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马克思“否定的否定”、人力产权自主实现与新自由主义

火烧 2010-06-1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6
文章探讨马克思否定的否定规律与人力产权实现,分析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14次研讨会论文之十一

马克思“否定的否定”、人力产权自主实现与新自由主义

——纪念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7·15谈话”发表5周年

程  言  君

【内容提要】历史和现实一再证实了马克思基于人的异化-复归理论揭示的“否定的否定”规律。人的异化-复归即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作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基本历史内涵,贯彻到底的根本历史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新自由主义改革倾向潜藏的巨大危险性,不可掉以轻心。

【关键词】“否定的否定”;人力产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新自由主义

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7·15谈话”发表5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基于人的异化-复归理论揭示的“否定的否定”规律,审视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新自由主义及其在全球的危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否定的否定”[①]规律的历史与现实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即“人不再是人的奴隶,而变成物的奴隶;……”[②],并认为这种异化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必然出现“否定的否定”。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一“否定的否定”规律,即“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建立起“社会所有制”[③]的规律,亦即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规律。其性质和必然结果,在人的本质形态上,马克思称之为人的异化的复归,即人民当家作主;在产权形态上,我们称之为人力产权异化的复归,即自主实现。

人力产权实现指人力产权权利满足产权主体生存直至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状态和历史过程。即人力产权实现作为产权主体或载体(自然人)生存直至自由全面发展的依赖,静态地看是一种历史状态,动态地看是一个历史过程,全面地看是这一历史状态和历史过程的统一。静态地看人力产权实现,就人力产权微观自然属性而言,指人力的所有权、占有权、转让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权利的行使状态,主要包括自主或转让两种基本实现形式;就人力产权宏观社会属性而言,指人的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管理监督权等权利的社会组织、制度保障状态。动态地看人力产权实现,迄今为止,呈现一个循着人力产权自主-异化-复归自主实现轨迹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④],产权制度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度的法律用语。人的异化的产权理论术语表述,即人力产权异化。生产资料私有垄断制度下的人力产权异化(详见下述“(三)”),就整个社会而言表现为人成为物的奴仆——资产阶级成为剩余价值规律的奴隶(人格化的资本),雇佣工人自然属性的人力产权在一定程度和时间上与主体或载体发生分离(因出卖劳动力处于转让状态)而成为异己的力量,社会属性的人力产权缺乏保障甚至基本或完全被剥夺(如奴隶社会奴隶[⑤])。虽然在表述层面上,人的异化是就高度抽象的人的本质而言,人力产权异化是就产权关系中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但在根本意义上,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垄断制度导致的人的本质或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异己化。即人的异化与人力产权异化,仅仅是对根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垄断制度出现的人自身权利和社会关系异己化现象的两种不同视角表述。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必然出现异化的复归,并揭示了人类发展“否定的否定”[⑥]规律,以及与这一规律相应的人的异化-复归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决定的人类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历史过程相应的人的异化-复归历史过程,也就是人力产权异化-复归历史过程。人的异化-复归,即人由异化向人的经济、社会主人和人际平等相互依赖关系等客观本质的回归。人力产权异化-复归,即人力产权由与其载体发生分离处于异己状态而回归主体,自主实现。人的异化-复归与人力产权异化-复归,无论在历史的逻辑的统一性上,还是在历史本质或历史过程上,都完全是一回事,反映的都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否定之否定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否定之否定自然历史过程,在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面前进一步凸显。

2009年5月,针对这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在十答人民网记者[⑦]时,进一步阐释了世界基本矛盾理论。认为“当今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基本矛盾是经济不断社会化和全球化,与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矛盾,与国民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或无秩序状态的矛盾。” 程恩富在深刻分析了当前世界基本矛盾的四种具体矛盾和中间环节,以及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后指出:“这次金融危机是1980年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所导致的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前金融-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过去一再爆发的经济危机一样,植根于生产资料私有垄断制度导致人异化为物的奴仆而产生相对生产过剩,发端于金融业,既符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逻辑,又符合人的异化-复归或人力产权异化-复归的历史逻辑,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其结果,“正如新加坡学者郑永年所说,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美国如果搞社会主义,欧洲如果更加社会主义化,不会使人惊讶的。”[⑧]当然,资本主义各国针对这场金融-经济危机都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但都是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垄断制度的治标不治本缓解性措施。针对目前欧盟成员国希腊、西班牙等国危机的恶化,索罗斯预言有可能最终导致欧元体制的崩溃[⑨]。崩溃虽然未必,但“否定的否定”态势在积聚应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新自由主义

纵观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演进升华自然历史过程,在现代,日渐充分表现的或体现的,是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次否定中,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趋势和历史本质。这种日渐充分的表现或体现,在基本制度上,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树立其上的民主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这是人力产权自主实现,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根本的历史前提。在当前改革开放中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不搞单一公有制,又不搞全盘私有化,更不能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在理论上是人力产权自主实现这一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本质演进升华到现阶段合乎逻辑的基本结论,在历史进程上是新中国社会主义60年,世界社会主义近百年和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的必然结果,也是还在继续的基本历史趋势。

然而,前进与守旧乃至倒退总是伴随人类发展的每一步。近30年来,以私有化恶性发展雇佣劳动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新自由主义,作为“当代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⑩],迟滞乃至严重破坏了许多国家的正常发展——“苏东是倒退的十年、拉美是失去的十年、日本是爬行的十年、美欧是缓升的十年”,[11]也使我国改革开放付出了巨大经济代价和难以估量的政治和社会人文环境代价,事实地构成了上述基本结论的历史性反证。我国一度出现的伴随新自由主义私有化国企产权改革,而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在一些领域或地方的恶性发展(如近十年伴随数万亿国资流失而出现的近5000万国企职工下岗失业[12]成为雇佣工人的现象、山西的“黑砖窑”现象等等),在相当大程度上迟滞了我国人力产权自主实现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改革开放社会支持力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基础的严重弱化。对此,既不应漠视也不应轻视。因为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人力产权自主实现,让人民当家作主,从而获得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改革开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和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况且,苏东各国付出惨重代价的历史教训和当前还在恶化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已经一再警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私有制为主体的雇佣劳动关系基础上,更不可能建立在依赖外资发展上。目前中东欧各国发展不仅已“陷入近20年来的最低谷”,而且“西欧和一些国家金融机构购买了这些国家银行的2/3以上的股份,有的甚至是90%以上” [13],即其经济命脉已基本为西方国家所掌控,如不采取措施,沦为西方新经济殖民地势所必然。俄罗斯已深感私有化的“死路、绝路”性质。曾写过影响很大的《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一书的俄罗斯历史学家麦德维杰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死路、绝路。个别超级大国绝对没安好心,其他国家民族千万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14]目前的俄罗斯,正逐渐加速走出历史教训的阴影。

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要彻底消除雇佣劳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仅仅在基本经济制度上消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垄断制度,部分领域一定历史时段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垄断现象还难以彻底消除,尤其西方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在我国大批安营扎寨的情况下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雇佣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的必然现象。而且,这一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但需要明确,这一现象仅仅是人类发展“否定的否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还难以彻底的遗迹,属于社会主义脱胎于旧社会的“胎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强大而逐渐匿迹具有历史必然性。那种把私有制雇佣劳动关系作为我国经济关系主体来发展的新自由主义倾向,“势必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使非公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性质发生蜕变。”[15]若在认真汲取苏东历史教训的同时,结合西方一再支持“藏独”“台独”等企图肢解中国的图谋看,这种“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搞私有化,就是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新自由主义“歪门邪道”[16],与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本质决定的基本历史趋势相悖的严重性,在于潜在地具有导引中国沦为西方新经济殖民地,甚至具有导引中国步苏联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后尘的巨大危险性!因而,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三、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基本历史内涵

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第二次否定,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人类进入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阶段。在我国,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初级阶段)。当然,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有一个诞生-完善-成熟的自然历史过程,目前深深打着脱胎于私有制社会的烙印是自然的。这种烙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以及相应的公有产权为主体、多种产权形态并存的基本产权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或产权制度,首先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状态的确立与不彻底性并存,其次决定了经济形态的市场经济性质,并共同构成我国当前雇佣劳动关系的依然存在和不时发展的深层历史原因。所以,迄今为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仅仅为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远不充分的历史前提,人力产权异化的复归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远比马克思预料社会主义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情况复杂许多。但这种复杂性,在发展理念上,由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而变得清晰明确起来。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本质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彰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已成共识。但何谓以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学界至今存在分歧。对此,胡锦涛做出了既精辟深刻,又明白晓畅的权威阐释。胡锦涛说:“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17] 仅200多字的阐释中,“人民”一词就出现了九次!这绝不仅仅表达了胡锦涛对人民的深情,更为重要的,是在历史唯物论、党的宗旨和发展目的三个层面,高屋建瓴地把以人为本概括为五个“坚持”,精辟深刻地肯定和突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经济、社会主人的历史地位[18],明白晓畅地表达了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本质。明确肯定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基本内涵,是对何谓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进一步追问的历史性答案,回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当代,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人力产权自主实现历史本质以及演进自然历史过程,业已形成的一系列必然性标志中,影响较为深广的首先是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并日益广泛地见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处理,为全球所推崇。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具有人本主义外观打着神本主义烙印的物本主义发展观,向人民当家作主、人力产权自主实现的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的质变升华。这一质变升华的历史作用,在于有效的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向循环式转型的成人类发展方式主体等等。但比这更为重要的必然性标志,是自然人和自觉人向自由人升华趋势的日渐加强,即孕育自由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凸显的优越性,被誉为“中国模式”且具有了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趋势。这是否意味着更具历史意义的标志,即人类社会形态整体质变升华向社会主义的强化和昭然?“历史是没有尽头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车轮”。[19]

作者简介:程言君(1954-),徐州师范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徐州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力产权理论。

E-mail:[email protected]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8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94-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74、87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91页。

[⑤] 程言君:《马克思产权理论与我国多种产权形态体系的建构》,载《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5期。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874页。

[⑦] 陈叶军:《著名经济学家程恩富十答人民网记者问》,载人民网http://www.cpc.people.com.cn,2009年5月08日。

[⑧] 姚颖:《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文本解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⑨] 《索罗斯:欧元潜伏危机可能全面崩溃》,载中新网http://www.chinanems.com.cn,2010年2月23日。

[⑩] 廖言:《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走向破灭》,《光明日报》2009年6月9日。

[11] 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载《求是》2005年第3期。

[12] 李炳炎:《共同富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13] 周东耀:《中东欧国家寻找复苏之路》,载《半月谈》2009年第18期。

[14] 转引自李慎明等:《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15] 程恩富、何干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载《光明日报》2009年4月5日。

[16] 《充满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六个“为什么”之五)》,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10日。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2版,第31页。

[18] 之前,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就曾经直截了当地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来源文献同上,第27-28页。

[19] 刘亚伟:《在历史的尽头,还有“社会主义”》,《 环球时报》2008-11-1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