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关于核酸检测

火烧 2022-11-3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核酸检测问题展开,分析疫情数据与超额死亡率,强调理性看待奥密克戎的个体低风险与整体高风险,呼吁客观认知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为前天文章火了,所以新读者很多。

  然后一些刚关注的人,经常不看文章,只看标题一上来就给我扣帽子,说我是核酸检测集团的代言人。

  那我今天文章就来聊聊核酸检测的一些问题。

  现在网络舆论氛围比较极端化,非黑即白。

  你分析国外疫情的数据,在他们眼里就等同于支持一些防疫乱象。

  我今天做的关于“日本超额死亡数据”的视频,还上了B站热搜第一。

  这个视频就是我前天9000字的文章,删减了2/3的内容,删减的都是我个人一些观点,只保留关于日本疫情超额死亡数据的内容。

  只讲事实,只讲数据。

  不上热搜之前,这个视频评论区画风还比较理性正常,但一上了热搜,马上冲进来一堆只看标题不看内容的人,直接喷,说什么“围日救中”。

  还有那种只会复制黏贴“你说得对,但XXXXX”的机器人,这种句式的机器人很多常见于俄乌话题和疫情话题。

  我们还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即正视国外的疫情数据,同时反对国内一些防疫乱象。

  我觉得二者是完全不冲突的,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实际上,我很早就在文章里建议过,既然当前是人类和病毒的战争,那么跟病毒抗争的相关物资供应和关键环节,比如核酸检测,可以考虑按照战时管理,避免有人趁机发国难财。

  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只代表我个人观点。

  正视国外的疫情数据,是我们要客观理性的认知到,奥密克戎同时具备“个体低风险”和“整体高风险”的特征。

  奥密克戎当前对个体的威胁度比较低,但如果疫情大规模扩散,对社会整体威胁度又很高。

  如果只聚焦在个体,就容易轻视奥密克戎。

  如果只聚焦在整体,就容易过度恐慌,而忽略个体感受。

  所以,我认为这都是不可取的,很容易造成舆论和社会撕裂。

  我才会一直跟大家强调,要理性辩证的去了解奥密克戎的“个体低风险”和“整体高风险”的特点。

  比如,我昨晚统计了下,对岸今年前10个月超额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2.46万人,这是把对岸今年前10个月的死亡人数,扣掉2019年疫情还没发生时前10个月的死亡人数。

  而对岸2019年全年死亡人数是17.62万人。

  也就是说,单单今年前10个月,这个超额死亡率就达到了14%。

  也就是对岸今年相比2019年,多死了14%的人。

  我们去年死亡人数是1014万人,假如按照14%超额死亡率来算,我们躺平之后,一年要多死亡140万人,其中新冠死亡人数可能在50万-70万左右。

  虽然这140万里,大部分都是老人。

  但这仍然是超额死亡人数,是多死的人数,而不是寿终正寝。

  这是奥密克戎对整体的威胁度。

  我们整体医疗资源并不丰富,特别是县城、乡镇、农村医疗资源更是匮乏,而这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又是我们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

  所以,一旦躺平任由疫情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但对个体来说,特别是年轻个体,奥密克戎的实际威胁确实不算大。

  这也仅仅建立在初次感染的前提。

  一旦多次重复感染,奥密克戎对个体的威胁度也是在提升。

  今天我认为有篇官媒的文章,就写得非常好。

  是“浙江宣传”的这篇文章《“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

  这篇文章,除了强调,“疫情防控是为了防住病毒,不是为了防住人;从来只有“人民至上”,没有所谓的“防疫至上”。”

  也把国外一些疫情数据,包括超额死亡数据都写了出来,也提到我们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些观点,也是我一直跟大家强调的。

  我认为,这样为人民考虑,把人民的困难说出来,同时比较实事求是,讲事实,说数据的文章,是比较好的。

  当前网络舆论氛围是比较极端化、情绪化,动辄非黑即白,非要煽动对立,把事情和矛盾扩大化。

  但大家也不要悲观,理性的声音也还是有市场。

  我前天那篇分析日本疫情数据的文章,已经94万阅读,分享转发次数达到6.2万。

  这是我历史上阅读量第二多的文章。

  这说明,并不是那种只会煽动情绪、输出焦虑的文章才有流量。

  理性辩证去思考分析的文章,也同样会有市场。

  其实,在当前极端情绪化的舆论环境里,大家更需要的反而就是理性的声音。

  所以,虽然会面对很多路人喷,但有大家的支持,我也还是会继续坚持保持自己比较理性辩证的风格。

  然后再说说核酸检测这件事情。

  当前防疫有一个关键是“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核酸检测是能否做到四早的前提。

  如果核酸检测环节出问题,不但会导致疫情失控,而且也会民众的不信任感增加。

  所以,这样的关键环节,我个人觉得不能任由资本去商业化。

  资本为了获取利益,往往都会践踏人类道德底线。

  今年已经有超11家核酸检测机构造假被查,这个还上了今天的热搜。

  包括这两天,引起广泛舆论愤怒的“张珊珊”“张核子”,更是人们口诛笔伐的焦点。

  核酸检测作为防疫的关键环节,却被这些人当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事情最早是由于兰州市卫健委的一则通稿,让“核子基因”一下子引爆舆论。

  根据媒体报道,11月24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在转运一批阳性感染者的时候发现:个别待转运群众健康码居然显示“核酸结果呈阴性”。

  然后,11月25日兰州市卫健委发布了通报称:“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检测异常人员名单信息录入阴性人员信息包中上传至工作系统,使个别待转运人员健康码显示核酸检测阴性。”

  这件事情,让“核子基因”这家公司暴露在舆论中,人们开始各种扒核子基因的底细。

  媒体报道,核子基因旗下37家公司可从事核酸检测业务。

  并且,核子基因今年就成立了16家子公司,其中有8家于2022年10月成立。

  这次出事情的“兰州核子华曦”,就是今年刚成立的16家子公司之一。

  然后,还有人发现,除了实际控制人张核子之外,另外还有个叫张珊珊的,是核子基因十几家子公司的监事。

  不过,这时候网络舆论上,开始出现造谣说张珊珊是谁的后代,这个是已经被辟谣了。

  显然,最近网络舆论上,出现很多煽风点火,浑水摸鱼的势力。

  当然,很多问题,是我们自身出现了问题,才被人有可趁之机,我们很多时候,得擦亮眼睛,不能被带歪节奏,同时也是不能因为这些造谣,就被转移了注意力,也是需要正视我们自身的问题。

  虽然关于张珊珊的部分,是被造谣的。

  但核子基因背后其实反应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核酸检测,不应该任由资本将核酸检测商业化,不能让核酸检测变成资本无序扩张的目标。

  资本为了获取利润,很容易无序扩张,践踏人类道德底线。

  我们一直强调不能任由资本无序扩张,那么核酸检测这样关乎疫情这么重要的事情,更不能任由资本无序扩张。

  核子基因今年之所以要抢滩式注册16家企业,是因为核子基因今年开始打算IPO了。

  要上市IPO,就要业绩达标,为了业绩达标,就开始注册大量子公司,就是为了提升业绩。

  那么会不会为了业绩,开始弄虚作假?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我们如果还想坚持防疫,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是一直建议,可以通过对核酸检测相关营业条目,单独征收特殊的、合理的高税率,让核酸检测企业的利润保持在以往正常水平。

  或者干脆由国家出面,把核酸检测企业收购。

  德国面对天然气危机,都有国家把天然气企业收购的案例。

  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不能做的事情,西方都在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我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疫情这么大的危机,我们如果还想坚持动态清零,通过防疫去保护人民的健康,就一定要确保核酸检测的公信力。

  核酸检测是防疫的最早入口,如果核酸检测出问题,后续一切努力都等于0。

  我们付出如此巨大的防疫代价,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不能让我们的努力,因为这些老鼠屎的造假行为,就付诸东流。

  坚持生命至上,是为了避免我们骤然彻底放开后,一年可能多出140万的超额死亡人数。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要考虑到,很多人在“静态”期间,没有收入,还要面对车贷房贷,生活压力巨大,是会感到绝望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很难要求受到“长期静态”的人,还能比较理性、冷静的去理解我们的防疫初衷。

  这是我们客观面对的两难问题,确实太难了。

  虽然很多人说,在防疫和躺平之间,没有中间选项。

  确实,面对奥密克戎如此强大的传染性,确实很难有中间选项。

  但我们能因为难,就什么都不做,选择放弃吗?

  我们现在要做的,其实就是尽量去压低感染曲线。

  如果完全不防控的话,可能一年就能感染6亿人。

  但我们在尽量减少对民众影响的情况下,保持基本的防疫,可能一年最多感染1亿人,那我们的医疗资源负担就会大大降低,躺平的代价就会大幅度减少。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优化,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躺平的代价,同时减少对民众的负面影响。

  虽然这确实很难。

  但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人,我们也只能迎难而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