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漫谈经济学之阶级性(二)

火烧 2011-10-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7
文章探讨经济学的阶级性,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理论核心,重点讨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的实质,揭示经济政策背后的立场与利益诉求。

漫谈经济学之阶级性(二)

 

在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经济学理论。最初,经济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经济理论包含在它所属的社会思潮体系之中。专门研究经济学,仅仅是资本主义兴起以来才有的现象。伴随着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发展的要求,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从现在看,它们的产生固然是时代的产物,固然可以总结为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总结,但历史地看,有什么样的社会斗争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学出现。一句话,历史背景是经济学的土壤,只有结合历史背景,才能明白经济理论的核心所在。

那么,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呢?立场。立场是经济学的灵魂和生命。表现、支持谁的利益诉求,忽视、抑制谁的利益诉求,是经济政策的焦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尤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急剧复杂化,经济政策成为每一个国家发展政策的重中之重。而五花八门的经济政策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就是五光十色的各类经济学。

下面,我们可以一边随着历史脚步回顾过去,一边剖析主流经济学的立场。

财富来源于哪里,它应该如何分配,这是一切经济学的前提。重商主义,曾流行于西欧300余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的许多观点都是错误的,比如“贵金属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财富来源于流通,必须保持顺差”等等。但是,既然许多观点不对,它又何以流行300多年呢?因为那正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金钱已经成为无所不能的东西,它能够买到物质、地位、甚至王座,用今天的话来讲是物欲横流,非金钱不能概括。那个时代,为了金钱,殖民扩张、攻城灭国、奴隶贸易等等手段,都是西欧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统治者为金钱而抓狂,人民为金钱而卖命,他们用血腥和暴力,对非洲、美洲和亚洲进行屠杀,奴役和掠夺。关于这一点,前人已多有论述。资产阶级走上有历史舞台,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为此,要重商,囤积居奇、投机倒把、限制进口、哄抬物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常见现象,它既是合理的,更是合法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是强盗横行的时代,而在经济学中竟然被美称为重商主义。

到重农主义时期,就有人认为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当然是荒诞的。但重农主义的实质不在重农二字,因为它强调保障财产权和个人经济自由,持重农主义的观点的人实际上是地主资产阶级。他们有定期讨论学术问题的集会,甚至出版了宣扬自己主张的刊物。谁要是认为他们是在屋子里坐而论道,那真是故意闭了眼睛瞎说。

到古典经济学时期,出现了二种影响至今的理论,可以简称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者如李嘉图和马克思,效用论那个时候还算不上主流,劳动价值论是那个时候的主流。劳动价值论简单来讲就是劳动创造了财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承认财富由劳动创造,是和当时工场手工业大发展分不开的。相对封建经济而言,资本主义在一年中创造的社会财富比过去十年、二十年还要多。劳动创造财富是一个任何人都能看到的显而易见的过程。马克思的革命性是将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理念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家不但剥夺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维持简单再生产,他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同样也是剩余价值的积累,这就说明了社会剥削的无处不在。这种立场当然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而从李嘉图到马歇尔、到凯恩斯再到萨缪尔森,他们虽然承认劳动创造财富,但认为劳动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是和生产资料,企业家一样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此,这就使问题从“财富如何产生”延伸到了“财富如何分配”。马克思说各种资本的本源都来自剩余价值,都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而后者却认为资本是“财富的储蓄”,“生产的要素”,它既然和劳动一起参与了价值的创造,那么就根据它们的边际产品来分配,也就是说劳动得到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资本得到利息、企业家得到利润,这才算是天公地道。你看,立场,这就是立场。

同样的事情却有不同的立场,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利益诉求不同,阶级属性不同。经济学家的立场来源于他的阶级属性和世界观,因而使得经济学本身被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

同时,我们要明白,经济学也并不是仅仅对经济活动进行单纯的归纳和总结,有时候是先有经济学主张或经济政策,而后才根据经济主张的需要提供出理论依据来。比如说,从历史次序上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就是在先有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经济干预行为之后才产生的。克莱因在《凯恩斯的革命》就说:“并不是先有理论再有实用政策,而是先有目的在于医治真正的经济病症的实用政策,再由此引伸出他的理论”。也就是说目的决定立场,立场表现为理论。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主张有什么目的?无非是维持资本的至上的位置罢了。经济学家,无非是政治奴才罢了。

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的看一下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理论,当代西方经济学后面再说。客观地讲,毛泽东时代我国并没有独立的经济理论,有的只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薛暮桥、于光远等等,他们是实践和理论并重,经验和总结并重的。他们的理论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那就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怎样来建设这一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也发生了天翻地履的变化:那就是抱着马克思主义不放的,慢慢都被边缘化;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初是阉割贩卖,后来是照搬照抄,现在则是奉为圣经一般了。要搞商品经济,就说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商品经济阶段。要搞市场机制,就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要搞市场经济,就说社会主义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经济学在这里成了一块橡皮泥。这只有一种解释:经济制度正在发生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而理论界不但早已全盘西化,而且全是政治奴才。

举个例子吧。中国农业问题的重大症结在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过低,这是公认的事实。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讲,农业的问题是农业边际效益在过去十几年来呈持续下降的长期趋势,而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和老化,而这则会导致农业生产力进一步下降。这的确是事实。但这样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则是众说纷纭。厉以宁就曾以制度经济学信徒的姿态,认为是产权不清,并提出过一个解决办法:土地所有权私有化,或者说土地股份制。他甚至实证地用80年代初分田到户,来说明土地永久承包制能够极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他们绝口不提农民阶级过去是怎样受压榨的,将来又怎样避免被压榨。他们的立场,就是“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的立场。我国的粮食价格,为什么长期以来大幅度地低于世界水平?国家人为压低粮价,农业收益怎么会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不正是分田到户、无法大规模应用现代化科技的恶果吗?说农业被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所支配的人,是不是忘了这一干规律要起作用还有个前提,“假设技术水平不变”?分田到户时期,我国的粮食单产确实大有提高,但那与当时化肥正好在全国大规模投入使用等关键性的因素,是不是大有关联呢?农业的问题有很多,但真正站在三农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人却很少。对农业问题,“走资派”们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不必也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政府干预将导致价格扭曲,使完美的市场机制失去作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该解决这一问题,但要让土地流转起来,以适应市场机制的庞大力量……等等等。他们的立场代表谁的利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照我看来,认为政府不必管的自由主义派别,大概忘了我国的农业问题本来就是长期扭曲的:认为政府该管的,不过是本末倒置----因为要求土地流转的并不是农民自己,而正是那些拥钱亿万的驱动着“市场机制”的庞大力量。历史地看,失了地的中国农民和在“圈地运动”中失了地的农民,性质是一样的,他们将别无选择地加入工人阶级的大军,失去自己曾拥有的生产资料,不管它的边际收益是多么地低。目前看,农民成为工人好像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有浩如烟海的资料和信条已经给我们灌输了这个观念;发达的国家,农民的比例是很低的。但他们又忘了:这些国家的整体科技应用水平比我国早了至少二、三十年,他们在世界分工中地位是用什么维持的,他们也忘记了我国的工业生产已经严重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会有什么后果……。他们反对毛主义,但他们又为什么要用“力争朝夕”的拼命精神急于把中国按他们的意图改造呢?这好像已经脱离了经济学的范畴了,可是我在前面就说过,经济学家是政治奴才。这帮奴才,是唯恐天下不乱啊!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