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兼给某些人画像
读书札记兼给某些人画像
“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列宁.《论国家》
“现代修正主义者起着帝国主义和右翼社会党所不能起的反动作用。彻底粉碎现代修正主义,是无产阶级战胜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必要条件。”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所说的“秩序”,当然是根据国家统治者即统治阶级的意志所规范的“秩序”。为了维护和保持这种“秩序”(例如“维稳”),国家必然要对被统治阶级采取强制手段(当然包括使用暴力)。国家,不是使各阶级的利益调和起来的力量,也不是“公平”、“公正”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而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保证他们能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的机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也必然实行资产阶级专政。有些人混淆“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大肆宣扬“民族主义”,然而,却闭口不谈国家的实质,以资产阶级的利益代替民族的利益,以他们自己的意识代替民族的意识,将阶级斗争说成是民族间的斗争,从而抹杀帝国主义者与帝国主义国家人民的区别,如果不是无知便是刻意淡化人们的阶级意识,从而将人民群众与修正主义与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引入歧途。祸起萧墙。反过来说,不彻底粉碎现代修正主义对内阶级压迫、对外民族投降的路线,无产阶级战胜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就无从谈起。
“在工人阶级在组织上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对集体权力即政治权力进行决定性攻击的地方,工人阶级无论如何必须不断地进行反对统治阶级政策的鼓动(并对这种政策采取敌视态度),从而使自己在这方面受到训练。否则,工人阶级仍将是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
――马克思:《致弗.波尔特》,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6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暂时的低潮阶段。当时,鲁迅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革命者应该踏踏实实地从事艰苦的革命工作,以积蓄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对当时高谈“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文学”论者,鲁迅指出:“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地运用了。”(注1)
有些人脱离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调查和周密分析,脱离了革命的具体实践,既不知道革命的对象,也不知道革命的力量,却将 “革命”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甚至将“辱骂”、“恐吓”也搬了出来,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喊。
毛主席说:“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2)
毛主席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注3)
鲁迅被后人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然而,当年鲁迅先生却称自己是“一个小兵”,足见鲁迅先生之谦虚。如今,一些“专家”、“教授”、“学者”谈起“无产阶级革命”来神气十足,俨然马克思再世、救世主降临,处处以“旗手”自居,将人民群众视为群氓,唯我独革,更有甚者发表演讲也要什么“出场费”。这些人,恰如当年鲁迅先生讽刺的“住洋房、喝咖啡、却道‘唯我把握了无产阶级意识,所以我是真正的无产者’的革命文学者。”(注4)一个小兵,乃革命的马前卒;一个踏踏实实地从事艰苦的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注1: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注2、注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注4:鲁迅:《三闲集》:《文学的阶级性》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