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必须狠刹“跑项目争资金”中的潜规则(旧文)

火烧 2010-08-26 00:00:00 网友时评 1032
文章揭露跑项目争资金中潜规则盛行,公款送礼成常态,政府文件暗含潜规则,节日送礼成惯例,影响公信力与政府执政能力。
近年来,各地为了加快自身发展,把目光紧盯在上级部门的项目安排及资金倾向方面,把“跑项目争资金”当成了一件重要工作来抓。此举本来无可厚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项目和资金的安排方面出现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的作用下,一些项目资金的安排便不再公正、透明,完全取决于人情、面子和关系,而人情、面子、关系的拉动却都要以公款请客送礼为敲门砖。潜规则本来是羞于见人的,可一旦形成了规则,就会变得普遍、公开,而一旦普遍、公开,我们的正常合理的规则就成了摆设,我们的社会公信力以及政府的执政能力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其影响之坏,腐蚀力之强,决非一般的腐败现象所能比拟的。

    一、潜规则的表象特征

    1、措词含糊的各种“跑项目争资金”文件

打开电脑,只要在百度里搜索一下“跑项目争资金”六个字,立刻就能搜索出一大堆关于跑项目争资金的政府文件,其题目大都是“××县(市)人民政府关于××年度跑项目、争资金工作意见”。细看这些文件,其内容也大同小异,什么目标计划、任务分解、奖惩办法等等,其中有的文件措词相当有趣可笑:比如某县文件中强调“要抽调精干人员专门去跑项目、要资金,确保前期经费足额到位,解决实际困难”,还有一个文件中要求“部门领导积极带头,采取各种方式密切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有一个文件写得更为露骨:“部门领导,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关键人物,保持‘’的精神、‘’的韧劲,‘’的毅力……”这些话都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潜规则的普遍性,说明了各县市对潜规则的无奈和盲从。

    2、热闹非凡的两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两大节日,本是民间亲戚、朋友相互走动的节日。但是在一些上、下级部门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另类的“亲戚”关系,两节来临时去上级部门走动走动,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走亲戚”。既是“走亲戚”,必然要带些礼物,那么送什么礼物好呢?可以说某些部门当下已经将请客送礼发挥到了极致,已远远跨越了正常礼仪的范畴。

    在当下,这种以请客送礼的方式来争取资金、项目的做法已相当普遍,有人形象地将其称做“公款私钓”,即用公款为鱼饵去钓一些大的资金项目。每到逢年过节,各县市、各业务部门领导亲自带队,如赶集一般涌向省城、京城,那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附近的宾馆、酒楼一时爆满,听说连停车位也都翻倍涨价,前来报到的各下级单位或许能钓到一两条“鱼”,或许能钓到很多条“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没有来“报到 ”的下级部门是基本没有“鱼”可吃的。

    3、驻京办、驻外办的方兴未艾

    驻京办、驻外办(以下简称“两办”)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但现在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各地“跑项目、争资金”的比拼中,“两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有能耐的“两办”人员的运作下,一些大的项目陆续被某些地方政府成功囊括门下。于是有些地方政府在谋求发展方面,始终将巩固“两办”当成一个重要法宝。据闻,“两办”招待酒非“茅台”不上,招待烟最次的是“中华”,接待车几乎全是奔驰、林肯等豪车。今年四月,河南许昌漯河两市驻京办的“假茅台事件”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又据悉,仅北京的各种外地驻京机构就超过了一万家,每年需要的经费按最保守的数字估计,也要在100亿元以上。如果再算上那些各地设在其它地方的驻外办,全国到底有多少驻外机构,恐怕没人能搞得清楚,有的说有一万多家,有的竟然说是六万多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是一万多家还是六万多家, “两办”所消耗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绝对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4、各地“颁发”的“免罪牌”或“特赦令”

    在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他们认为用公款请客送礼、跑项目,是为了地方的发展,是为了单位的利益,只要跑来了项目和资金,他们的做法就无可厚非。于是,有的地方领导就为此类行为大开方便之门,比如:有个县政府文件中就鼓励其它部门对此种潜规则予以放行,文件中提出:“项目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都要为项目工作大开绿灯,提供优质服务,减少程序,减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听说有的领导还在会议上口头许诺:只要是用公款跑项目资金的,纪检、审计部门不予追究。这些“特赦令”、“免罪牌”为一些干部的贪污腐败造成了口实,他们大多搭着公款送礼的顺风车,将部分脏款装入自己的腰包。因为到底送了多少,吃了多少,喝了多少,只有请客送礼者自己清楚。因为这些账目毕竟又上不了台面,必须要造假账,所以必然造成单位财务管理的混乱。

    二、潜规则产生的根源

    1、权力的过分集中:个别项目资金主管人员权力过大,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和资金的分配由其一个人说了算。

    2、地方保护主义:某些地方领导为了减轻自身的财政压力,或出台政府文件,或在口头上许诺,对公款跑项目争资金进行公开或隐晦的保护和鼓励。

    3、制度上的不健全:某些项目在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查、验收以及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公信度,给潜规则以可乘之机。

    4、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此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唯经济论”,官场出现了一种“唯政绩论”,一些领导处处抓经济搞关系,将能办事、会来钱的干部当成好干部,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某些干部不择手段抓“金钱”,这就是潜规则得以滋生的最大温床。

    三、潜规则的社会危害

    1、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

    在此潜规则作用下,某些部门从上到下,某些地方从左到右,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腐败体系。横向上,一些地方部门势必要造假账,或挪用套来的资金来弥补在“跑项目争资金”中的亏空,而当地的纪检、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多半会将其小辫子纠出,于是这些部门不得不又要用请客送礼的方法来摆平。这样,前腐未惩,又添新腐,腐败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得以向监管部门渗透。纵向上,这种一级一级的向上跑项目资金行动,使一些业务部门从中央到基层,很快形成了一条腐败专业链,从而影响到国家正常经济工作的开展。

    2、层层盘剥,造成项目的“假、大、空”

    在此潜规则的操纵下,项目资金的传输链中每多一个环节,都意味着对项目资金的多一层盘剥。一个项目就象是一道大餐,而项目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上下级各部门对项目资金的瓜分过程。虽然在外人看来,越到下面蛋糕越大,但明眼人都知道,下面分到的蛋糕多半是空心的,因为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已“贩还”到上级部门或者“孝敬”到上级部门主管领导手中。这也正是基层工作难干的原因之一:一方面要搞假账,另一方面又要将明明是干了100元的活,楞吹成是干了10000元的活!有的项目在检查验收时,气势宏大,派头十足,什么气球啦、彩门啦、条幅啦、彩旗啦、影像啦、媒体啦等等,场面文章做得十足,却缺乏心脏,等验收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实,除了一些“政绩工程”外,大多数的中小型项目都存在着“假、大、空”现象。

    3、一些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受到潜规则的扭曲

    在“唯经济论”和“唯政绩论”的影响下,某些地方官员频频出台高压政策,鼓动其属下各部门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并为它们下达了详细的“跑、争”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这些下属部门不得不硬着头皮,参与到潜规则的游戏规则之中去。于是乎,在潜规则的操纵下,这些下属部门甚至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部门,几乎全变成了“公关”部门,而与学问关系并不大相干的那些关系学、钻营学也变成了“真才实学”。

    以前看待一个干部的标准主要是看其业务能力,如今更看重的是其“公关”、“交际”能力,说白了就是看其跑“部”进“厅”、请客送礼、搞接待的能力。有的地方领导在任用干部时也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能力,说什么“专业可以不懂,但胆子不能不大,酒量不能不海,心眼不能不活,脸皮不能不厚”,这种取仕之道为某些投机钻营者大开方便之门,极大地败坏了我们的党风、政风。

    4、浪费了我国并不宽裕的财政资金

    由于潜规则的暗箱操作,部分资金项目的分配极不合理,一些急需资金项目的地方,或无资金项目,或少资金项目,而一些已经不再需要扶持的地方却富得流油,资金花不完,项目重复上,造成了公共财政的极大浪费。特别是一些科研部门及院所,一些专业领域中的姣姣者缺少课题和经费,而个别庸才混混却肆意糟蹋着我们宝贵的事业科研费用。另外还有一种情形值得一提:有些项目明明不符合政策,但在某些人士的多次运作下,居然打了“擦边球”,获得通过;而一些明明很先进的项目,由于不懂得打通关节,却倍受冷遇。

    四、意见及建议

    1、抓好源头治理,规范项目资金审批方式

    首先要从掌握审批权的上级部门抓起,尽快规范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权力行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人为因素在项目审批中的影响力,为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管创造有利条件。建议项目主管部门要成立一个有分管领导参加的项目管理领导组,项目的具体运作不要以某些领导个人意志为转移,而要由领导组集体共同决定。对各地的情况,项目领导组要统一运筹,科学规划,合理调度,按照重点支持与平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把公共财政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其次,建议再建立一个项目评估评委专家库,在每次进行项目评审和资金分配时,随即从评委专家库中抽取数位专家来做裁判,从而避免项目主管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病,杜绝其工作中的随意性和倾向性。

    2、在资金项目的管理方面必须要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

    要坚决杜绝“会跑的娃儿有奶吃”之歪风,各项目与资金的计划、配置及行政审批流程必须公开透明,处处体现公平、公正。上级部门在各项目及资金的最终分配上,必须阐明理由,上报主管领导,下达各个地方部门,理由不充分的以潜规则论处。其次,要加强网络上的监督。相对于电视、报纸及一些部门的内部刊物,网络是一种更快捷、更方便的监督媒体,建议在各政府和各部门的门户网站上,将各项目的规划审批、资金安排、政策法规等内容向全社会公布,扩大整个社会和各基层部门对项目决策的知情权、监督权,做到从中央到基层全环节公开,有效地规范项目主管单位的权力行使,防止和减少暗箱操作。

    2、建立更完善的干部任用、考核和评价机制。

    建议我国尽快实行领导干部个人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对一些掌握项目及资金审批权的业务主管领导要尤其实行。各级党委及政府在选拔干部时,要选拔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干部,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3、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潜规则的监督和查处力度

    建议继续加强经济审计和资金专项检查工作,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更要进行重点审计和检查。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公款请客送礼、挪用专项经费的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坚决纠正过去那种查处不力、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错误做法,在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方面严格追究。

    4、撤销“两办”

    在计划经济时代,“两办”虽然确实起到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如今,随着交通和通讯设施的进一步畅通和迅捷,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两办”已经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建议全国各地学习山东潍坊的做法,撤销其驻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办事处。

    5、改下级“争、跑、要”为上级“找、送、给”

    一个“跑”字,囊括了所有的请客送礼、行贿受贿和权钱交易,建议各级政府最好明文禁止项目申报前或申报过程中的“跑”、“争”行为,对所有的“跑”、“争”行为,不论其动机如何,一律按顶风违纪处理,对“跑”、“争”的单位不再考虑安排项目,对个人则撤消职务。在项目资金的审批分配上,要变过去下级往上“争、跑、要”为上级向下“找、送、给”。建议上级部门一定要正视基层财力不足的现实,建立起公共财政对基层的支持体系,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充分考虑基层的难处,切实做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把有限的资金项目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让 “跑项目争资金”之风永远成为明月黄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