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解释改革开放
初次投稿,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00后大学生,昵称是小时候看小说里某个黑客的代号,我很喜欢他,想着未来一定要当一个黑客,然后现在去学物理了,所以前后有两个字母,就是物理的拼音。
我认为,以目前生产力水平而言,重工业,高附加值产业,第一产业国有化;轻工业,第三产业私有化是最优解(也就是目前社会状况)。
我们主要从经济方面分析
国有化有国有化的优缺点,私有化也有私有化的优缺点。
国家控制产业需要管理成本,虽然国家的结构比企业更加强大,但是仍然会出现边际效应,也就是规模过大时,管理成本以及生产损耗会指数级上升,直到管理成本和损耗大于生产,整个结构就会崩溃(俗称大企业病)。
我们再分析一下各种产业的特点。
第一产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要么产值密度高,要么结构简单,要么两者都是。
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产值密度高的,也就是说管理成本相对于产值是很低的,且成体系,结构并不复杂(相对而言),所以可以国有化管理。
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虽然产值密度不高,但是结构非常简单,模块化管理,对发展的敏感度不高,也就是不会突然随意变动生产方式,所以管理成本相对而言也不高,也可以国有化管理。
轻工业,如义乌小商品,服务业,如各种餐饮,KTV,酒吧,旅游,公共浴池等,这些产值大,但产值密度小,产业复杂,互相难以形成体系,管理成本巨大,而且还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损耗,包括各种走水,过火,老鼠仓等常见“损耗”,现有的管理水平,生产力水平根本不可能承受如此规模的损耗,如果国家把这些企业私有化,财政也离崩溃不远了。
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优缺点,大家都明白,懒得打字了。
以上是我从经济方面的理论分析,以下是我寻找的数据支持: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为114万亿元人民币,总劳动人口7.8亿
国有企业gdp占比约为33%,也就是37.6万亿元人民币,而国企员工人数为2892万人
非公有制企业gdp占比为60%(剩下的部分应该是集体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就是68.4万亿人民币,扣除4%的失业人口和国有企业员工,剩余工人数量约为7亿人。
也就是说
国有企业人均gdp约为130万元
非公有制企业人均gdp约为9.8万元人民币
可以看出,两者相差了快两个数量级,以上数据或许会有所偏差,但是两个数量级的差别不是一点点误差可以掩盖的。
所以从管理成本来说,轻工业,第三产业这些低价值密度,低技术,高复杂度的产业,目前来看国有化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综上所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合理性也可以理解了。
另外提一嘴为什么在建国初期一直是完全公有制。
从第一段我就说了,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关系是跟生产力水平变化的。
刚建国时,第三产业约等于0,仅存少量轻工业也只是生产某些生活必需品,生产力严重落后,此时目标是发展第一,二产业,如前面所论证的,这些产业恰好是适合使用公有制发展的。
所以在中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公有制经济。
曾经我很不理解这种市场经济制度,我认为这就是修正主义,披着马皮搞资本主义,扛着红旗反红旗,但偶然有一天我试图从经济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却又是合理且是唯一的最优解。
另外关于现在国内的经济萧条现状,我也有一些看法,不过现在半夜快两点了,就下次再说吧。
以上谨代表我的观点,希望大家不吝赐教,互相交流进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