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工农兵”发人深省
“再学工农兵”发人深省
求是理论网
“学工、学农、学军”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已经淡出人们的思维很长一个时期了。据《重庆晚报》2010年11月10日报道:重庆市委、市政府昨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我市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涂经平指出:“在全市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以此培养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①
重庆官方力促75万大学生“再学工农兵”,强调大学生们“纸上谈兵”绝非好汉。这种倡议发人深省,这种做法让人称赞。笔者因此而想起薄熙来同志在今年早些时候与重庆大学生“村官”的一席谈话:“大学生‘村官’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战略。我们的教育环境,不仅要有大中小学和研究生院,还有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这是培养人才的好地方。每年2000多名‘村官’到农村接受锻炼,在广阔天地里学习、实践,很多东西是在校园里得不到的。同学们学到、感悟到的东西,不亚于读个研究生。”②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近年来也反复提起自己在陕西农村下乡插队的艰苦经历,他特别强调正是当年的农村插队,自己才真正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苦,懂得了为什么中国要革命的原因,知道了中国革命的艰巨。习近平同志说,上山下乡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所积累的感受和经验是自己一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他强调指出:“农村基层是青年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最好课堂,也是我们党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阵地。”③
积极的社会适应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进化的必要阶段。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不能在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下完成的。学校固然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必要场所;但是,仅局限在学校里的有限空间,一个人是无法积极地社会适应的。杜威教授的“做中学”“推到学校的围墙”让学校融于社会、学生走进社会,以及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其实就是要培养和锻造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真正的人。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并适时必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从而了解社情、民情、国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对社会的的感受和经验,唤起建设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是一个人早期社会化必须做到的。关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十年,曾经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即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也遭受到惨痛的挫折。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历练,虚心向工农民学习”并没有错,并且是十分正确的。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要理性地看待新中国曾经有过的这段艰辛探索,应该总结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坚持这样的一个正确思想,并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际探索出践行这种思想的正确道路来。
我们说,“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予以否定的,必须始终予以坚持。无须讳言,近三十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校和大学脱离社会实践办学、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形表现突出。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被置于基础教育的课程系列,研究性学习也在高中和大学开始行动起来。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在现实学校教育里还是十分有限的。脱离社会实践办学和学习的势头依然占据主流。
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大学生中发出“再学工农兵”的倡议,并制定具体的学习实践方案,开展社会实践的“六个一”活动:要求每一名大学生积极参与种树,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这些做法虽然让人感觉到多少有些“形式化”的味道,但是其用意是鲜明的,其方向无疑是端正的。重庆市委、市政府组织大学生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现状,感受民生疾苦,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他们将大学生的学农区域,重点安排在三峡库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这些做法的现实意义十分清晰,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行动上的导向价值。重庆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再学工农兵”倡议,并迅速地投入了实际,这是向当前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践的现实挑战,迈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实际的体制和机制弊端的“第一步”。这种思想和做法必然会在社会引起激烈的反响。
“女儿每次放假几乎都在家里看电视、上网,也不帮家长干家务,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希望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锻炼女儿各方面能力。”“儿子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没吃过什么苦,一直都在埋头学习,自主自立能力相对比较差。她希望儿子在大学期间,能够全面发展,她认为此次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多方学习,做一个复合型人才。”④
来自社会和家长的上述说法表明,重庆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再学工农兵”的决策,得到了社会和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是培养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值得借鉴和推广。
注:
①④见《重庆官方促75万大学生“再学工农兵”》,《重庆晚报》(2010年11月10日)
②肖竹(记者):《薄熙来:大学生当“村官”不亚于读研》,《重庆日报》(2010年05月06日)
③李亚杰(记者):《习近平: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新华网”2008年12月23日 01:01:37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金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