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歌曲串联的报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哪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开了我的家乡,舍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10月9日下午3时,在浏河中学操场上,聚集了一千多师生,当主持人宣布由我作延安精神报告时,《松花江上》这首流浪的歌声我从心底唱出,轻声的唱出,凄惨的唱出,悲愤的唱出,怒吼的唱出。
刚开始,看着我没有拿出讲稿,也没有客套,更没有清亮嗓子,而是轻声地呤唱,台上台下一片吁嘘。很快会场寂静下来,慢慢有人合着我吟唱。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同胞们流离失所,盼望着收复失地,夺回宝藏返回家园。我如同身临其境,像一个国破家亡的东北流浪汉在呼唤。
歌声打动了我自己,我流泪了,和着眼泪吟唱;歌声也打动了在场的人,很多人流泪了。歌唱完了,我的大家都沉侵在在歌声里很久很久,突然,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入侵,怎么办?东北义勇军发出了呐喊,全中国人们发出了最后的吼声!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同学们一个个热血沸腾,随着我的手势,齐刷刷地站了起来,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声里面蕴含了反对侵略的民族不屈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歌声交待了延安精神产生的/背景。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却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攘外必须先安内,全力以赴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红军北上抗日国民党军队却围追堵截,致使三十万红军队伍到达陕北时,只剩下这衣衫褴褛的三万人,成了抗日的中坚。我用毛主席的《长征》展现了这一英雄史诗。歌声唱出了延安精神产生的基础。
接着我用《大刀进行曲》描述了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齐心抗战前仆后继的壮丽画面。讲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对全国人民的鼓舞及其对日寇和蒋介石产生的恐慌。蒋介石担心共产党的势力扩大,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日寇则发现了中国的有生力量所在,集中兵力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大扫荡。这样一来,延安“没有了吃的,没有了穿的”。怎么办?毛主席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用《游击队之歌》和《大生产》两首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又和同学们一起高唱了《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每唱一首歌,都引发一段历史故事,重点阐述一种精神,讲一讲这种精神与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的联系。我讲述解放战争,讲述了民族解放以后,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翻身解放的难忘的战斗。我用《东方红》说明了毛主席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人民对共产党的信赖。
那么,为什么延安时期精神振奋?为什么海外的,沦陷区的,蒋管区的青年纷纷冒着生命的危险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呢?因为他们从延安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个希望就是五个字。我全文背诵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讲述了毛泽东,张思德和白求恩的故事,阐述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并告诉大家,我所以能四十年如一日一字不落的背诵《为人民服务》,诀窍在于:唱!
我说,把需要背诵的文章,诗词,公式,定律,编成朗朗上口的句子来记,就事半功倍了,入脑入耳入心,终身不忘,不信?你听!我又唱了几段《为人民服务》节选。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学习风气最盛的时期,毛主席是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演唱了《抗大校歌》说明了“三八作风”的意义后说,长征幸存下来的红军战士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但他们后来都成为了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因为党中央极端重视学习,开办了众多的学校,战士们也在战斗的间隙自觉的学习。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作战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更应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努力学习,为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吴天祥,袁隆平,华罗庚,钱学森,杨利伟……那样的人,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以往讲延安精神,大多是在党校为学员讲,在机关为党政干部们讲,一讲就是半天,我的讲稿也准备有3万多字,这次延安精神进校园,给我安排的是每场一个半小时。我想学生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能讲的太长,最多一个小时,所以我准备的讲稿是一个小时。
10月9日是我为学生们讲延安精神的首场报告,为了熟悉听众,本来计划三点钟到学校的,我两点钟就进入了校园,于一些同学聊天。闲聊中,我问,你们今天下午有什么活动?有个同学兴奋地说,今天下午有个歌咏比赛。
唱歌?我的报告不能扫了同学们的兴啊!
延安时期不就是靠歌声传播延安精神的吗?同学的话改变了我的主意,撇开讲稿,用歌声串联延安精神,传播延安精神,可能对于学生更有效。于是趁着同学们上课的机会,我来到操场边,重新构思。三点半钟,报告会开始了,我用刚刚构思的腹稿开始了我的首场报告。效果好极了,大热的天,同学们坐在露天地里,聚精会神地听我讲了整整90分钟,情绪与我一样激动,掌声不时爆发,最后经久不息。
报告会后,同学们给我送来了226份礼物——有赞美,有祝福,有感悟,有感谢,有建议,也有批评的小纸条,好多同学留下了自己的电话,QQ号,要求和我交朋友。
我成功了!回家后,我采纳了同学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了我的思路,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并将歌的内容进行了归类,注意了条理和脉络。后来在牌楼中学讲完后,我被同学们围的水泄不通,纷纷邀我签名留念。他们难得见到明星,把我当着明星了。
十天过去了,一路讲来,有时一天一场,有时一天两场,有一天在上午十点至下午两点,共计四个小时之间就连讲了两场。我和同学们紧密结合了!
这次没有安排的职高和小学也向我发出了邀请,虽然口干舌燥,但心里乐着呢!
因为我用“鼠标”轻轻一点,就“激活”了蕴藏在同学们身上的延安精神!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