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现实和过去的故事
今天的现实和过去的故事
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宣布根据《价格法》有关规定,从即日起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办法》规定了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干预形式和具体办法。
这段时间,国家发改委一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切实做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工作;一面有关负责人又纷纷公开发表讲话,说明政府干预价格是必要的、合法的、临时的,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只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辅助性手段,并不改变企业自主定价的性质,不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
据说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都表示欢迎中国政府干预价格,还有说是感到“松了口气”。
我拥护政府干预价格。这确实是必要的、合法的,是各国通行做法。
尽管政府采取了经济控制手段,但通胀的压力一直居高不下,去年8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5个月超过6%,今年1月上旬,36个大中城市豆油、猪肉、牛肉和羊肉零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8%、43%、46%和51%。已经严重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政府已经到了不能不采用行政干预的地步,真是“是迫不得已的‘一招’”。
我也认为,这并不改变企业自主定价的性质和市场机制。
这次价格干预措施主要是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提价申报和(或)调价备案的品种范围主要是成品粮及粮食制品、食用植物油、猪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
此次行政价格干预的对象并不是针对所有企业,发改委对调控对象给予了规模限定,《办法》只规定,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
临时价格干预并不改变企业自主定价的性质,不是冻结价格,《办法》规定,有关企业一次调高价格达到4%以上、1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6%以上、3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10%以上的,才需在价格调整后24小时内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调价情况。价格主管部门如有异议,需要在3个工作日内责令有关经营者恢复原价或者降低调价幅度。经营者如果对价格主管部门的决定持有不同意见,可在执行价格主管部门决定的同时,提请重新审议。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控制价格不合理上涨的临时性行政手段,能起多大的作用?
从政策本身来说,官员、专家、媒体所一再讲的这是临时的、辅助性手段,就预示了它起不了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中金近日发表一份报告认为,政府最近对能源和公共事业价格管制政策目的主要是防止春节前物价大涨。《办法》也规定,30日内累计调价达到10%以上的,才需在价格调整后24小时内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调价情况。这就表明,出台的《办法》并不能控制物价上涨,只能控制价格上涨在30日内累计不要超过10%。涨幅仍然是很大的。
从实际上讲,撇开商家的垄断和对政府的反控制不讲,在竞争的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是常态,这种状况下物价难免会有大起大落,去年以来的台湾蔬菜价格的暴涨包跌,就是实例。
从市场经济的规律上看,物价总是随着生产的上升而上涨。专家们也讲了这个现象,只是没有说为什么会这样。看来物价上涨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趋势,行政干预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发展也较快,而物价却长期稳定。专家们只会批评计划经济管得太死,很少认真地具体研究计划经济是任何管的。最近中央电视台播了一部影片叫《暮鼓晨钟》,剧中人有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过去几十年国企都不懂得市场经济。
我有个朋友改革前是蔬菜公司负责人,那时向我讲过国企如何稳定物价,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可能现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专家们不知道,我讲出了,提供给他们去考察研究。
计划经济时期的蔬菜价格是由当地生活水平历史的形成的,并不是国家或当地政府定的价。要说有计划,也就是蔬菜公司与生产队签订协议,蔬菜公司提供多少种子肥料,生产队提供多少数量的什么蔬菜。有点象现在的加工订货合同,但不是平等的具有法律效力。如果说遇到天灾,生产队提供不了预定数量的蔬菜,不会象国企没有完成任务那样,领导人要受处罚;但是如果天气好,大丰收,多余的蔬菜农民卖不了,蔬菜公司也要尽量收购,不能让农民把蔬菜烂在地里。
蔬菜公司怎么解决歉收丰收造成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呢?很简单。如果遇到歉收,就是从外地购进来补充,避免供应不足,物价飞涨,影响居民的生活;遇到丰收,就调向外地卖出,如果调卖不了,就收起来多做些盐渍菜,放到供应的淡季去卖,使农民避免增产不增收。而且是未雨绸缪,早作了安排,因为蔬菜公司负责人根据历年资料,很了解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求情况;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员又经常下生产队,清楚今年的收成会是怎样。
其实计划经济时代的蔬菜市场还是自由市场,国家计划管不了,蔬菜公司也垄断不了,农民的蔬菜大部分还是拿到市场上去卖,居民也是主要从自由市场上买蔬菜,我家就很少从蔬菜公司买蔬菜。蔬菜公司供应的那点蔬菜只是起调节蔬菜的作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市场有如股份公司,谁掌握了51%的股份,谁就控制了公司;又如天平,只要那边轻一点点,天平就倾向那边。市场上经常控制价格的供需量也就是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如果供需差距太大,无论市场经济的手段还是计划经济的手段,都难很快解决问题。
我认为这个故事很有意义,不知道领导人和专家们又怎样认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