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中国“蛋糕”令谁欢天喜地?

火烧 2010-11-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探讨中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现象,指出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基尼系数高,贫富差距大。提出橄榄型社会构想,旨在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更公平的财富分配。

中国“蛋糕”令谁欢天喜地?  

应该是今年吧,有人把社会财富比喻为“蛋糕”,由此引发一场热议。在所谓公平、良知这块遮羞布的掩盖下,善良的人们无不充满期待。  

“蛋糕”论真的很好吗?我不以为然。  

“蛋糕”是怎么来的?社会上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蛋糕”来自上层的社会精英,因为他们拥有金钱资本;另一种观点是,“蛋糕”来自底层的劳动者,因为他们拥有人力资本。  

笔者不屑于讨论这两种观点的谁对谁错,我只是想说,不管是金钱资本,还是人力资本,最后转化的形态,只有一种,那就是财富。这个财富,有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之分。在劳动者并不拥有社会财富分配权的社会中,财富就会转移到拥有金钱资本的少数人手中,劳动者获得的,只是残羹冷炙;而且民众本已稀薄的个人财富通过某些强势集团的侵占和剥夺,还在不断地稀释、减少。  

为什么呢?因为上层的精英始终掌握着左右决策的最大优势,他们可以决定社会财富的分配去向,他们可以控制社会财富的分配额度,由此造成了我国时下1%的少数人掌握全国41.4%的财富这样一个局面。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又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大多在0.24到0.36之间,而中国2009年的基尼系数高达0.47,在所公布的135个国家中名列第36位。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到目前为止,这种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并且还在继续恶化。虽然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在想方设法地改善之,但强大的惯性力量,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车轮,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刹住的,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里提到的“惯性力量”,既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无的放矢。如果硬要笔者说得直白一点的话,我以为,“蛋糕”的“橄榄型”分配法,就是这种“惯性力量”的折射。  

难道不是吗?对于社会财富这块“蛋糕”,精英已经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切分思路,那就是要用最大的力量、最积极的措施、最坚决的态度,努力把中国打造成一个“橄榄型”社会。  

按照精英的阐释,一个社会大致可分为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劳工阶层和贫弱阶层四个阶层。以中产阶层作为缓冲地带,可缓和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对立情绪。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比例应该是富人大约占10%-15%,中产阶层占60%-70%,劳工阶层占10%-15%,社会底层占10%以下。象这样“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就是橄榄型社会。建立“橄榄型”社会,就是要在中间建立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集团,作为贫富两极的缓冲地带,以减少矛盾,有利于“稳定”。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  

“橄榄型”社会,初看似乎很美好,细看却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目标相背离。我们知道,在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总原则下,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个目标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得到肯定、确认和坚持。但“橄榄型”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却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不是与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目标相背离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现在的“蛋糕”并不是没有做大,我以为,已经做得够大的了,只是民众没有享用到“蛋糕”的甜蜜。那切分给了谁呢?除开中国的官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外,在“救美国就是救中国”思维的支配下,中国的“蛋糕”切分给了美国。  

相关研究表明,分给美国的“蛋糕”额值至少达到10万亿人民币之巨,仅中国投入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的资金,就相当于2.5万亿人民币!另据美国财政部6月份公布的数据,中国在4月份就拥有900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中国自去年11月以来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次突破9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上美国国债最大的债主。  

当债主的感觉似乎很好,可美国并不想让中国真正成为债主,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强硬逼迫人民币升值,发动对中国的货币战争,最终让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负债国。  

大家想想看,如果这个趋势不能得以彻底扭转,中国的民众能最大限度地享用“蛋糕”的甜蜜和美好吗?这样的后果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很危险?  

再说,即使“蛋糕”做得最大,做得最好,谁见过哪一个人靠天天吃“蛋糕”来延续生命的?没有吧?蛋糕只是生日的点缀,要填饱肚子,最终还是要靠不含转基因的米饭或面食,是不是呀?用作为生日点缀的“蛋糕”,来比喻社会财富,而且还是采用将美国也纳入进来的“橄榄型”分配手段,对民众而言,这样的“蛋糕”,不是望梅止渴是什么?不是画饼充饥是什么?  

显然,欢天喜地于这个“蛋糕”的,不是中国的大多数民众,而只是中国的少数人,只是西方的美国人!  

一个叫春,一个壮阳,中国城市名片?  

 1.jpg  

  

   

今年3月,“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这则推介宜春旅游的广告语,让人们知道了,在中国的江西,有一座“叫春”的城市。最令人好笑的是,宜春旅游局在回应社会反响时称,广告语创意源于“宜春太‘寂寞’”。  

哈哈,寂寞难耐了,就要“叫春”;那如果兴奋至极了,又该叫什么呢?是不是要狂喊“特爽”啊?  

就在“叫春”余波尚未散尽之时,一个黄得更露骨的雷人广告语又见于网络。据11月10日的《湖南红网》报道,记者近日在某四川论坛首页见到一条“震撼”的网帖《雷得外焦里嫩!简阳的宣传语太霸气了!》。帖子配发的图片上写着“简阳一座壮阳的城市”,并用小字注明“简阳羊肉汤西部第一锅”。发帖人感慨道:“简阳简直什么都能想得出来!”  

网友在被“雷”到的同时,纷纷提出质疑:“这真是简阳的宣传语吗?”8日,简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吴洋海表示,官方从无这样的说法,这只是一个民间说法。是在5天前由一个名为“简阳×搜索”的网帖提出的,其内容大概为简阳羊肉滋养、适合养生等。“我们对此提法是持反对意见的。”吴洋海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并且断章取义。对于是否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吴洋海表示:“我们只能从正面进行舆论引导。”将尽量与这家私人网站沟通。  

这究竟是出于官方意愿,还是网友误传,我不好妄下定论,但不管怎么说,自我炒作的嫌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排遣的。  

一个“叫春”,一个“壮阳”,这就是中国城市的名片?如果我国其他城市的推介,都象娱乐明星那样,靠走光,靠绯闻,靠娇吟,靠媚眼,靠洋溢着最原始野性气息的字眼来吸引眼球,来娱乐民众,可以肯定地讲,这个城市只会离春天越来越远,只会离黑暗越来越近!  

不管是“叫春”也好,抑或是“壮阳”也罢,绝对不是民众意愿的真实反映,只是少数官员丑陋嘴脸的大暴露。  

我这样说,绝对不是凭空乱说,绝对是有事实依据的。那个“叫春”的城市,就出现了一个“叫春”的官员,他就是前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原宜春市委书记宋晨光。他曾主政“叫春的城市”8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在床上,培养和提拔了数名情妇。  

如原在宜春市精神文明办任职的赵姓女子,与宋晨光勾搭成奸后,在由副科转正不到1年半的时间,宋晨光就要强行将该情妇提拔到副处岗位。当时的市委常委会上,13名常委中有7人反对。宋晨光当场表示不满,“条例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什么是市委,市委就是我,我就是市委”的高压下,该情妇最终得到升迁。  

据有关媒体调查报道,纪检部门调阅监控录影发现,今年5至6月,宋晨光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这位赵姓女子曾远赴中央党校“伴读”,两人鬼混了数日。  

“80后”的高水根,也是宋晨光“情妇团队”中的成员之一个,因颇有几分姿色,被宋晨光看中,成了宋晨光“叫春”的情妇,不久,她就从一名小学教师摇身一变为宜春市袁州区科技局副局长。  

“叫春”的城市出了“叫春”的官员,依此推理,那座“壮阳”的城市,会不会也冒出“壮阳”的官员呢?我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谁又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呢?  

当我行文至此,脑海中突然涌出一个念头,何不顺便为宜春和简阳分别写上一句广告语呢?于是,便有了下面多余的文字:  

宜春,一个报春(或用“争”、“涌”字)的城市!  

简阳,一个阳刚的城市!  

愚以为,上述两句广告语,既能体现两个城市广告创意之初衷,又显得端庄大方,高雅健康,充满活力。  

诸君以为然否?  

   

   

或许您对下列文章有兴趣:  

吁请党中央出重拳惩治“非正常对付上访”!  

周总理关心盐价上涨与发改委要求承受更高的物价上涨!  

胡锦涛擎“群众是真正英雄”大旗,人民群众开心无比!  

给百姓社保确定一个合理的“基本”  

党如何从贪20亿“许二传手”中反思?  

富平县示众的维稳悖论  

官场有多少许宗衡潜伏?  

从广州亚运看中国人民站起来  

反正俺是支持拆迁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