元旦胡丙申终于还完了最后一笔欠债。10年间,他连本带利总共还了39万元。记者看到了10年来他收回的欠条和还债的收据,加在一起有近百张,数额大多都在几千元。
  还债10年,胡丙申从没向子女求助,因为没脸开口。在当局长期间,他没有给子女安排工作。二儿子复员后至今在县林业派出所当临时工,二儿媳没工作;女儿和女婿在河南卖馒头,至今是农业户口。

  ■诚信“还债局长”引发关注
  打工10年为民还债,胡丙申诚信为民的精神在运城市引起了许多单位和市民的关注。运城市经济文化界人士联合会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市民和企业家向 “还债局长”胡丙申学习,做重信尚义的模范公民。
  胡丙申说:“我今年67岁了,一担馍已经吃了大半担,无名无利也无悔,替人还了10年债,咱是吃了个亏,但咱对得起人,不亏心!运城是关公故里,历来重信尚义,我要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人明白诚信为民其实就在一念之间,并不是多难的事!”
(《北京青年报》2011/05/25  ■文/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吕梦琦 周慧敏)  

   

——马氏子曰:  

在先后阅读上述两篇文章之时,我脑海里都浮现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话。  

一句是他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年10月)中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另一句是他在《集外集·自嘲》(1932年10月12日)中写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我的心里,“最善潜伏的副局长”和“还债局长”的形象,就和鲁迅先生著作中所勾勒的上述模样差不多,所以,也就不能不引起自己的尊重和景仰。  

同时,陈家顺和胡丙申两位同志的言行,也让我更多地联想起毛泽东主席说过的话。也许,那两位同志本来就很熟悉毛主席的著作,平常也是按照着那里边的意思去做的。当然,这是我的揣度,现在抄录几段在下面,请大家都来考察一下,有没有点儿根据?  

毛主席曾经这样说过——  

■“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该时刻注意的。”(毛泽东:《为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的题词》[1943年11月],《解放日报》1943年11月24日)  

■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人民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毛泽东:《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968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  

■“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7页)  

■“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这些话,说的是如何的好啊!凡是这样去工作的,都会贡献出优良的成绩;凡是这样去生活的,都会锻炼出优秀的品质。尽管“最善潜伏的副局长”,“还债局长”,以及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挂掌(长)”或不“挂掌(长)”的“孺子牛”、“孺子马”般的同志们,征途是艰难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发扬着共产党人的革命作风,也许,他们最终不会位居公卿,名列青史;然而,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表里如一的孺子牛,人民的儿子。曾经有不少人,自诩或侈言是人民的儿子,可是,在实际的言行中,他们念叨的是谁们?亲近的是谁们?照顾的是谁们?傍靠的是谁们?。。。。。。那是大家都很清楚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人活的很滋润,有的人活得很枯涩!事实摆在那儿,请恕在此讳言了。拔着自己的头发是飞不上天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只听到过,毛主席曾喊出“人民万岁”的口号,可从来没有听到毛主席说过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但是,据《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郭金荣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披露,有一次,当护士孟锦云给他读到河南发生水灾的消息时,忽然听到了他的抽泣声,忙不迭地把毛巾递给他。他却说:“没事儿,你接着读,我这个人感情越来越脆弱了。我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要伤心。”还有一次,他在客厅里看电影《雷锋》,当画外音传来雷锋的台词:“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是公社的儿子,您一定要收下儿子这点心意。”毛老人家竟然在用手帕去擦眼泪。在毛老人家心中,劳动群众,广大人民,占据着何等的分量!护士们记得,毛主席在与人议论修茸十三陵时,还讲过,“这些皇帝想不朽,可笑也可悲。用劳动人民的血汗为自己立碑,简直可恨。真正的碑应立在历史的记载上,立在人民的心中,这才叫丰碑,这才叫不朽。。。。。。”圣哉斯言!俗话讲:“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未来的岁月,一定会一再证明,什么人才真正是人民的儿子!有一天,人们可能忘记陈家顺和胡丙申的名字,而我却相信,人们,特别是当地的乡亲们,尤其是农民和工人们,一定会记得“最善潜伏的副局长”与“还债局长”的故事及其品格!干部就应该这么干!把工人,农民,劳动群众,广大人民,放在自己的心坎上,肩膀上。你们是当代的标兵,也是后代的楷模啊!因为你们,人们还将会想起延安、瑞金、井冈山。。。。。。敬礼了!  

最后,请允许我讲几句题外话,借此机会回答一位网友的质疑。他说,老马,你总爱全文剪贴人家的原作,难道不怕侵犯了人家的知识专利权吗?我说;我是很尊重每一个人的知识专利权的。理由如次:一,这样,我保留了作者的本意。二,这样,我保护了作者的劳动。作为博客,我的引用不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我的引用给原作者扩大了影响。我无法给他们支付酬劳,我必须给他们添加声名。如果,我也借助了您的尊著大作,那么,您也能答应吧?先谢谢了。  

(2011/05/2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