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名人标准
尴尬的名人标准
麦家
浙江档案馆拟建一个浙江名人馆,当地一家报纸出于配合,发起一个名人标准的大讨论: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名人?你眼中的名人是什么标准?等等,一大堆问题发到我邮箱,要我书面回答。我坚决推辞,记者坚决不同意。于是,我只好捏着鼻子说了,一边说一边想到了一些事。
诚然,现在谈名人标准是尴尬的,有人说去年国内最大的名人是凤姐,芙蓉姐姐的知名度也依然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这是个喧嚣的时代,鱼龙混杂,传统的伦理道德、是非等标准和尺度,遭遇了也许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侵蚀,人们内心因而产生的混乱可能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状态,因为总的说来我是个偏笨、偏静的人,这种喧嚣让我有点失措、茫然。
时代在变。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谈到,这个时代重变道,人们心里有太多破坏的欲望,而少了坚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我也一直这么认为,人类的精神应该是有常道的,就像数学上有常数一样,有些东西,比如我们对友爱、仁慈、责任、善良、孝道等品质的向往是不能变的,变了,人世就会失去基本的坐标和底线,乱了套。没有常道的人生,我们无法对我们的行为作出肯定。没有肯定,否定又如何会有力量?没有常道,一味地崇尚变道,变来变去,变天变地,把人世变得黑白不分、云泥无别,我又如何去与一只无头苍蝇作别呢?
时下,各地都在搞什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类事,搭名人的台可能是最省事的,于是古代当代,各种各样的名人堂应运而生。罗列名人的标准主要是“有名”,为什么“名”是次要的,潘金莲,西门庆,汪精卫,李莲英,等等,都榜上有名,甚至堂皇地建了祠牌。这就偏离了常道,是见利忘义了。
我觉得,我们推举名人还是应该遵守常道,张扬那些对时代的进步、为他人的幸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这个时代过分重视金钱和成功者的魅力,其实失败者也有失败者的魅力。远的不说,就说我的同行史铁生,据说他的作品现在市场很小,只有万把册的销量,在市场面前他可以说是个失败者。但我喜欢他,我像读经书一样地读他的每一篇新作,他的思索,他的文字魅力,给我的滋养,远在那些“成功者”之上。以成败论英雄已经是一个错,现在人爱以金钱的多少来论成败,就是错上加错了。
2010年8月4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