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校长受聘国务院参事说起……
从小学校长受聘国务院参事说起……
夏雨晨
2011年4月14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这位校长从未想过的事变成了现实。李烈在中南海紫光阁,从温家宝总理手里接过国务院参事聘书。与她一起从总理手里接过聘书的,还有其他7位国务院参事和5位中央文史馆馆员。(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小学校长受聘国务院参事,应该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政府参事工作制度是人民依照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渠道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她是一种民意的凝聚。但长期以来,国务院参事一直局限于党外的上层人士,而处于基层的民生、民情、民瘼,很少有正式的渠道直达天听。因此,小学校长的受聘,或许为高层吸纳贤才、诤言、民智,开了一个好头。不过在这里,我斗胆为今后将要启用的参事们画一个像,姑且说成国务院参事的七大特质吧。
一、忠事之德。作为国家最高管理机关的参事,他们的道德、品德必须要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要突出一个“忠”字。这个“忠”,既是忠于国家,又是忠于人民;既是忠于事业,又是忠于真理。千万不能让一批投机取巧、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混迹其间。因为来自最高层的创伤,往往是致命的。
二、谋事之智。这一点其实无需多说,不是在一个领域、一个地域有着特殊贡献和智慧的人才,国家也不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这里唯一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仔细检查一下他们论文的真伪、文凭的虚实、成果的有无。因为这个年代,抄袭、贩卖、剽窃之风,实在是太盛了点,不得不防。
三、谏事之胆。有些人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慷慨激昂,但在领导面前犹如老鼠见猫,休说什么谏言诤言,只怕就是连溜须拍马都嫌不到位的。敢于挑刺、直抒民意、痛陈上层之应做、必做、急做,原本是参事的本份,如果不能做到,那还不如把陈佩斯冯巩接去说几段相声。
四、察事之眼。专业的好处是在于有深度,但也许正因为专之精,因而丧失了理论和实际的嵌合。如果一个专家,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之必需、社会之必救,那一切都只是空谈。因此,能否用敏锐的眼光洞察这个世界,应该是参事们的必备能力。
五、成事之能。说和做、写和干、想和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想到了,说出了,听上去振振有词,但实践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让一批理论通过了实践检验的人担当大任,或许比启用天天闭门造车的人要安全得多。
六、历事之痛。我们的很多政策经过了微积分的计算,但操作起来却总是让人民受伤,为什么?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那些起草政策的人根本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过民生的痛苦,他们不知道房产证就是一张卖身契、医疗费就是一柄夺命刀、录取书就是一纸判决书,在他们心里,总认为房子可以分配、药费可以报销、大学可以免费,当然就不会把民忧作为己忧了。多倾听来自基层、来自弱者、来自大众的声音,应该是这个国家参事的方向。
七、容事之怀。专家之专,同时造就了他们之傲,这个傲既有傲骨,又有傲气。傲骨固然值得赞赏,但傲气就未必令人首肯。相容于人、相容于事、相容于不同观点、相容于山野村夫,或许才能让事情参出真理来。还有就是,千万不能把国家的大任,化为自己的集团利益,比如房地产的参事,就不应该老建议房地产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何不同时包容性地建议说它是民生的枷锁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